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简单的想法
我是有点不太喜欢现行的教育体系,或者说,我反对集中营式的规模化教育模式,虽然说这样的教育模式给了我们公平的竞争机会,某种程度上,我似乎也应该感激这种教育体系,特别是我一直都是该体系下适应性最好的那类学生。
但是,我很早以前就很清醒,这种体制下的教育只是按照当下社会主流价值观所形成和进行的。所以,我一直按照这主流的价值观或要求追寻着我下一步的轨迹。因为我深知,跟着这条轨迹,可以获得周围或社会的认可,而这种认可也代表了你的某种正确无误。
但是,我从来都没有思考过,我究竟适合这种教育体系吗?我那看似没有问题的成长轨迹是否能够代表了真实的我?我也许想过,也许没有。如果我真的想过,那么更说明了我的早熟——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好事,意味着我在不自觉中早已压抑自己的天性,为的无非是获得他人的认可、家人的赞赏和确定的未来。这种情况隐藏的危险是,如果某一天我无力再去压抑自己的天性了,那么也许会发生一些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随着年纪增长,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后果就越难承受。但如果我没有想过,那么就说明我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如此之晚——以至于我现在才开始严肃思考这段人生最为重要的阶段。但是我又会感觉悲伤,因为,如果按照我们平均期望寿命来算,我已经快度过人生的七分之三,现在我才思考这么重要的问题,这看来还是有点悲哀。如果要为这种悲伤寻根溯源的话,我不得不思考,我的头脑并非“草包”,为什么却在人生生理和心理机能最旺盛的时候没有思考过呢?再看看周围,似乎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我为什么会想这个问题呢?因为我现在坐在晃动的公交车内,望着上上下下的乘客,我禁不住地去想,人真的是造物主最美好的作品了,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可是世界上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啊。但是,为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我们不得不寻找到最有效的社会管理机制和道德风俗标准。不然,混乱无章、没有规矩的乌合之众注定难以推动历史的车轮向前滚动,悲观点想来,社会甚至还会有可能停留在混沌时代。
所以,历史的大节点总是伴随着大一统,这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了一种进步。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走过了无情的“统一”,我们也开始慢慢注重个体的力量和魅力,我们称之为注重“人性”。
但是我们依旧清醒的是,无论如何注重个性的释放,追求共同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
故而很多人开始崇尚“求同存异”,这个词一度被奉为圭臬,成为解决一切问题和烦恼的万金油。这个词的魅力在于一夜之间似乎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所有矛盾,并寻找到人与人、国与国得以和谐相处的最佳方案,因为它完全照顾到了矛盾的两面。所以,我们如果想要拥有比较完善的存在,那么就必须以此为标准。
但让人常常忽略的是,求同存异的重点是哪一方呢?没错。“同”和“异”从来就没有享受过同等的地位,吸人眼球的一直是“同”,“存异”只是“求同”的余数而已,求同才是真正的目的。
其实我们深知此道,所以才会在“求同存异”的默默指引下,不自觉中开始努力寻求与他人的共同性,希望以此得到他人的认可,而没有得到认同的地方,我们也会大度地予以理解和包容。这一切似乎都那么完美,毫无缺陷。
万事不忍细看,细究起来总会有瑕疵。求同存异也是。细想起来,这背后隐藏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怕得不到认可的恐惧?还是对特立独行的不自信?归根到底,是那简单而卑微的欲望在作祟——也就是可怜的“求存”心理,即希望最大可能性地与人达成一致,即便有可能违背自己的初衷。
而这种想法映射到个体身上又会值得人深思。这,是一种委曲求全的处世之道,而背后缺少的是什么?是勇气?是支持?是自信?根本不敢细想。
回到开头讲到的教育体系。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此过程中隐隐约约感受到了自我的不同,又有多少人隐藏了不同而
伪装了一样的面具,还有多少人甚至没有机会观察或内省自己的选择,因为早已被安排在了一条机械流水线上?
主流的价值观和选择并没有错,它是被证明了的一段时间内最符合人类进步的选项,哪怕虽不能之,但心向往之总是好的。但是,正如现在沸沸扬扬的转基因标签一样,我们能做的至少是给予每个个体选择的自由,甚至应该激发每个人去学会内省,即便他或她的未来选择不被大众认可,但是,很早就懂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并且按照此想法刻画并踏实走下自己的人生路的人是多么稀缺而又可贵。这样的人远比工业模式下一群没有个性不会思考的人更幸福、更有价值。
有人会担心,个性、特色崇尚的社会还能正常运行吗?
哈哈,这个问题有两种回答。
第一,我们不应该怀疑自己;
第二,对人类个体的求全责备真的应该停止了,客观因素有时候真的大于主观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