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58 兄弟相残
兄弟相残
袁绍刚躺进棺材板儿没凉透,曹操就搓着手乐呵呵地北上了——第一口就咬向黎阳这块肥肉。守黎阳的正是憋了一肚子气的袁谭。这位爷一看曹操来了,也顾不上和弟弟的“私人恩怨”,麻溜儿给袁尚发求救信号。生死关头,兄弟俩总算把“同父异母”的前缀暂时摘了,勉强凑了个“同仇敌忾”。袁尚呢?心眼儿活泛,怕大哥借了兵不还(或者掉头打自己),就把心腹审配摁在邺城看家,自己带着兵去“帮忙”。哥俩在黎阳城下跟曹操大眼瞪小眼,玩起了“谁先眨眼谁孙子”的对峙游戏。
熬到第二年开春,曹操不耐烦了,抡起拳头猛砸黎阳。咣当几下,还真把袁家兄弟砸了个眼冒金星,一路退守回老巢邺城。曹操乘胜追击,围着邺城,顺便把城外的麦子割了个精光。
邺城这乌龟壳又厚又硬,袁家兄弟在绝境里迸发出“回光返照”式的团结,外加审配在城里死扛,曹操啃了一个月,牙都快崩了,除了割点麦子,没啥实质进展,搞不好还折了些兵将。曹老板心里门儿清:河北这盘硬菜,得小火慢炖,急不得。于是拍拍屁股,留贾信看门(黎阳),自己溜达回许都“从长计议”去了。
这下可把袁家兄弟乐坏了!敌人?打跑了!老爹袁绍都没办成的事儿,哥俩办成了!得意劲儿一上来,看对方都成了“头号功臣”,都觉得功劳簿上自己名字该刻最大号。这感觉,像俩饿狗合力抢下一块骨头,刚想庆祝,发现骨头只有一根——得,前脚送走曹操,后脚哥俩又掐上了。
曹操回许都干啥?当然不是喝茶看戏。这位乱世奸雄,在几次碰壁后,开始琢磨自己队伍的问题了。早年间创业维艰,队伍小,全靠“画大饼”加“撒糖豆”拉人入伙,惩罚?那是奢侈品。如今公司规模大了,再这么搞,队伍非散架不可。曹操一拍脑门,决定搞“制度化改革”——这跟如今某些互联网大厂,创业时“兄弟文化”,上市后搞“KPI优化”、“末位淘汰”,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他搬出古老的《司马法》(《司马法·天子之义》:“将军死绥”),正儿八经下令:“兵书说了,将军临阵脱逃得砍头!所以当年赵括他妈才提前求情免连坐。以前我带兵,光奖不罚,太不专业!现在起,谁打败仗,依法治罪!谁作战失利,免爵下岗!”(《三国志·武帝纪》:“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曹老板的“狼性文化”,正式上线。
光整军不行,民风也得抓。曹操又发感慨:“这兵荒马乱的,都十五年了!年轻人连‘仁义礼让’是啥味儿都快忘了!这不行!”于是下令:各郡国都给老子搞“儒学复兴运动”!满五百户的县,必须开学校!选拔本地学霸去读圣贤书!不能让老祖宗的好东西绝了种!(《三国志·武帝纪》:“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一手大棒(军法),一手胡萝卜(文教),曹老板的“两手抓”,很硬核。
到了八月,曹操磨刀霍霍准备南下收拾刘表。刀刚举起来,河北传来“喜讯”:袁尚仗着“中央正统”和狠妈撑腰,实力碾压大哥袁谭。袁谭被打得满地找牙,缩在平原县当乌龟。袁尚穷追猛打,摆明了要“送大哥上路”。袁谭眼看小命不保,环顾四周,能救他的,只剩昔日死敌曹操了!这位爷也够光棍,立马派辛毗跑去曹营,举着白旗喊:“投降!求收留!”
曹营众将一看,乐了:这投降?摆明了是被弟弟揍急眼了,临时抱佛脚!不可靠!咱不如坐稳钓鱼台,等袁尚把大哥收拾了,再出兵捡现成的“河北大礼包”,多稳当!可荀攸这老狐狸看得透,劝曹操:“收!必须收!曹操一点就透:河北现在就是个烂泥塘,多少墙头草在观望呢!要是让袁尚真把袁谭灭了,整合了河北力量,那乌龟壳就更难啃了!留着袁谭这根搅屎棍,既能牵制袁尚,又能给自己争取宝贵的准备时间——上次打邺城,粮草跟不上吃大亏的教训,还热乎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