李光耀:汉语存在非常明显的劣势,不可能成为新加坡的国语

2022-02-25  本文已影响0人  鸿鹄迎罡

文·段宏刚

人类的交流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的强国和大国都确定了自己的国语,国语是一个国家向外传播本国文化的基础。

汉语作为中国的国语,以博大精深见长,历史源远流长,在东亚地区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由此形成了“汉语文化圈”

“汉语文化圈”的成员除了中国之外,还包括日本、韩国、朝鲜、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汉语的思维方式、构成方式、语言习惯、文化指向,深刻地影响了日语、朝鲜语、越南语、马来语的形成,至今,这些语言系统里仍然保留有不少汉字,或者借用了汉语的语言习惯和构成方式,若离开汉语,他们的语言会失色不少。

新加坡地处东南亚,虽然同属于“汉语文化圈”,总共有570万人口,华人总数量大约达到了422万人,走在新加坡街头,很难产生身在异乡的感觉。新加坡人在日常交流里,也通常讲汉语,但是,新加坡并没有把汉语作为第一官方语言。

在新加坡,有四种官方语言,按照重要性来排列,分别是英语、马来语、汉语和泰米尔语。

新加坡之所以没有把汉语确定为第一官方语言,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确切地说,跟新加坡的开国元首李光耀(1923年——2015年)有很大关。

众所周知,在15——17世纪,西方人为了在全世界寻找财富,掀起了“大航海时代”,也叫“地理大发现”,除了欧洲之外的世界各地,都成为西方人进行海盗式的掠夺财富的对象。

在“弱肉强食”的规则下,落后国家不可避免地丧失许多主权,沦落为强国的附属国,在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开始受到强国的影响。

新加坡在近代相继成为葡萄牙、英国等国的殖民地,被占领数百年后,直至1965年才成为独立国家。

如今,新加坡被殖民的日子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在英国人漫长的殖民统治里,新加坡在许多领域被英国所同化,并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即使新加坡的民族构成里,华人占比一度达到了74%,然而,在确定新加坡国语时,英语最终成为支持率最高的语言。

李光耀实际上也是华人,祖籍为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他们家族在李光耀的爷爷辈时,举家搬迁到新加坡,到李光耀这一辈时,他们家族在东南亚已经生活了至少两代人。

出生在新加坡的李光耀,从12岁起,就进入新加坡的英式学校接受教育,23岁之后,相继来到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和剑桥大学留学,先后取得了经济学学位和法律学学位。

从1952年开始,李光耀走上从政之路,之后,青云直上,于1959年夏,成为新加坡第一任总理,之后一直居于新加坡领导的核心层。

李光耀在任期间推出了一系列强国之道,新加坡的独立,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教育制度的完善,人才的发掘和保护,都有他的功劳,因此,他在新加坡人心目中的地位极高,享有“新加坡国父”的美誉。

新加坡独立之初,华人代表找到李光耀,提议将汉语确定为新加坡的国语。听到这个提议,李光耀不但明确地表示拒绝,还说了一句让新加坡华人感到不可思议的话。

李光耀说:汉语存在非常明显的劣势,不可能就成为新加坡的工作语言国语

此话一出,引起了世界人民对汉语的热烈讨论。

李光耀为什么要如此重视英语而轻视汉语?从他的教育经历,生活经历,以及新加坡当时的现状,完全可以分析出原因。

第一,李光耀虽然是华人,但他自小接受英语教育,对汉语没有感情,心理上的认同感很低,对英语的认同感反而很高。

从外表来看,李光耀虽然长着中国人的面孔,但自小接受的是英式教育,又在英国留学数年,在平常交流时也基本上首选英语,经过耳闻目染,在他的骨子里,早已对英语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新加坡由于在近代被英国殖民了很多年,跟李光耀一样,许多人自小被英语熏陶,从学习、工作到生活,都在使用英语,在这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潜移默化中,新加坡人逐渐适应和习惯了英语,最终强化了英语在新加坡人心目中的认同感。

新加坡独立后,议会选定国语时,自然会首选英语。新加坡的官方文件和重要活动,一律使用英语书写和交流,其它几种语言的使用,在新加坡民间占有一定比例。

按理说,新加坡的丧权辱国都是拜英国所赐,李光耀包括所有新加坡人对这段历史感到屈辱才对,但是,李光耀在内心深处并没有这样认为过,相反,他对英国曾殖民过新加坡抱有感激之情,这是因为新加坡之所以能够独立,并一举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跟英国的帮扶有很大关系。

英国人没有踏上新加坡之前,新加坡不过是一个小渔村,称得上是蛮荒之地,人们长期生活在贫穷困苦之中,还时常受到北方暹罗和南方爪哇国的掠夺。

英国人涉足新加坡之后,发现这里位置优越,就按部就班地规划、开发和建设,经过几十年建设,让新加坡在经济上迅猛发展,民众的生活质量取得了极大提升,最终把新加坡打造成一个繁荣发达的世界级自由贸易港,货物吞吐量常年在世界各大港口里名列前茅。

正是基于此,新加坡民众一直对英国抱有好感,不认为英国人是敌人。

独立后的新加坡,全民学习英语,连一些法律法规都从英国照搬过来,再加上当时的英国、美国等英语国家都是世界级强国,主导着世界的秩序,英语被当作全球通用语言,促使新加坡不费吹灰之力就实现了跟世界的接轨,方方面面的发展进一步壮大。

第二,当时的中国不够强大,汉语的受众面较小,并且难学难写,难以对新加坡产生根本影响。

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刚建国10余年,处在第三世界,各方面还处在发展中,比较贫穷落后,在世界上的声音很微弱,跟全球通用的英语比起来,汉语的受众很小,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并不明显。

另一方面,汉语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学的几种语言之一,没有长期在汉文化熏染下的人,想学好汉语很难。

李光耀曾经学习过汉语,但因为汉语难学,他学了几十年依然没有掌握汉语的精髓,就知难而退,最终放弃了。

汉语属于单音节语言,每个字只有一个读音,外形上相似的汉字相当多,比如,己、已、巳,汆、氽,胄、冑,等等,对初学汉字的外国人来说,很难看出它们的细微差别,若记不住读音,往往会混淆。即使记住读音,也不容易写对。

另一方面,汉字的笔画很复杂,书写起来非常繁琐,一笔一画写不到位,就容易造成错别字,甚至改变句子的意思。

正是因为汉语难学、难写,含义丰富,不熟悉汉语的人在理解时容易产生歧义,在权衡利弊时,李光耀认为对于新加坡人而言,汉语的劣势大于优势,最终选择了对新加坡发展更为有利的英语作为国语。

第三,新加坡的民族构成比较复杂,除了占据七成多的华人之外,还有少部分马来人、泰米尔人、印度人,以及欧亚混血人,这些人的信仰各不相同,为促进民族团结,把汉语定为国语在当时并不现实。

以当时新加坡的国情来看,要确定某一种语言作为国语,必须征询其他几个民族的意见,不能按照约定俗成的“少数服从多数”规则来办事,否则,就有可能引起其他族群的强烈不满,容易激化族群之间的矛盾,继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团结。

新加坡曾被殖民了300多年,好不容易才取得了独立,从上至下,人们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独立机会,若为了国语的确定,再次引起矛盾,影响稳定的话,是所有新加坡人不愿看到的,因此,上层只能采取趋利避害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