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学习再学习

社群运营的“认知缝合”——交接给下一任值月生的“认知经验”!

2018-01-28  本文已影响56人  人生试用者

对一件事情的复盘,就是一次缝合,将这件事情带来的认知真正的嵌入到自己的思维里。

以下,是我2017年底到2018年初的一件对于来说是认识升级的一个经历的复盘和总结。

我是王丹,是007不写就出局 59班首月值月生。

2017年12月15日入坑,经过几轮竞选,12月21日当选59班的首任值月生。

12月23日组建首月值月组志愿者小组,12月25日完成班级分组。

12月28日执行第一次班级作业雨。

1月13日举行开班仪式。

期间,两次危机事件,几个节点的高强度工作。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一个月就过去了,真真切切的体验了一次007班级运营。

下一任值月生已经产生,要准备交接资料了。

于是乎,我有什么东西是可以交接给下一任的呢?

我开始将自己一个月的值月笔记重新复盘,试图整理出一些有价值的“经验”。

笔记很多,有三十多篇,各种想法,各种公告的模板、沟通记录、会议概要、、、 

嗯,这些成型的模板和表格确实可以帮助值月生节省一点时间。沟通记录和会议概要也能帮助值月生了解某些值月决策是如何做出的。

但是,这些也只是基于流程的优化,操作的简化。值月生最有价值的值月“经验”不应该仅限于此。

换位想一想,面对社群运营这样一个全新的认知升级,我自己在一开始接受值月生任务时,最想得到来自前辈的那些指导和叮咛。

我的值月生总结,就基于这条初衷来写吧。

一、面对未知的任务,我最想得到的指导是我的“边界”在那?

有一句被查理.芒格视为人生哲理的农夫谚语是这样说的:

我只想知道将来我会死在什么地方,这样我就不去那儿了。

我也将这句话奉为我的人生哲理。

任何组织和团体,不管是国家、社会、企业,社团,社群,即便是在家庭这样的组织内都有许许多多的人会告诉我们(你要做这个,做那个、、、),但是极少有人语重心长的跟我说,(你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  

我们的文化里,也喜欢给出和接受清晰明确的指引。

我们喜欢制定目标,设定计划,并且被要求按照计划去执行以达到既定的目标。

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于是人们开始研究哪里做错了,什么事情没做,什么事情做的不够。

却很少有人去反思做错的事情为什么会错,有那一些事情我不应该做,有哪一些事情做的太多了。

为什么人们会喜欢确定清晰的指引?为什么这些之前很有用的指引现在不管用了?

近两百年的工业发展,我们所面对的是相对固定的计算公式。时间,空间,需求,成本,人等等元素的变量偏差值都很小,最起码是可以用我们能够掌握的计算资源计算出来的范围。

我们的教育和行为习惯都是为工业化建设而服务的,工业化的根本是效率的提升,是用公式计算出来的行为模式。

行为模式有反过来塑造我们的思维模式。

对确定性的追求也是符合人性的,未知意味着危险,而危险是我们生存所必须要想尽一切办法去避免的。

一定程度上我们很依赖经验,方法论,套路,这也是为了提升我们生存的效率。

一个经常被引用的例子能说明“经验”对于我们行为模式的影响:幼小的孩童对蛇和体积庞大的动物之类有本能的恐惧,但是对于枪、炮、汽车等这些危险程度不亚于大型动物的事物却没有本能的恐惧。

这是因为我们大脑的进化,跟不上社会的变化。认知失衡了。

相对于孩童来说,成年人补足了蛇和枪支之间的认知失衡。所以,成年人会不厌其烦的告诫孩童,枪是可以致命的,汽车也是极其危险的。

蛇和大型动物,就是处于原始认知状态的孩童的“边界”,是必须要警惕的。

枪炮和汽车,或者说法律就是“成年人”的“边界”,也是必须要警惕的。

想想近两百年来我们生活的环境吧。

蛇就好像我们已经运转了两百年的工业社会,枪炮就好像我们即将迎来的多元变化的智能社会。

当我们接触到我们看不懂的事物时,我们就像孩童一样再一次产生了认知失衡。

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边界”,有不能被触及的底线。

我们每切换一次身份,就会被告诫一些“边界”不能触碰。

不管是从组织和机构来说还是从每个个体来说,这些“边界”的设定是为了确保你不会死掉。

所不同的是,组织的“边界”决定了在这个组织内的个体的“边界”。

所以,当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组织,切换自我身份时,首先应该明确的不应该是如何“新官上任三把火”,而应该是明确组织的边界,明确自身在这个组织内的边界,先“生存”下来。

所以,作为一个新晋值月生,我最希望的指引是告诉我:这个“组织”的“边界”在哪里?什么是不能做的。

做为经验的传递者,我最有责任传递的,也应该是社群的“边界”。让继任者也能平稳的落地。

二、为什么是这条“边界”?

“边界”的设定,决定了组织的生长空间,决定着它最后长成什么样的物种,自然也决定着组织内个体的“边界”。

你加入一家公司,是为了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生存资料,所以你必须要遵守这家公司的“边界”底线。

如果你被告知:

公司规定每天工作不能少于8小时,每周工作不能少于5天;每天需要拨打电话100个,每个电话需要拨打不少于3分钟。

设想一下,在这条底线之上,你会如何调整你的关注点,如何开展你的工作?最终你将得到什么?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果你被告知:

你的所有行为都必须以客户的利益为准则,你必须为你所有的决策和行为负全责。

在设身处地的设想一下,每个个体在这样的边界之下会如何制定自己的“边界”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关注点。

如果在上一条原则之上在加上一句话:

你的所有行为都必须以客户的利益为准则,你必须为你所有的决策和行为负全责。我们相信你可以做的更好,如果需要帮助请随时来找我。

我相信每个人都是有他独特的才能,每个人也都渴望被鼓励。

关键是,要鼓励真正值得鼓励的事情。

没有最好的“边界”因为“好”的标准一直在变,需要不停的纠偏。还需要正视“变化”的存在和变化的多元。

人的行为是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可塑性,网上有太多的视频段子都是讲的这个,一个人看到另一个人在做某个疑似躲避或者勘察动作时就会不约而同的做同样的动作,然后会引来越来越多的人做同样的动作。

这就是群体效应,第一个人所做的动作,就是我们在鼓励的动作。

与你同行的人是跑着的,就算你不是跑着也不会原地不动吧。

所以,当我加入这个社群,想得到的指引除了告诉我什么不能做之外,就是鼓励我往哪个方向努力。

三、在有价值的“边界”内才能产生有价值的创新!

有些人,讨厌限制,认为“边界”就是牢笼,就是懦弱之人虚幻的护身符。

要发展必须要创新,要创新必须要冲破牢笼。一模一样的话,总可以有两种以上截然不同的诠释。

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之前,早有大把人依靠各种各样的飞行器飞上天空。第一个飞上天空的人远比莱特兄弟要早几百年,为什么我们还要说是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

就是因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边界是对全人类有价值的,他们的愿望是创造一架可以让人类安全的飞上天空还可以安全回来的飞机,而不是“我要飞上天空”。

两者的区别,莱特兄弟多了一个“安全”的边界。

当然,不能不说没有前人的“我要飞上天空”的探索和冒险,何以激发莱特兄弟的“安全飞上天空”。

但是,单就价值而言,莱特的“安全”无异于将“枪炮是危险的”这个认知植入到孩童的认知里。调整了人们对于“飞行器”的认知失衡。

社群的核心是人,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创造性,现在的社会又是一个鼓励人人创新的社会。

任何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每个个体的创新,但是有价值的创新,才能算作是创新。

背离了组织边界和核心价值观的创新是尤其需要警惕的。

在规则之内的创新,就好像盖房子,无论设计多么美轮美奂,与众不同,房子的地基一定要夯实再夯实。

所以,最后一点指引是:接受“边界”开放的心态调整好认知,在“规则”之内的创新才是有价值的创新。


四、开放性是认知提升的前提

最后我想说的是:

社群的运营,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认知,我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到了属于我自己的“提升”。

我将我的思考摊开来让其他的思考来撞击和检验。

我尊重现实的反馈。因为这一切都会滋养我,成为我的一部分。

我在“你”的肩膀上得到了提升,所以我也甘愿成为“你”的下一个起点和基石。

末尾,总结一下我作为59班首月值月生的值月心得。

1、用于优化流程,简化操作的模板是我作为班级运营搬的一块砖。

2、我个人可以“交接”给下一任值月生的“经验”之一——作为一个新晋值月生,首先应该要明确的是这个“组织”的“边界”在哪里?什么是不能做的。

3、我个人可以“交接”给下一任值月生的“经验”之二——当你加入这个社群,除了明确什么不能做之外,还要明确“组织”鼓励的方向。

4、我个人可以“交接”给下一任值月生的“经验”之三——接受“边界”用开放的心态调整好认知,在“规则”之内的创新才是有价值的创新。

4、尊重现实的反馈,你所有的经历都会滋养你。

我是王丹,是007不写就出局 59班首月值月生。

写于2018年1月28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