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

2022-10-13  本文已影响0人  从容践行

如果你拿到一个辩题,是“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从哲学辩题的角度你怎么入手?

要辩论为什么“知易行难”会觉得可以关注三个要点。

1.从王阳明三大核心观点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中我们知道知行原是一个功夫,即知行本一

但是我们知道很多大道理,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其实,你之所以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因为没有真正践行这些大道理。

之所以未能践行大道理,是因为内心深处并不真正认可这些大道理

2.知行合一的本质即是知行本一,有怎样的知就有怎样的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问题是如果我们知道的是错知则错行,浅知则浅行,深知则深行,正知则正行。

我们内心深处的错知错见,主宰我们的思维模式以及行为模式,让我们经常立于危墙之下——“小我”,是错误人生的根源

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认知,以及人性上的懦弱的“小我”认知让我们无法坚持正知正行, 外在环境种种的限制以及变数,让我们的行难甚于知难 。

3. “知行合一”的最高层面是致良知,让知行合于天理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知易行难的关键需要提高自律性,管理欲望,克服恐惧,每个人努力让自己的念头、语言、意识、身行合于良知,合于天理。

通过践行明心净心的功夫, 时刻保持警惕,对每一次犯错要忏悔,写笔记,总结原因,深刻反思。直到把真知贯彻落实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

以良知,合乎天理去践行会让我们突破了事业瓶颈,建设幸福家庭,让生命焕然一新!

当然要辩论“知难行易”也可以考虑三个角度去把握。

1.知难行易强调的是知比行更重要

知难行易,意思大概是认识事物的本质比较难,而认识事物本质后,依照认知去行比较容易,有偏向于认为知比行更重要。

2.用三思而后行来讲知难行易更为妥帖,人生真相,不是人们轻易能够体证的,唯有在心上真正明白了,才能行得出来。

当我们日常中对待事情之初,确实很多时候存在思考少,直接做的问题,讲白了有时候就是目光短浅。

在考虑一件事情的重要紧急性时,采取的步骤考虑较少,不自觉的就会存在先去做,做完了再说的情况!

其实想的越清楚,行动力就会越强,如果按照计划执行,更像是工作指引,让自己心中更有数!

3.“知”,不是理解知道,而是你真的认可,融入血液的直觉反应。

我们知道直觉通常都是错的,但是你的直觉却被教育过,你认为都是对的。

例如,有的企业家认为觉得企业账面上的钱越来越多并不是个好事情,会容易滋生懒惰,太足的安全感。

所以要把这些钱花掉,花哪去最好,花去做研发,只给企业账面留下微薄的利润。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居安思危,可是却不容易这么做,因为这个道理其实还没有真正被我们接受和融入血液。

这就是“知难行易”——获取真知的过程比较难,然而一旦内心深刻认知了本质,行动起来并不难。

这样看来,“知易行难”的方法可以解释这个世界,“知难行易”的方法能够带给我们更多启示,其实无论“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都是相对而言。

有趣的是面对不同观念的出现,我们能够在平衡中理解它们差异性,它们也变得理所当然和势在必行了。

难跟易是相对的,有易才有难,有难才有易,社会上每个人的认知是不同的,包括每个人的行为习惯也是不一样的。

人在社会的生活中,有人会擅长于“知”,有人会擅长于“行”,导致会有人认为知易行难,也会有人认为知难行易。

如果用《易经》的智慧来解释这一阴一阳之道,可以把“知易行难”和“知易行难”互为阴阳来看

当我们面对信息闭塞时,造成要认知到很多知识,需要从实践中来,花在实践上的时间最多;

然而当下信息爆炸,进入碎片化时间之时,人们大多数的时间都耗在了信息的汪洋里面,故而实践行动就变得少了。

要想得到阴阳上的平衡,我们应该花时间去把学习到知识加以应用,把它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可以从一件件的小事出发刻意练习,也是儒家所说的”修身“。

但是,是否可以成为有大德之人,那就不得而知了,毕竟每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同样闪光,也是符合“道”的。

人生是场修行,无论“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修心,修身,才会让我们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