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惠州永福寺,让我思考佛教

2020-02-18  本文已影响0人  惠沙金城
永福寺山门

从红花湖景区东门走进数十米远,右边有一条横出的宽约几十米,深约百米的山谷,不知何时,在谷底开始有施工建设,靠着路旁围起了简易工棚,其中一个较宽敞,像“会堂”,可容下数十人,当时不知道是建什么,后来才知道是易地重建惠州第一寺“永福寺”。

每天早上晨泳后往回走,经过那会堂,路旁停了好多的车,里面有人在打坐,“梵音”和鸣,庄严悠扬,平时里很少听到梵音,现一听到,我的思绪竟然会随着那雄浑悠长的梵音飘荡,感觉梵音韵律美妙,溢满了佛陀悲天悯人,普度众生的情怀。

以后每次经过,听到梵音就一路在想,这寺庙建好后应该招收和尚?到时去报名,不知收不收留我?如若收留,那该多好,就在家门口,如同上班一样,应先告诉妻子,看她意见怎样?

与妻子说:红花湖里面好像在建寺庙,等建好后,如果招聘和尚,我想去应聘?妻子听后很平静地回答我:那我们先去办离婚吧,不然,我丈夫岂不变成了“和尚”?妻子是反对的,我想想也觉得挺尴尬的,只好说:是说说的。其实,从未见过招聘“僧人”的广告,以后才知道,成为一名僧人,有其独特的“入职程序”和仪式,和俗世凡夫不一样。

想起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19岁时因情殇来到松江禅寺,决定出家为僧,法名“大千”,在举行剃度大典烧戒仪式时,因不接受烧戒疤,不辞而别,却带走了“大千”的名号,成就为一代绘画大师,大千先生在耄耋之年还笑言:”我即使当了和尚,也是一个画画的和尚”。

世间安得双全法,遁入空门不出家。

从未有过名利梦,修禅何必着僧衣。

永福寺,是惠州第一寺,位于“红花湖景区”东门,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岭南有名的佛家道场,历代兴盛,海外扬名,于2006年,投资一亿元,易地重建于现址。

重建的永福寺占地面积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300平方米,为正统的仿唐精品寺庙建筑,主要建筑包括大雄宝殿、无量寿殿、钟鼓楼、正殿广场、山门等。

永福寺的山门是一进三门,由灰白颜色,刻满莲花、祥云的花岗石柱搭建的两层飞檐斗拱的门楼,门楼的正中央镌刻着三个鎏金大字——“永福寺”。

走进山门,左、右两旁建有十多米高的 “钟鼓楼”,左(东)钟,右(西)鼓,对应晨钟暮鼓,诵经弘法,普度众生,中间铺就数百平米花岗石地板的广场花园,越过花园往上走,有四层台阶,每层台阶约数米高,十多米宽,由十多级花岗石阶组成,拾级而上,到了飞檐斗拱,雕栏玉砌的 “大雄殿”,殿前摆放着一个长1.2米、宽0.6米、高1.1米,长方形铜制大 “香炉”,香火缭绕,“仙气”飘飘。

大雄殿

殿内供奉着“佛光熠熠”的金身如来佛祖,佛祖“跏趺”而坐莲台上,左掌心向上放置膝前,右掌收至腰间平举,掌心向外,颔首微笑,以无穷的智慧和慈悲,鼓舞着每一个渴求幸福的生命。

慈光普照

“释迦”的意思是“能仁”,既有能力,又有仁厚之心,“牟尼”是修行获得成功的称号,“如来”是指真理现身,佛陀创立了真理,所以叫如来佛祖,中国古代形容真理真谛叫“如”。

如来佛祖,法像慈祥,普度众生,我感受到了佛祖慈光普照的光芒,殿内空间高阔,殿柱上贴着“摄心”、“禁语”,门户紧闭,光线微弱,显得威仪神秘。

最后面是两层飞檐斗拱的无量壽殿,寺庙的外墙是用花岗石装饰,将整个山谷建设的满满,整座庙宇被三面青山环抱。

在这美丽的园林、肃穆庄严的寺庙里,人们前来上香、拜佛、祈福,是为了放飞心中的希望和梦想,不管实现与否,首先在寺庙的上空伴随着袅袅的清香,在僧人慈悲的梵音中,绕着寺庙的飞檐斗角,起翘飞扬,这使我想起了藏传佛教的五彩“经幡”,那经幡每飘动一次,就是一次诵经,经幡连接极乐世界,那里有经幡,那里就有善良吉祥。

“香”,为“戒定真香”,代表“戒定慧”,即是持戒、禅定、智慧,象征心香,一片心光,是对佛菩萨的敬意和虔诚,不为心中的念想和执着,而是为了放下我执,求得解脱。

虞诚祈祷,片片心光

我每次走进寺庙,心里总是会在想,人们来到寺庙梵香、拜佛、祈福,希望获得事业、财富、健康、金榜题名……等等,希望自己的祈福像明香一样,恒远的照亮每一个角落,其实,佛教禅寺,朝迎旭日,暮送晚霞,晨钟暮鼓,“五蕴皆空”,心灵解脱,而香客们到佛菩萨面前求官、求止才、求色……,岂不是痴人说梦。

人的贪欲是与生俱来?还是“六根”、“六尘”所染,无穷无尽 ?人们来到佛祖、菩萨面前祈福,都是希望求得福报,而真正学习佛法的信众,参意不拘经文,认为,“福”字在甲骨文中是“双手捧酒献于祭台之上”的会意字,双手捧酒献给神明,在古代,酒是非常珍贵的,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献出去,那是奉献,不是索取,我们将焚香祈福的认知完全弄反了。

到寺庙焚香拜佛,是敬佛,礼佛,学习佛经的道理,是把自己的余生奉献给佛法,度己度人,度己,是提高自己觉悟,度人,是为人民服务,不是祈求自已得到, 没有奉献哪有得到?这使得开始理解佛法的因果循环,循业流转。

心香缭绕

千百年来,官家、商家、佛家、世俗一起共襄盛事,是为了将安抚、救赎人们心灵的寺庙建设和经营好。

虔诚思考

经诵梵呗令人沉思,晨钟暮鼓怦然心动。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信教、信佛?

人们认为:人世间的神秘与悲苦只有宗教深沉的眼光才能发现其合理性。

宗教是世间最普遍的道德规范;宗教是人类最大的幸福源泉;宗教的威力在于其特有的、惊人的那种启示,对于生命的特殊见解、对于人性的深刻开示。

佛学,是人类社会的美德和智慧,是哲学之母,是最彻底的觉悟。

人类的未来在大乘佛教,只有大乘佛教才能救世界。

这样理解和解释佛教,真是醍醐灌顶,甘露洒心。

其实,无论用什么方法都见不到佛菩萨,佛菩萨只存在于人们的心里,存在于人们的祈祷之中。

什么是“宗教”?宗教是一种哲学思想加上层建筑,加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

有名人说过,“宗教,是“精神鸦片”,灵魂的毒药,这话对吗?

经幡许愿

人们的心中都有苦、有悲、有梦想,有着许多疑惑和难以解释的地方,期盼能有智慧来开示和解脱,宗教,就是因为人们心中的这种 “客观存在”,首先设置了一个前提,然后创造一个拥有崇高的道德标准,大慈、大悲、大智的“佛菩萨”、圣母、耶稣,只要你虔诚的相信,就能得到庇佑和救赎。

如果佛教能做到,你痛苦,治愈你;你无味,丰富你;你精彩,支撑你,哪该有多好,但佛教只能给你一个崇高的佛学思想,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以此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我认同对佛学这样的一种认识和理解:佛学,是客观中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正面的社会功能,为广大信众提供心理支撑和对社会人生的解释,佛学讲缘起、轮回、包容、爱心、放下、解脱、众生平等,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安全,是正面、完善的幸福观。

佛学认为,“空性”,是事物的本质,而运动、发展、变化就是事物的普遍性,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事物普遍性就是一个从空到有,从有到空的过程,如同一条大河从你眼前流过,来了又走,缘起缘灭,空性才能对治痛苦,痛苦消失就是快乐,哲学思想和佛学思想是相通的。

佛学,是慈悲善良的心态学,正直善良做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为他人着想,就能得善果。

这是我的 “人生信仰 ”。

在这个意义上,我也有宗教 “信仰”。

学习佛法,经书,是体验社会现实并与之对照,进而深刻分析和思考,做到对已有的不贪恋,对没有的不追求,冷暖悲凉,不卑不亢。

如今,佛教也与时俱进,增强了利用音乐来传播,由法师弹着电子琴,组织僧人、居士、信众在肃穆庄严的庙堂里欢聚一堂,高唱“佛歌”,法师边弹奏边问大家,快乐吗?信众们回应,快乐!法师说,下次再来。由歌星演唱佛歌,由大型交响乐团演奏《阿弥陀佛》大合唱、《六祖颂》、《极乐颂歌》音乐会,演出剧《觉悟之路》为众生祈福,营造慈、悲、喜、乐的宗教氛围,艺术加宗教,拉近与信众的距离,潜移默化,带领众生走进佛学这梵音萦绕,人类精神的神奇世界。

我喜欢“弘一大师”写的一首佛歌《梦》,感亲之恩其永垂,共建人间净土,亲恩情怀。

佛教界里也人才济济,比如:仓央嘉措、弘一法师、希阿荣博、李娜、柳智宇、五明佛学院、北京龙泉寺、中国佛学院……。

学习佛法经书,能净化人心,祥和社会,促进社会伦理道德进步,以宗教的方式为世界的和谐,众生的安乐作贡献,慧于纲纪,泽于民生,得官府支持,凡夫响应,是名普度众生。

人之初性本善是不能成立的,没有生活经历怎么知道“善”?不经历过风雨怎能见到彩虹,不经历世事怎能看的通透,只有经历过人生的“苦”,看清楚了“恶”,才明白什么叫“善”,才会向往追求知足常乐、平静孤独,一种内心的清净庄严 ,净心素雅,淡看孚华的平常心态,才能获得开悟的力量,得到心灵的安顿、自由、解脱。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人生,是在不断的告别中,跟情感告别,跟身体告别,跟自己告别,告别爱恨繁华的世界,绵绵精进地解脱人世的情绪、念头、五蕴、五毒的纠缠和遮蔽,许多信众相信上帝却进不到窄门,明白佛法却取不到真经,信奉佛学但悟不到正觉,如能做到一脚净土,一脚凡尘,也难能可贵。

佛说:世间万物皆为化相。只是人的“三观”不同,对人生的要求也不同,人的本性都隐藏在贪、嗔、痴、慢、疑中,想得到时不惜一切造业去追求,等得到了又觉得不过如此,或是比未得到时更不快乐,更烦恼,造业的过程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也许就是许多“名成利就”、“踌躇满志”的人,特别是“明星”、“名人”最后皈依僧佛的原因,佛法开示众生不要偏执于向外,向物质、名利获取快乐,而是向内求,内心平静、心身自由、严守慎独才是真正的快乐,依佛法破除自身迷障,以佛法的如是不可思议究竟产生力与文明的真理真相觉悟。

智慧人生,不是追求幸福,而是避免痛苦。

修行,是指“修”和“行”,修,即是修正,是反省(反思)自己,修正自己的行为,行,是指怎样去想,去做,事事在修行,处处皆是道,修成善良、慈悲心,才能证悟,修行,仿若是在静等一朵花开,花开自然见佛。

出淤泥而不染

学习佛经,如同清洗自己的灵魂,如果学能觉悟,就能够将支撑灵魂的稻草变成“金箍捧”一样坚实的支柱,就可以孤独快乐翱翔苦寒的人生。

有人说,佛法高深莫测,很难贴近世俗民心,更是对社会、人生极度的消极悲观,其实正好相反,佛学,深刻剖析“八苦、“五毒”,讲求亲证真如,并提出“六度”,解决问题的方法。

什么叫做“社会”?社会是无数个体以“农耕文明”组成的一张大网,是一只巨大的按住你我的手,所谓“文明进程”,是指社会当中人的情感、贪欲和对情感、贪欲的控制的演化过程,而且越来越细腻和严格,让人们克制自己的情感、贪欲,规范自己的行为,修习“八正道”,以抑制人性的“五毒”,才能求生求解,度己度人,社会进步,国家强盛。

佛法浩茫连广宇,禅定虚极听惊雷。

虽然对佛学认识肤浅,对开示的经文还有很多理解不透的地方,但是,感觉佛祖、菩萨就像慈悲智慧老人一直伴随左右,在最孤独、无助的时候送来极大的安慰,佛祖将对宇宙万物的思考以佛法、经书的方式呈现,开示众生,幸福不是对外在的名利地位、物质享受的追求,而是获得解脱后的内心闲暇自由。

佛教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弃恶扬善的教条,业、缘、因、果的法则,开示众生,外弃贪嗔、内求觉悟,像一朵精致、纯净的莲花开放在人们的心里。

在我看来,佛法的中心思想是,明八苦、知无常、剪六根、弃五蕴、去五毒、了空性、灭我执、修六度、求无我”,佛法研究的是人生的痛苦,寻求解脱之道。

感受到佛法究竟真理真相后的辩证思维,如是不可思议,同样的佛经,同样的老师,但最后你吸收到的知识和智慧也不一样,最终取决于自己的觉悟,“迷时师渡,悟了自渡”,佛教讲皈依,不是皈依一个有无上威力的神,而是皈依觉悟,只要不是自己觉到悟到的,别人给了你也拿不住,只有自己悟到的才是自己的,佛经只是渡我们的一艘船,要自己努力证悟才能划到彼岸。

我心即佛心,是心做佛祖,学习佛法,是审视自己灵魂深处的过程,求得觉悟和解脱,让我的灵魂和自己悄然一致。

人生,在贪欲中燃烧,在孤独中冷却。

“孤独”,不是利益交换复杂的一种心理隔绝的状态,而是生命如同流失的岁月寂静无声,孤独久了,感受到了孤独是获得自由、幸福的源泉,蕴藏着巨大的力量——淡定从容。

    《孤独之美,淡定从容》

      平静的心隐匿着孤独美,

      在万籁俱寂中汹涌澎湃。

      盼魂牵梦绕能攥住精灵,

      有生之年插上腾飞翅膀。

      走进到佛经里天人交战,

      让无尽的思念遨游虚幻。

      从此不为情所困爱再伤,

      如同白云清风悠由浪漫。

      像那浩瀚长空幽僻峡谷,

      更是思想升华超凡脱俗。

      愿能冰雪晶莹似虹若雾,

      身归于自然而灵魂纯净。

      跨过深藏无奈湍急河流,

      翻越缥缈迷茫冷峻高山。

      虽未见暴雨后绚丽彩虹,

      但沐浴着晴空灿烂阳光。

      任凭悲苦忧伤沁入心扉,

      喜怒哀乐在佛经中解脱。

      始终迎风挺立淡定从容,

      跳出三界六道得到永恒。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