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关:千年古镇仍辉煌?
【正阳关:千年古镇仍辉煌?】❣敬请关注>>【上官皖儿游遍#中国古城古镇#❣系列报道❣】
正阳关,又称正阳,系中华名关之一,古称颍尾,阳石,羊市、羊石城等,早在东周中期已具雏形。《左传》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有“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记载,因此,正阳关镇已有2540多年历史。明成化元年(1465年),在此设立征收税赋大关,直属户部管理,“正阳关”因此得名。全国有“两湖会馆”、“浙绍会馆”、山西等十五省在此设立会馆,英、美、法、德等国也派人在此传教行医,人口最多时达八万之众。
上官皖儿,著名新闻人、散文家这里不仅有“小上海”的美称,还有“皖北秦淮”的名声。自民国到解放前夕,为安徽“八大要城”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于一九五0年三月设正阳市,可以想象,在建国初期它的经济地位的重要性。如今,正阳关镇,属安徽淮南寿县。
上官皖儿,著名新闻人、书画家、散文家正阳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是“铁打的寿州城”的屏障和据点。正阳关,是淮河的“瓶颈”,瓶颈亦是关口。上官皖认为,这,抑或也是正阳关地名由来的又一个因素吧?
“其实,淮河的源头,主要有三条:一条来自桐柏山,一条来自大别山,还有一条来自嵩山。” 著名记者、江淮作家淮君总编辑说过,沿着这三条河逆水溯源,还会发现:这些河流又分蘖出一百多条支流,到了正阳关,才融为一体,然后径直向东,再无分支。可见,这一段的淮河是像极了一棵大树的。以正阳关为界,上游是“冠”,下游为“干”。所以,自古以来便有“七十二水归正阳”、“水过正阳才是淮”的说法。
从上游裹挟着“七十二水”,在这里自西北向东北拐了四个将近90度的倒“几”字大弯。当年,苏轼写下千古名篇《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也恰在这个倒“几”字大弯上,从南部大别山迤逦而来的淠河和穿越西部沃野而来的颍河,都注入淮河。清澈的淠水和淮水,形成了清浊可辨、蔚为壮观的场景,淠水注入淮水的地方就叫“清河口”;而颍水与淮水交汇的地方,因水上起沫,又叫“沫河口”。
文/上官皖儿,著名新闻人、书画家、散文家“古镇,沿着淮河从西北向东南蜿蜒逶迤,风格各异的南北大街、圈门街、三元街、新街、后街、木匠街、断街等57条街巷向东南西北延伸。街心青石铺路,中间石条车辙深陷,默默无声地向人们述说着古镇繁华兴旺的昨天。”淮君总编辑说,正阳关随形就势形成“九曲十八弯”,古街两旁分布着许多条纵横交错、或长或短、或宽或窄的巷道。
现在,正阳关,最有古典色彩的,就是城东门、城北门和城南门。而正阳关的城墙,是在明朝时修建的,1940年被国民党桂系部队拆除了,但,东、南、北三座城门,至今仍然保存较为完好。城门上有城楼,城门内外均有石刻题额。东门外题“西宇春台”,内题“朝阳”;南门外题“淮南古镇”,内题“解阜”;北门外题“凤城首镇”,内题“拱辰”。为什么没有西门呢?因西门在抗日战争时期,由淮南开来的日本炮艇,从淮河上向城门楼猛烈轰击,被炸垮了。
这里,还有1929—1934年设立的中央交通站正阳分站旧址,有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等。在南街,仍有少量的民国时期的店铺和房屋。
“千年古镇,几度枯荣。” 著名记者淮君总编说,正阳关,如同南京长江大桥修建通车后的裕溪口一样,失去了她昔日的繁荣与热闹。如今,听不到,淮河纤夫铿锵的号子和造船工人抡油锤、拉大锯哼唱的歌谣;再也看不到,四乡八村推着独轮车、肩挑手提“上关”赶大集的热闹。由此,无不让人回想那“五六月间无暑气,二三更后有渔歌”的幽雅怡人境界啊!
上官皖儿,书画家、散文家说到正阳关,人们自然会想到远近闻名的“三子”:蒿子、蚬子和鳭子。上官皖儿了解到,正阳关的“蚬子”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蚬子”,以清水河口的和上游溜子口的为佳。鳭子比鹌鹑小,是一种水陆两栖候鸟,每年春天才在正阳关周围的芦苇荡、蒿子丛内出现十几天,卤好的鳭子皮嫩骨酥,是一道下酒美味。“打蒿子”,当地人都是亲力亲为,这里的蒿子別有风味。
这里还有众多的民间戏剧舞蹈艺术,如花鼓灯、踩高翘等。尤为珍贵的是“三阁”,即:“抬阁”、“肘阁”、“穿心阁”。“三阁”表演一般在元宵节或重大节日才有。
正阳关的淮王鱼很出名,又称回黄鱼,是淮河中寿县到正阳一段独产的一种名贵鱼种,一般在2公斤左右,大的可达20公斤,但现在已不多见。据《寿州志》记载:西汉时,有人把这种鱼献给淮南王刘安品尝,他觉得鲜美可口,给它取名叫“回黄”,淮南王喜食“回黄”的事传到民间,人们习惯就叫它“淮王鱼”。
沧桑正阳关,往事成云烟。
如今,一个古代与现代相互辉映,经济实力与文化魅力相得益彰的崭新正阳,我们正翘首以盼!(文/上官皖儿,著名新闻人、书画家、散文家)
上官皖儿,著名新闻人、书画家、散文家 上官皖儿,书画家、散文家 上官皖儿,著名新闻人、散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