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台湾云门现代舞《水月》——林怀民先生但愿略懂您一二了
您隐在幕后
如掌控台上台下一切的神
我融在观众席里
惊鄂如鹿
…
洪荒之年的一束光
聚焦 水月镜波的亘古…
身体 是流动的水
身体 是月下的涟漪,
身体 是无声波动的弧面,
是燃烧跳跃的火苗,
是一直 在水岸漾来漾去的月影,
洪荒之年
生命与生命的交谈
月影镜水间 不知开始了多久
永无停息
永无停息…
是流淌的爱意,
是缠绵的柔情…
是生命间默默的怜惜与关切
是栖息的 鹤
是蠕动的 羊群
是身体 于大地母腹深处原始律动中
的原始律动
不是 人们后来称之为舞蹈的舞蹈
一点 都不是
是身体 陷入了魔咒
如同我 陷入了
身体为何而动的魔咒
身体 为何而动…
为何而动…
灵魂 被轻盈提起
又被 轻盈放下,
波峰 波谷,
波谷 波峰
漾来 漾去,
漾来 漾去…
如花 如涟漪
纽结 缠绵 舒展 静放
一层… 一层 …
漾开 …漾开…
遁空…遁空…
身体 莫名呼应
左肩 右肩 渐次起伏
甚至手臂 也有绵延的冲动…
宇宙间 是什么
令身体柔曼起舞
是什么呢…
今夜 是巴赫
是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
为什么 只有一个人
听懂了宇宙的语言…
仿佛宇宙 亲口告诉他的一样
尚无人类音乐诞生之前的宇宙呢
人的身体 因何而舞动…
在时间的月夜
在光阴的水岸
人类的 爬行 蠕动
一直没有停息
……
无限地缓慢
无限地柔情
无限的美妙
莫非 这本身
便是生命 对于造物主
最大的感恩
人的身体上
身体上的每一个关节
每一寸肌肤 甚至每一个细胞
本可以
如此自由 如此柔曼
如此本能 如此原始
如此优美 如此动人
起舞的!!!
生命 需要抒发
需要 对生息的宇宙
倾诉点什么
需要 对身边的同伴
诉说点什么
在连语言也还没有来得及诞生
更别说“音乐”出土了没有
大概 是这样吧…
晃若 时间已经凝结
你们 越是柔曼 我越是坚硬
除了我的眼波
月夜浩淼 眼波浩淼
我的身体 我们的身体
一群雕塑般僵硬的人…
…
你们 也累了 千年的生灵
依偎水月而眠
任时光的静流 汩汩漪来
将你们漾起
飘浮 与地球一起自转
任水月拍岸…
很久… 很久 …
一只胳膊
开始掀动死寂的月夜
缓慢苏醒的一切
看得见的 摸不着的的 …
都开始苏醒
遥远的东方 一只胳膊的苏醒
原来 链接着整个宇宙
那巨大的身体
带着洪荒久远的记忆
带动一节节 关节
醒来 …
醒来 …
然后 是整个身体
整个灵魂
人类 整个的灵魂
一切生灵的灵魂
宇宙之间
原本 宇宙间 本来就有音乐,
本来就有…
可是 在哪儿呢
就在 人的心里…
只是 被一个叫巴赫的
叫了出来了…
为何 我的身体 凝固如铁,僵硬如建筑
从没有如此轻曼的律动
正如 我的心田 从没有被宇宙最本真的音乐
摩挲过一样
干枯…
一天天干枯…
行住坐卧的身体啊,
原本可以
如此 流动如水
如此 飘飞如云
如此 柔曼如烟
如此 燃烧如火
如此 氤温似月
…
可是,身体
如绿色流体自大地射向天空的片刻
便凝固如树丛一样
凝固了,也板结了
…
水如镜月如影
人如袅袅之烟
彼此 为镜
彼此 为月
观台湾云门现代舞《水月》——林怀民先生但愿略懂您一二了 观台湾云门现代舞《水月》——林怀民先生但愿略懂您一二了 观台湾云门现代舞《水月》——林怀民先生但愿略懂您一二了 观台湾云门现代舞《水月》——林怀民先生但愿略懂您一二了 观台湾云门现代舞《水月》——林怀民先生但愿略懂您一二了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云门》背景资料:
舞至尾声,舞者像一阵雾,凌水消逝。——英国《泰晤士报》
《水月》为柏林舞蹈界树立了难以超越的高标准。——德国《法兰克福汇报》
这里没有事件,没有历史,林怀民使人的身体回到时间和空间的初始状态。——蒋勋
《水月》是林怀民先生90年代的巅峰之作,以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入舞,被誉为"二十世纪当代舞蹈的里程碑"。
林怀民从佛家偈语"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中获得创作灵感,并根据台湾太极拳大师熊卫所创的"太极导引"原理发展成形。
舞者的舞姿造型随心而动与乐相合,一泉清水默默无声地从舞台一角淌出,渐渐地舞台成为一池浅潭,舞者戏水而舞,水中倒影与舞者相映成趣。
提及巴赫,许多舞蹈家喜欢用巴赫的音乐来创作。其中就有现代舞大师韩福瑞创作的《G弦上的咏叹调》(Air on the G String),记得她说过:巴赫将人类高贵的精神与情操和谐圆满地统一于音乐,不只如此,她还相信巴赫的音乐充满着流动的动作,舞者的肢体动作在空间中刻画各式各样的线性轨迹。有意思的是,韩福瑞的技术体系也开始尝试探求人体地面动作潜能,而我们本身就强调蹲,虽然不移动,但身体也充满着圆润的流动感。在《水月》中,舞者的身体与巴赫的大提琴曲混搭,各自伸展,却极为和谐,就像是舞者们与巴赫的对话。
提到林怀民和“云门舞集”,就不得不提到这部《水月》。林怀民的代表作品大都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芭蕾、太极、京剧、打坐、拳术、书法、冥想等等训练舞者在西方现代舞的基础上,掌握一套具有东方特色的舞蹈方式。而《水月》,就是这些特质的集大成之作,它几乎凝注了林怀民对古老的东方文明的所有思考。
它的灵感来自于佛家的“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的偈子。所追求的空性是与空间合一的无我自在,就像画布上的留白,空并不是空无一物,空也即是所有。
《水月》的舞台布景简约而不简单,为突出水、月、影这些多重意向的重叠,用黑布围绕,上方斜挂一面镜子,有时左方打开一扇门大小,露出后面的一方镜子来,直到最后才全部打开,露出后方一整面巨大斜放的镜子。反射出舞台地面的光影,也与舞者清冷超脱的白衣行云流水般上下翩飞相互映衬,作品接近尾声之时,隐藏在后幕的镜面徐徐展露,水流缓缓而出,镜面与水面交互映射,营造着虚无、静谧的氛围,为动作和呼吸的展开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而更人惊叹的是,如此东方化的艺术背景音乐竟然大胆地选用了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国际芭蕾》杂志就曾惊叹过这种东西方元素的结合:东方的太极与巴赫的经典,等待两百年,只为了在《水月》中相逢。
它像一首首深沉的诗篇,充满哲人沧桑的感慨,与舞者的肢体韵律和呼吸相得益彰。大提琴的厚重音色和缓缓流动的质感,更适合肢体呼吸所需要的时间性的发挥,粗犷中透出苍凉,婉转中更添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