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乌合之众》,无缘智识分子
每当一个热点出现,很多人不明就里,就有人(未必是专家)一语中的,分分钟他的想法就传遍10万+,或者面对任何一个陌生事物,他都能很快看到本质,进行模式识别,他们一般被称为“智识分子”。
成为知人明事的“智识分子”,是目前很多人的愿望,即便不能成为坐拥千万粉丝的意见领袖,能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多一些掌控也是好的。但成为“智识分子”任重道远,不如先避免成为“乌合之众”。
或许你跟我一样听到《乌合之众》这本书很久了,但迟迟没有拿起来读过。而经过一周夜晚的深度阅读加上2小时对划线重点的回顾,我发现这本成书于100多年前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统治之后的“小册子”,对今天的你我依然有着“当头棒喝”的警示意义。
一、我们为什么要读懂《乌合之众》?
虽然我们对法国大革命至拿破仑时期“主义共鲜血一色,欢呼与头颅齐飞”的时代无感,但去年一个众所周知的“黑天鹅”——全世界主流媒体和“砖家”都没预测到特朗普当选,但全世界政经格局都受其影响,却间接地也影响到你我。
还有,我们时不时可以在新闻上看到一些骇人听闻的事情,比如“全能神”等新式邪教、借闹洞房的机会群奸伴娘(连柳岩做伴娘也被扔下水)、大学教授被诈骗团伙骗财,都可以从这本书众找到解释。
我看这本书的动机,也跟我身边发生的一件事情有关:我一个大学同学被卷入传销,之前他对我的描述差点让我都动了心,如今他又重新待业,公安局留了案底,60多岁的老父亲气得心脏病都发作了,50多多岁的母亲整天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不敢出门示人。
或许你只是没意识到你一直“常在河边走”,那我们怎么可以不知道河的深浅呢?
二、“乌合之众”到底是指什么?
法国人吉斯塔夫·勒庞,虽然是心理学“门外汉”,但他洞察到个人和在群体中的个人完全不是一回事,提出了“群体心理”,并对其进行了从心理、道德、情感等方面的解析,让同时代的弗洛伊德、弗洛姆到当代的社会学心理研究者都绕不开他的理论。
“群体心理”普遍具备以下特征:初级表现为从众,教条、偏执,无责任意识;面对各种意见、想法或者信念,要么全盘接受,要么一概拒绝,复杂问题观念化,认为掌握绝对真理;判断力和逻辑能力低于个体,但情绪激烈程度完全超越个体,急于采取行动。
当群体面对怀疑和指责时,非常容易愤怒,为群体坚持的信念奉献所有包括生命。所以即便是专业精英,他的智力和理性再高强,面对被冲昏了头脑的群体也无可奈何,反而会产生一种自己十分迂腐和无聊的感觉。
勒庞的很多描述今天看来或许过于夸张,其实只是那种程度不在我们生活中常见而已,而像中东这个地区一直在上演,千百年来没有消停过。完全理解群体心理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力需要深读全书。
《乌合之众》成书之后的100多年全世界发生的很多大事件,都可以用这个理论来检验。如希特勒纳粹独裁时代(据说希特勒本人读过此书,因为他跟高级部署开会时用过书中原话),斯大林专政和大清洗以及他过世之后举国上下的反扑清算,还有我们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代。
三、当下的“乌合之众”现象是怎么表现的?
在信息发达、自由民主日盛的今天,我们大部分人都不太可能陷入勒庞描述的那种极端“群体心理”事件,但即时互联的移动互联网环境,高频度的“乌合之众”事件其实每天都在上演,你我也自觉不自觉地在参与,只是它的危害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
必须得强调一下,就像勒庞说的,“群体心理”本身是一个中性词,所以并非所有“群体事件”都是要否定的。但考虑到群体那么多负面的无意识特征。如果你过多参与“群体性事件”,难免你会被收“智商税”,没有自己的目标和创意,做不出杰出的成就。
那么,我们基本上会暴露在哪些容易把我们变成“乌合之众”的场合呢?
这包括你在听营销会议、招商会议或者某些煽动性培训课的时候,你很容易失去理性判断,做出让你一出门就后悔的决策。
包括你在商场、路边看到围观促销的时候(也包括节日网上促销),只是因为“看起来划算”和“很多人都在买”就跟风买了质量不高或者不是非常需要的东西。
包括你明明缺乏理财思维跟风炒股的时候,押上了难以承受的风险,事后如果出现亏损极其容易让人心理崩溃。君不见每次故事大跌,高楼天台就有人飞下吗?
还包括你在微博和不相干的人因为不相干的事做键盘侠的时候,虽然你觉得你在“义正言辞”正社会风气,但其实只不过是被无意识的愤怒控制,浪费青春。
包括你无聊刷朋友圈,不假思索转了一个谣言或者某些振振有词的偏激观点的时候,你没有经过思考和判断,就成了一些垃圾和糟粕的分销商,同时分辨能力再下降一次。
甚至包括你觉得需要好好学习了,也只看畅销书或者名人推荐的书,只跟着名师打酱油,只跟着社群混日子,甚至遇到什么“学”什么……但从未想过自己为什么要学,怎么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怎么检验自己是否掌握,怎么变成成果?
总之,总有一款适合你,不信你不会躺枪。这最后一条也是自我提醒,至少我在2016年带着学习焦虑盲从了很久,或许也是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早点走进“深度学习”和有价值的学习模式。
是的,我们就是无时无刻不“精明”地“愚蠢”着,如果不懂得在意识层面进行防毒杀毒、升级“操作系统”,我们就像一台没有杀毒软件的老旧操作系统的电脑,随机漂流的病毒都可能让我们“当机”。
四、到底该怎么做才能避免成为“乌合之众”呢?
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的时候,自然就有定力,“任尔东西南北风”;
2、让自己保持多角度、多来源的信息渠道,多交流探讨,兼听则明,对比显真章;
3、在发现自己情绪被感染到特别亢奋的时候,不做重大决定,等到自己情绪平稳再综合考虑;
4、多学习一手知识,得到和喜马拉雅上都有很多,付费的比免费的靠谱,只是不一定那么可口;
5、花功夫学习经济学、心理学知识,其实只要掌握一些常识性知识,就不容易被带着走,但需要你忍得住寂寞;
6、通过在工作和生活中主动观察、思考或者写作,强力推进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更是需要你高度的自觉自律,和对自己的脑袋倍加珍惜的意识;
7、终极解决方案:构建个人知识体系并持续升级,进可攻退可守。
说这么多未必有用,毕竟“群体心理”是人的无意识区域(即潜意识),它的面目很多甚至很友善,所以并不意味着你看了我的提醒或者看了全书,我们就可以避免受到误导和引诱。但至少我们会在很多时候知道自己是在“逢场作戏”,而且不必入戏太深。
况且,我们人是“群居动物”,本性害怕孤独(易脆弱),渴望归属(易附会),自由和独立反而需要极大的勇气,所以“乌合之众”对于大部分人其实是绝佳的安全屋,可谓“人艰不拆”啊。
同时,知晓其理也意味着你可以利用这个机理作为手法,顺势而为,实现自己的事业目标、生活目标,只要不太过,还是合情合理的,不是吗?所以,演讲者、营销者以及超级个体必读。
好了,你现在知道了“乌合之众”的广泛存在,你到底是要选择“愿打愿挨”,还是特立独行引领风骚呢?说到底人生都是自己的,冷暖自知,且行且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