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窗览书:《王安忆中篇小说选》

2021-09-01  本文已影响0人  刍耳刍耳

《王安忆中篇小说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17.5万字。

这本书是当代名家的中篇名作系列之一,收录了王安忆的三个中篇《小鲍庄》《小城之恋》《叔叔的故事》。

买的二手书,书旧,但干净,没写一字。我总是爱勾画句子,写点感悟的,忍不住。所以就钦佩那些坚持只读不写的,觉得他们要么太投入,顾不上;要么太理性,冷眼旁观不动心——总之,都比跳来跳去又出又入来得彻底。

书里加着一张明信片,也是一张招募广告。一个名叫“99读书人”的俱乐部,募集会员。明信片一面是“阅读改变人生”的广告词,一面是成为会员的条件、问卷小调查。我好奇它的来源,是随书出售的,还是买家自己的?但终究也没有上网搜索这个组织,任它去吧。

回到书的内容吧。

《小鲍庄》广为人知,我也觉得自己读过,在《中篇小说选刊》,或者《收获》《十月》等这样的大型文学刊物上,那时候我或订或买,读了n年。但你若问我写了什么,是一点记忆也没有了。近日再读,觉似曾相识,仁义的小鲍庄从混沌中走来,却是有新奇之处的。

处在低洼地带的小鲍庄,据说是因先祖治水失败,自觉迁居到地势最低的坝下,生活繁衍而成。穷得娶不了儿媳妇的鲍彦山,生个第七胎老儿子叫捞渣。这个大号叫鲍仁平的孩子,跟死了孙子的五保户鲍五爷特别好,懂事得叫人心疼:不跟哥争上学,从没穿过新衣服,勤快懂礼,长到9岁,因为大水中救鲍五爷而丧命。在村里不得意的文人鲍仁文的宣传下,成为英雄典型,给家里带来瓦房,给大哥带来城镇的工作,让村庄远近闻名。里边夹杂鲍秉德与疯老婆的故事,鲍二婶和上门女婿的故事,自成一幅村落民俗图。

故事从大水说起,从捞渣出生说起,到捞渣因水丧生以及捞渣的坟被迁结束;前中后位置各安插牛棚讲古与戏曲唱词,外来的人物在这里与村人交集混杂,成为一个个关系交织的隐喻场景。从个人到群体,人物是自然展开性格的,读来熨帖舒展。没有大恶大善,每个人都有小心思,有痛处,却也都是隐忍的,有温度的。文化子与哥哥的童养媳小翠相爱,却无论如何想先促成哥哥的婚姻;鲍秉德可以与疯老婆离婚,或者大水时不管她,却无论如何也舍不下;拾来恨鲍二婶不给他尊严,却也还是记着两人原来的好……我甚至想到了《边城》,虽然没有那个更恬静,虽然杂着蒙昧和迷茫,却也是厚土之中的温情世间。

语言是乡村的,自然的。

《小城之恋》是王安忆“三恋”之中的一部。据说是其中最好的一部。记得王安忆自己说,她不擅长写激烈的作品,也很少有单独写爱情的作品,而这个是。她比较满意。我读的时候也觉得,主人公的情感那么纠缠不清,简直没完没了。

作者有意把两个人拎出来写,场景一定要有依托,那就把两人局限在想对封闭的文工团。当然,作者有文工团的生活经历,写起来更顺手。从女12男16,写到女24男28,几乎所有的情节都在两个人之间发生。练功,洗澡;练功时互相帮助再互相避开再互相拆台再互相帮助,洗澡时也是如此。从剧团内谈恋爱到外出演出的约会,两人好着恨着亲着骂着,真真是让人觉得惊心动魄又混沌不堪。终于发现怀孕,终于身败名裂。女人执意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女,由演员变成门房勤杂,却安稳了,强大了,勤恳地过日子。那一个避开了,又结了婚,却赌博,堕落下去。

王安忆说她很少写性,这是写得最猛的一篇,却基本不写过程动作,只写前后的心理与情绪。读的时候真是替他们着急的。我以为这里是写青少年爱的缺失,引导的缺失,以及环境封闭带来的心理困惑。把性当作爱,又受道德的束缚,在欲望中煎熬而无人相助,无法与自己和解,才会最终形成相互需求又相互鄙视的情形。

孩子的到来,既是惩罚,也是救赎。看这篇文,真想跳到书里,跟他们聊天说话。又笑自己的多情:他们只是那个时代青年的典型罢了,有多少看似平淡的婚姻背后,有过波澜壮阔的暗流啊。

《叔叔的故事》与前两篇又大不同。这里由“我”来转述叔叔的故事。“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青年代表,“叔叔”则是经历反you与wen革的知青作家典型。“我”猜测与虚构关于叔叔的下乡、婚姻、成名、进城、离婚以及婚外情等等事件与情节,又时不时跳出来质疑推翻自己的推测,形成奇妙的“故事中套故事”的结构,使得看上去有些游离的内容更有弹性,它考验读者的耐心。

里边有一些议论分析的段落,看来有一点点苏俄的风格。有人猜测“叔叔”是哪一个,也挺天真:那一代文人,哪个没有点“叔叔”的影子,哪个又能说就是“叔叔”?

唉,写的是个啥。打住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