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录57
最近手机卡的厉害,点好几下都纹丝不动,本来想掏钱再买一部,儿子说他发工资给我买,那就忍几天吧。
小说《静静的顿河》是康大夫推荐我阅读的,她是我们公司职工医院的医生,我们常坐厂车一起上下班,一处坐聊天的时候才发现她不得了,读了许多的书。中国的、外国的说出一堆书名来,我说她是博览群书,她谦虚说识文断字而已,这调儿低的。
我一直不愿读俄国小说的原因,是因为书中俄国人的名字太长了,什么诺夫什么斯基,记不住,常常是看着看着又要翻回去弄清这人是谁,搞的人蒙蒙的。
即然康大夫倾心介绍,那就看看吧,打开微信读书,找到这部小说,在作者简介一览,我看到了作者肖洛霍夫的肖象,一张和蔼可亲的脸,扬起的眼睛和嘴角,笑的神采飞扬。这部小说我隐约有些映象,以前看过介绍,是俄国从一战到内战时期,哥萨克骑兵骁勇善战的故事,好象见过插页图,主人公葛利高利骑马挥刀的样子,削瘦、冷峻、刚毅的面孔令人难忘。看着肖洛霍夫的肖像,那样亲切、开心,与书中主公形象天壤之别,许多人说,一部书里,主人公有作者的影子。这让我好奇,开始生出了阅读的兴趣。
肖洛霍夫的母亲是地主家的一个侍女,而父亲是地主家的贵客,为了和这个侍女,作者的母亲在一起,父亲冲破世俗的阻力,不惜与家人闹翻。当人们问父亲,怎么就看上这么一位低贱身份的人,他说,她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姑娘,她是一幅画。多么富有诗意的回答。
强大的基因,肖洛霍夫的身体里也流淌着诗一般的血液。在战争中他参加过武装征粮队,反对新苏维埃政权的税收制度,他年轻的生命有过二次魂飞魄散的死亡经历。被俘虏压赴刑场,每一次都是在枪口下被放掉,原因是人家看他年龄太小,一次十五岁,一次十七岁。肖洛霍夫在等待死亡的痛苦煎熬中充分体验到了生命的可贵,这种残酷的生命体验,在他的著作中幻化成一种悲怆的艺术活力。
小说《静静的顿河》完成时他才23岁,但是作品却表现出成熟作者的手笔。我想这与他种种残酷的经历不无关系。接下来的时间开始啃这四块"大砖头”了(四部)
小说《静静的顿河》,主要描写哥萨克人如何通过战争、痛苦、流血走向社会主义的。它是一部俄罗斯悲剧的编年史。
哥萨克是一群生活在东欧大草原(乌克兰、俄罗斯南部)的游牧社群,是俄罗斯和乌克兰民族内部具有独特历史和文化的一个地方性集团。在历史上以骁勇善战和精湛的骑术著称,并且是支撑俄罗斯帝国于17世纪向东方和南方扩张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