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穷游、旅行、骑行、徒步、各种,欢迎自媒体加入!)游天下

泰山之记(童年游)

2020-09-05  本文已影响0人  鲁小末

对泰山,一直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不是因为她是帝王吿祭的神山,也不是因为她的高耸入云,更不是因为神灵,说不出的感觉,但心里就是特别向往那个地方,所以特别喜欢去,虽人生才过三十几年,已去过六次泰山。

第一次去泰山,是五岁时,和爸爸一起,大年初三,乘坐四乡八邻共同租赁的一台大巴车,下午出发,跑省道,过浮桥,深夜到达泰山,徒步上山,乘索道下山,返程回家。

第二次去泰山,是六岁,还是和爸爸,几乎相同日子,同样的时间,一样的交通方式,也是一样的行程,唯一不同的,是徒步上山,徒步下山。

第三次去泰山,又涨了一岁,还是和爸爸,同样的日子,是乘火车前往,也是我第一次乘坐火车,新鲜,但难掩困意。

前三次去泰山,都是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那时的泰山,检票设施简陋,想省钱的人们,总是在深夜进入,检票员都已睡着,可以“免票”进入,我因为刚读了两年圣贤书,认识了几个中国字,在红门进山处,进行了友情高声提示:金山买票,惊呆了一行众人,也惊醒了熟睡的检票员同志,然后,就...

那时候登山的台阶,很窄,很滑,印象里的加宽时间是二十世纪初。每次都是在夜里登山,清晨观日出,那时候,拱北石是可以爬上去的,现在可称为网红打卡地,大家可以坐在拱北石上,摆一个手捧的姿势,像是把初升的太阳捧在手心里,拍照留念。

爬泰山,是需要有一颗虔诚之心的,老人们嘱咐上山的过程不能大声喧哗,不能拍照,见到泰山奶奶法像要磕头,照相等娱乐活动需要在祭拜完成,下山的过程中才能去做。所以,夜晚登山要准备好多的钢镚,上山的路上,每个一段台阶,就有一尊泰山奶奶的法像,虔诚的将供奉放在法像前的器皿里,祈求保佑。

那时候年龄小,真心没有感受到泰山的人文气息所带给自己的震撼,更多的印象只是觉得山真高,能上到山顶就是勇士。也因为没学过历史,不了解泰山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巨大影响,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象征意义。

直至四年级的时候,学到李健吾先生的《雨中登泰山》,回想起自己爬泰山的经历和所见、所闻、所感,猜对泰山有了一种近乎全新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对之前感受的一种归纳和升华。从此对泰山,油然而生一种崇拜之心。

从此泰山不是山,是一副图腾,刻在骨子里,一直到现在,一直到自己老去的那一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