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你了
读到一篇心理科普文章,说一个人反复抱怨,是因为TA从未被真正地听见。
文章讲了一位老人,兰姨,见人就唠叨自己的痛苦,丈夫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出轨,还和第三者生了孩子,她为了给孩子完整的家,忍下的这杯苦水,但日子越过越拮据,导致女儿没钱上大学。现在,丈夫已逝去,第三者也带着孩子远走,她住进了老人院,逢人便诉说自己的遭遇,大家也不知怎样安慰她,于是渐渐都躲着她。直到刚踏入心理学行业的实习生(公号:慢慢)来到兰姨所在的老人社区,倾听了她的故事,共情了她的痛苦感受,给到她一份理解的回应,兰姨停下了抱怨,开始哭了起来,哭过之后,兰姨像变了一个人,她开始和伙伴打麻将,大家觉得她变了,开始融入群体的生活……
直到她的痛苦和挣扎真正被听见了,真正被回应了,淤积在心里已久的悲伤,终于流淌出来了。在被听见之后,不知不觉中,她已经跟那份伤痛做了告别。
作者说,如果我们觉察到自己经常找旁人倾诉痛苦、一遍遍反复的讲,先别急着责怪自己,不妨问一问自己:我们真正想说的,是不是还没有被听见?
如果是的话,比起闭嘴不谈,我更鼓励大家继续去表达,因为每一次向外的倾诉,都是在寻找“被听见”的可能。
如果担心自己抱怨的太多,会消耗到旁人,我们可以寻求更具能量的关系,比如专业的倾诉师、心理咨询师,去接纳和听见我们内心的声音。
也可以学着去“听见自己”,录音、书写、绘画,把那一大团模糊的痛苦,以一种具体化形式呈现出来,或许我们对自己的伤痛会有新的觉知。
“心理上的痛苦是未经思考,未被言述、未被反思的东西,只有真正听见和领悟痛苦的根源,痛苦才会减轻。”——《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
当我们反复诉说痛苦时,或许会被拒绝、被嫌弃,但不代表我们是错的、是不值得的。
相反,它就像一个信号,在告诉我们:
我未被看见,而我渴望被看见。
被看见就是一种疗愈。
铺陈了这么多,其实是有种难以启齿的心境必须拿出来晾一晾,如文中所建议的,通过书写把一大团模糊的东西以慢动作来思考、表达,具象化。
2021年冬月 冷
坐在德克士,吃着汉堡,喝着奶茶,读一本小说,叫《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读着作者的故事,突然眼前冒出一个人来,顿时泪目。。。
上周得知弟妹怀孕了,很是高兴,终于等到好消息了,虽然没有问,但只是因为不想给压力,内心还是很期盼家庭中新生命的到来。
这么大的好消息,当晚就和妈妈视频,聊了聊如何给予支持。把父母小院里的东西收拾一下,弟弟要搬去住一段时间,那边上班方便。
或许是妈妈的小心翼翼触痛了我,我知道妈妈也敏感又心细,照顾着我的感受,可这一体贴竟然让我很难过。妈妈或许一直把我看的透彻,知道我渴求什么,但她又给不了。
第二天去收拾了一会儿东西,之后就开始头痛。
头痛于我是一种信号,提醒我我的内心发生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而没有进入我的意识范围。我开始思考今天/昨天发生了什么,头痛之前我在想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然后就想到记忆中弟弟出生时的一幕: 那时我四岁,妈妈刚生完弟弟,躺在卧室的床上,身边是弟弟。很多亲戚邻居来看,满屋的欢天喜地。我也很兴奋,觉得妈妈终于如愿以偿了,我在人群中穿梭着,没有人看见我。大家的注意力都在新生儿和母亲身上。
这是我对弟弟出生时的一段很深刻的记忆。
此刻,弟弟(弟媳)的生育于我内心又有什么波澜呢?
我想,是触发了一种“我不重要”的感觉。好像如同四岁时一般,新生命意味着我将彻底失去我所渴望的关注。
有种觉察,自己容易觉得自己的感受会伤害到父母、弟妹,从小也从不敢表露内心的感受。一来是我的感受很少被看见,二来或许就是这种障碍。
或许大家都很受伤,而这种感受又理不清,自己看不见,也没法表达,但内心是隔着什么的,也就默默地。
头痛了两天,让我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内心。是谁说过,直面自己内心的都是勇士。哈哈!
头痛或许正是因为我给我的感受打了错差——你不该这么想,你不该觉得受伤,弟弟也是无辜的,你太自私了。我PUA自己了。
头痛着的时候,预约了咨询师,头痛好了,又把咨询取消了,期待着自己有力量可以照拂到那个满屋乱窜,为着别人着想却也同时期待着被看见的小女孩。
我看见你了,欢迎,欢迎。你的感受是可以存在的,感受没有对错,没有应该不应该,你的感受也不会伤害任何人,它是人性的存在,它需要被看见。
……
几天过去了,脑海中还时常蹦出那个在人群中穿梭,却没有被留意到的小女孩,活生生地在我眼前,异常清晰。有泪留下来,是她的泪,也是我的。我已长大,她还在原地等待,等着被看见。
亲爱的,我看见你了,我会一直陪着你,关注你,爱你。我把现在的、一个成熟女人的爱带给她。
世界没有因为我表达我的感受而不同。可我的世界已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