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理解和行动——《给孩子好的性教育》读后
在中国的历史上,性曾经是一个让人躲之不及的污名化的词。但是不管社会发展到哪一个阶段,性都是一个客观存在。因此《世界性权宣言》指出:性教育应该是“一个终生的过程,从出生一直贯穿整个人生。”方刚的著作《给孩子好的性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即:赋权型性教育,对幼儿园的孩子,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进行性教育,带领他们思考和辨别,让他们做出对自己和他人最好的、最负责任的性选择能力,并且可以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做出选择。
赋权型性教育基于两大理论:反后现代主义和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主要是批评传统的、正统的宣传,反对权威,反对统一道德,鼓励思想自由,鼓励多元价值取向和创新。建构主义理论是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基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往往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该理论应用于赋权型性教育,主要体现在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上。在教学方法上,要创设适用的情境,比如情景剧和案例,采用进行同伴教育,对相关话题和热点进行讨论,让受教育者拥有做出负责任行为所需要的技能。
作者指出,性教育不能单纯进行性生理教育,也不能是单纯的性健康教育,而应该涵盖心理、生理、文化、社会等。关于性别教育,赋权型性教育强调三个核心:要颠覆社会性别刻板印象,避免对性别贴标签,比如男生应勇敢、坚强等,女生应温柔、细心等;提出社会性别平等,特别提出男性要参与家务;要进行性别多元的教育,因为每个人都具有的三种性别,即上天分配的生理性别,个人性取向的心理性别和TA人认可的社会性别,其中个人性取向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普通大众的接受限度,在一些国家是不受法律保护的,是受歧视的。性别教育应包括对个人的性别实践基于支持的教育,比如:接受暖男和假小子。
中国现有的性教育以规训型为主,在教育过程中,传递出的是性恐惧,对“早恋”进行围追堵截,对性别高度贴标签。不论是幼儿园,还是中小学,还是高校,性教育基本普遍缺乏,在少之又少的教育中,内容陈旧,观念落后。依据《国际性教育指导纲要》,《欧洲性教育标准》,《综合性教育框架》,赋权型性教育的内容应满足三个条件:性与性别有关的知识都应该讲,不应该有所取舍;学生自称不感兴趣的内容,要讲;有争议的事物一定要讲。
作为一名赋权型性教育者,要具有开放的价值观,善于接受新的思想,尊重多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主要起到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成长,切记不能以权威者的身份进行规训型性教育。做一名合格的赋权型性教育者,需要自我成长,要清理自己的性价值观,就是把自己放空,因为我们的性价值观在规训型的教育下基本已定型。几十年性文化的影响,自我革命不容易。要清理自己的性别观念,接受性别多元论。要全面提升自己的知识体系,既要有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要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做到终身型学习。 构建包含生理学,心理学(尤其是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知识体系。审视并改变自己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态度,重视青少年的认知水平。教学态度方面,除了增强个人的智慧外,特别要注重的是抗压能力,因为赋权型性教育会招受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强大压力。
持续成长的家长才是合格的家长。家长要了解监护权与赋权的关系,赋权不是剥夺监护权,监护权和赋权不是相互矛盾的。因为家长的监护是为了维护孩子的权利,是为了保护孩子,是让孩子有能力走自己的路,找自己的方向,最终与父母渐行渐远。
学校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恋爱是每一个人都避不开的生活经历,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会直接影响到恋爱观。同时,一个人的恋爱经历也也会反作用于一个人的人生观。所以,恋爱观和性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学校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没有性教育的校园,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校园,是不称职的校园。赋权型性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的知识,拥有对自己负责的能力,减少对自己的伤害。对于传说中的问题少年,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孩子培养一个兴趣,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对于“早恋”,管是不起作用的,重在引导。个人认为,“早恋”是人对TA人美好的向往,是有发现美的能力的体现。发现美,喜欢美是正常人的反应。引导的好,“早恋”也不一定会影响学习,有时会起到激励人奋进的作用。在人生观没有基本定型之前,对美好的事物(人)的喜好会变化,只要不会受到伤害,有时鼓励一下也是可以的。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发现美的能力,是应该更让父母担心的。
近几年来,性侵受到全民关注,但在关注性侵犯的同时,守贞教育,青少年的权利被剥夺等思潮或做法让人担忧。反性侵教育时要关注以下内容:性是美好的,全身都可能成为被性侵的目标,性侵教育不能过分敏感,不能让人处于紧张与焦虑之中,防性侵教育一定把生命放在第一位,什么东西都不能大过生命,所有性别都可能会受到性侵,在防性侵的同时也不要去做一个施害者,要关注人格全面成长。要学会正确区分儿童期的性游戏。儿童期的时候,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基于性好奇,探索自己和他人身体,所以性游戏是普遍存在,如同小孩子过家家一样,不要过度夸大性游戏的危害。对于师生恋要区别对待。
关于同性恋的问题,因为中国没有把同性恋合法化,所以是需要慎重的问题。由于社会的包容性增大,人们对于TA人更加尊重,媒体也更敢于发声,大家现在看到同性恋多了,听到关于LGBTI的故事也多了。对于LGBTI,学校教育和社会都应该学会接纳多样性,包容多元性,让那些愿意做自己的人在安全的环境下,幸福快乐地生活。学校性教育中,对于LGBTI,重点是尊重,接纳多元性。 酷儿理论也指出,性别认同和性取向不是天然的,而是通过社会和文化过程形成的。性倾向,性别实践都是在变化的,不是僵死固定的。在青春期可能会出现阶段性的性别认同问题,但是更多的人在成年之后会趋向于稳定的,正常的性别取向。所以宣布出柜应非常慎重,在宣布前要仔细考量,不要着急。
作者提供的实用方法。小学性教育要避免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强化。有的时候,生命教育,成长教育,挫折教育,男女平等的自强自立教育,可能比老师精心设计的性教育更能发挥教育的作用。中学性教育中,爱情观,婚姻观是不可回避的内容。爱情和婚姻都是美好的,但是要让受教育者明白爱情和婚姻也是有不确定性的,有时也是脆弱的。因为爱在一起是幸福的,因为不爱而分开也是正常的。对于“早恋”,孩子们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是:因为人的身高还在变化,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看法会随着我们的见识增多而变化,所以我们的爱情也可能是不固定的。大学性教育中,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谈恋爱,如何正确的地处理恋爱关系,应该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欣喜的变化是,各个学校的学生守则中都去掉了因为恋爱而会受到处分的条款。元旦前,一位老师在课堂结束的时候,一个女同学走到讲桌前,给老师送了一包喜糖,告诉老师说自己元旦要结婚了。老师惊喜地接受了喜糖,并和全体同学一块儿给女学生送去了祝福。
所以作为一名赋权型性教育者,要了解目前中国的性教育现状,理解并接受赋权型性教育理念,要具有开放的价值观,尊重多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主要起到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成长。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性教育发展不是那么迅速,但是让人欣喜的变化会越来越多,人们会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以前可能不愿接纳的事物。道路虽长,且走且开阔,且走且有惊喜。
纸上谈来终觉浅。中国的性教育,需要行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