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山:三楚第一山
从陆柏林村村口,沿山路上行至山顶,一座大牌坊高耸而现,这是东方山弘化禅寺山门。在弘化禅寺山门牌楼的青砖上,公公正正地镌刻着“三楚第一山”五个大字,这是康熙朝著名宰相余国柱亲笔所题。
东方山:三楚第一山余国柱,字两石,湖北大冶茗山乡余祠村人,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康熙26年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清朝一代名臣,正一品衔。
余国柱为何称东方山为“三楚第一山”呢?据说:1683年,余国柱在江苏任巡抚时,湖北大冶老家修好了县志,时任县令陈帮寄派人找到余国柱,希望他为县志写一篇序文。对于家乡的请求,余国柱满心喜欢,欣然应允。当夜便通读县志送审本,3天后写好序文交给县丞带回家乡。
大冶县志很快付印了,余得知后,日夜兼程回到家乡。陈县令通知一些富绅、文士等盛情款待余国柱。余的同窗好友周士皇闻讯后,前来会友,一番盛情之后,他们决定畅游东方山美景。
游览之处,余国柱兴致极高,见一景就吟一首七律,寺院慧悟和圆庆法师陪同,并提笔记之,一共记下8首诗:《禅关月涌》、《道洞云停》、《灵泉锡卓》、《仙履日暄》、《青松倒插》、《白莲频开》、《铁牛懈卧》、《石舫高撑》。
游览完毕,用过斋饭,慧悟法师请余国柱为东方山题字纪念,余不假思索,接过圆庆法师毛笔,挥毫泼墨,写下了“三楚第一山”五个大字。
这五个大字,字迹挺拔俊秀,慧悟法师合掌致谢。谁知,周士皇却不高兴,他说:三楚名山多的是,把东方山称作“三楚第一山”是不是太夸张了?他说自己家乡的西山才堪称三楚第一山。于是,二人争得脸红脖子粗。
“三楚”是指哪三楚?
战国时期,楚地疆域广阔。直到秦汉时期才分为 西楚、东楚和南楚,合称三楚 。
《史记·货殖列传》以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 ; 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 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 。
《汉书·高帝纪上》记载“羽,自立为西楚霸王。” 颜师古注引孟康《音义》,以江陵 (即南郡)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 。
五代时,马殷据长沙,周行逢据武陵,高季兴据江陵,都在古代楚地,亦称三楚 。见宋代周羽翀著《三楚新录》。
以上所载,虽然各不相同。但后人诗文中多以“三楚”泛指长江中游以南,今湖南湖北一带地区。
既然三楚这么大,余国柱说东方山是“三楚第一山”, 周士皇心里不怎么高兴也是有理由的,但他说自己家乡的西山才堪称“三楚第一山”也不是正论。
余国柱解释说:东方山不仅景美物丰,还是天下闻名的佛教道场。这里物产丰富,埋藏了十多种金属矿产,就像一个聚宝盆,在大清国也是少见的。有谚语“走尽天下,好不过东方山下”,余国柱引经据典加以佐证,一席话,如数家珍。周士皇虽嘴中不服,但心里早就臣服了,建议将余国柱的题字放在弘化禅寺山门之上。
余国柱不仅为东方山门题了“三楚第一山”五个大字,还为东方山写下了著名的《东方山总题八景诗》:
一从卓锚道场开,
月涌禅关照佛台。
山实有灵松倒插,
池因无垢藕先栽。
铁牛常卧兜宫净,
石船不移梵影排。
仙迹宁随曼倩去,
道人洞口望师来。
其实,东方山被余国柱誉为“三楚第一山”, 除了余国柱上述的自解之外,我以为还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东方山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南朝梁代人顾野王所著《舆地志》六之《山川》中记载:“东方山在县北三十里。”这是现今可见的史志中关于东方山的最早记载。其二是东方山有其自身的仙、神、人被人们世代流传的美丽传说。
被誉为“三楚第一山”的东方山。位于湖北省黄石市下陆区和铁山区之间,方圆18平方公里,海拔475米,由曼倩垴(原名灵秀峰)、揽胜垴、走马寨三大主峰组成。其中曼倩垴就是以东方朔之字命名。
东方山:三楚第一山东方朔,字曼倩,是平原厌次(今山东省惠民)人。生于公元前154年,于公元前93年去世,享年61岁。
东方朔很小就失去父母,靠兄嫂抚养长大。汉武帝时,为太中大夫。由于他性格诙谐滑稽,又爱好喝酒,一生不得志,虽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但武帝始终未给过他这种机会。虽多次上书陈述耕战强国之计,终不见用。武帝只是把他当作弄臣俳优(与相声演员相近)之人,供聊天搞笑而已。东方朔才不得展,志不得伸,只好以写文章自慰。其主要著作有:《客难东方朔》,《封泰山》,《责和氏璧》,《皇太子生禖》,《屏风》,《殿上柏柱》,《平安观猎赋》及《从公孙弘借车》等。他是西汉著名文学家、也是汉武帝的近臣。
东方朔是“大隐”的发明人和实践者。大隐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据地歌》中:“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这简短的二十八字,就是东方朔大隐哲学的高度概括。
据传,东方朔大约在公元前96年,为了却游历荆吴的夙愿,不顾年近桑榆,千里迢迢,乘船顺汉江而下江南,他来到现在的东方山。在这里读书讲学,采药炼丹,修道功成,重登仙籍。东方朔隐居东方山,不仅为这座山留下了“东方”这个美好的名字(也有人认为是三国时期孙权设置武昌郡,以此山为武昌郡东界,故曰东方山),而且留下了许多与东方朔有关的名胜和传说。
比如:“仙履日暄”。在东方山老八景中,有一景叫做“仙履日暄”,山民习惯地叫“仙人晒鞋”。东方朔当年在山洞里炼丹,常常到各处采药。采药时,鞋被露水沾湿了,回来就脱下放到崖边晒。忽一日,他功成道满,名列仙籍,白日飞升。他飞到半空,回头一看,石崖上尚晒有他的一只鞋,(另一只不知去向)。于是,他用手一指,这只鞋顿时变作了这块重逾千斤的巨石。这算是他给东方山居民留下的纪念吧。
又比如:“道洞云停”。据传,东方朔在这里隐居的时候,采药炼丹,潜心修道,后来道满功成,白日飞升,成了“大罗金仙”,大冶流传,说县内有“一贤二仙三阁老”,东方朔就是二仙之一。每到长夏季节,曼倩垴和弘化禅寺这一带地方,只要早晨有云雾笼罩,那么,这一天的中午或傍晚,东方山南麓直至金湖、龙角山、锡野山一带,必下阵雨无疑。东方山周围的人,把这种现象叫做“招云”,就是神仙,菩萨显灵,尤其干旱季节,人们经常盼望东方山“招云”,这种“招云”现象,就是“道洞云停。
东方山:三楚第一山根据明朝嘉靖年间的大冶县志记载,在曼倩垴(原名灵秀峰)东北面洼地上盖有一间讲书堂——东方朔讲书堂遗址。
今东方山走马坪西麓建有东方朔书院,曾为学堂,1957年学堂迁至山下,原址建海会寺,2003年其一部更名为智圣殿,以纪念东方朔。
东方山:三楚第一山据东方山当地的《陆氏家谱索引》记载,在龙衢湾通向山上熊家境村的入口处,古时立有石坊,石坊有三门,正中门楣正面额书“上古仙踪”,背书“岁星瑞桃”,两边门楣正背面各额书一人皆不识的古楚文字。宋真宗时这青石坊曾维修过一次,元末红巾军与元军激战时被毁,那四个古楚文字,明代重修时被描存在陆氏宗祠之中。明永乐末年,龙衢居士岁贡士陆凤翥首倡重修。
在东方朔讲书堂遗址的背面,即灵峰山西南山腰,距山顶150米地方,有一巨石,巨石南面陡峭如壁,高十余米,壁上有洞,洞大直径数余米,洞深莫测。此洞就是东方朔炼丹处,炉灶锅具尚存。此洞也是东方朔成仙得道之处。大诗人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观东方朔与东方山的关系,还应该有仙不在官,有山才成。可以说,东方朔是东方山的神,东方山是东方朔的形。
南宋王象之成书于南宋中期嘉定、宝庆间(1208-1227)的《舆地纪胜》记载:“东方朔读书堂在大冶县东方寺。”就是现存史志中将东方朔与大冶联系起来的最早记载。
而最早在文学作品中将东方山与东方朔联系起来的,是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状元王十朋,其《题宏化寺》诗曰:
大冶迢迢接武昌,
西征逾月到东方。
白莲智印蟠桃朔,
仙佛同归一道场。
东方山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六年(公元八0五年)的弘化禅寺,历经千载,香火旺盛,高僧辈出,以弘化禅寺为中心的22座大小寺庙,散落于群山峰壑之间。
东方山:三楚第一山“弘化禅寺”位于风景秀丽的东方山中,寺名“弘化禅寺”匾额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书写。然而,真正使东方山名扬天下,被誉为“三楚第一山”,则要归功於佛门香火。
从东方山佛教志上实考,东方山的开山鼻祖是智印大和尚,智印大和尚又是唐代一位高僧,也就是说,东方山真正建寺应该是在唐代。
公元806 年,马祖道一高足德聪和尚奉师命来湖北弘法。云游至此,见此山雄奇秀丽,林木郁葱,百鸟和鸣,顿生恋慕,不忍离去,遂结庐修炼。
公元807年,因受地方官吏推荐,唐宪宗李纯诏德聪进京参与朝廷法会,恩礼殊隆,赐紫衣金钵,嘉赐法名智印。
次年夏,智印和尚回山。同年秋,宪宗派送一头铁牛相赠,并为东方山拨资修建梵宇,为山寺题名“宝峰招提”, 东方山佛名因之鹊起……。
公元八一二年,29 岁的智印和尚无疾坐化,宪宗得知,伤悼不已,亲书一诗以示悼念。此后,寺中高僧辈出,屡受皇封。
自唐宪宗礼尊智印和尚以来,宋、元、明历代,均有皇帝召见寺院住持,御赐寺名,而几成传统:
1011 年,宋真宗赵恒召见住持解明和尚,御笔书赐寺名“宝宁”;
1296 年,元成宗铁穆耳仿前朝皇帝例,召见二十世住持安山和尚,御笔书赐寺名“化禅”;
1466 年,明宪宗朱见琛召见二十九世住持古愚和尚,赐名大觉禅师,御笔书赐寺名“弘化”,可谓一朝天子一朝名。
明宪宗赐名,为今日仍在沿用的“弘化寺”名之发端,已历 551 年,其间因避乾隆皇帝弘历讳,改字“宏化”,后恢复“弘化”寺名。
虽有皇帝亲书寺名,亦不能对寺院时兴时废之状况稍有改变,弘化寺亦复如是。唐武宗废佛,招提寺毁败,此后历代凡遇乱世,即遭破坏。清朝承平尚久,然几番毁于火灾。
寺内古迹留存有千年银杏、古井灵泉卓锡、智印祖师多宝塔、沉香木智印祖师像和从缅甸迎请回来的释迦牟尼玉佛;新建有汉白玉石常乐上人的灵塔等。
如今,在东方山上,分布有大小二十二座寺庙,如星罗棋布。其中,弘化禅寺如众星捧月,形成了湖北省最大的佛教寺庙群,僧尼总人数将近百人,位居全省第一。东方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建了东方山山门、天王殿、钟鼓楼、综合楼、客堂、寮房、方丈楼等建筑群。使弘化禅寺重檐叠阁,金碧辉煌,规模使前朝无与伦比,成为湖北省十大名刹之一。弘化禅寺整体布局缜密,回廊曲折,相互贯通,有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地藏殿、观音殿、大雄宝殿、祖师殿等。寺内有重要的文物祖师舍利塔金塔顶,镇寺之宝为宋初的沉香木祖师像。寺内有塔林,有塔约五十座,最重要的开山智印祖师塔。珍藏佛经三百馀部,有碑刻五十馀块。
从开山祖师智印法师始,到现任正慈法师止,弘化禅寺历经了七十三代法师传人。1200 余年,东方山香火从未断过。
在湖北黄石东方山,不可不提的就是陆氏宗祠。
东方山:三楚第一山相传,祖籍吴郡(浙江嘉兴)的陆氏先人陆迥,字伯高,生于唐玄宗开元八年,即公元720年。陆迥中年举进士,唐德宗元年,荐任安徽磁州刺史,后任朝廷五马大夫(大概相当于五品官)。他任职期间,多次视察铁冶,见东方山麓依山傍水,地广人稀,公元790年辞官归田,便携家带口,置业于湖北兴国辂(后归大冶)。唐宪宗元和四年,即公元809年,施基于南岳云游高僧德聪和尚(印智祖师)建道场。此后,两祖交情甚厚,结成方外之交。陆迥殁于唐宪宗元和14年,即公元819年,享年99岁。
相传陆迥赐山还有一段美丽佳话:唐永贞元年(805年),南岳云游高僧德聪和尚(印智祖师)在山坡上遇到两位老翁放牛,上前打躬楫首问二翁姓名及此地山名,得知二老一位姓陆名迥,一位姓薛名河,此山名叫东方山。想起云游前师傅的嘱托:“遇东则止,遇青白则住”的偈语。“东”即东方山也,“陆”与“绿”谐音即“青”也,“薛”与“雪”谐音即“白”也。心想,此地正是我结庐修炼的地方。德聪放下行李,打躬合掌问道:“二位老施主,此山归谁所有?贫僧欲化一袈裟之地作修道场,可允否?”陆迥本是个乐善好施、一心向佛之人,连忙回拜道:“此山乃老朽之业,大师欲建道场,乃弘扬佛法之举,任其选用,不必多礼。”和尚答道:“阿米陀佛,多谢老施主。”说完,脱下袈裟,口中喃喃数语,小小袈裟乘风而起,越变越大,遮天蔽日,黑乎乎地罩住了九座山峰。陆迥既惊又喜,连忙下拜道:“不知圣僧降临,老朽三生有幸,还请圣僧手下留情,给我和子孙留些放牛羊的山地。”德聪颔首微笑,轻提袈裟,九座山峰渐渐还原,只留下揽胜垴和曼倩垴中间的峡谷,说道:“有此足矣。”从此,这块钟灵毓秀之地便成了禅关。
因德聪和尚道行高深,深得众生拥戴,被宪宗皇帝赐和尚法号“智印”,拨库银修梵宇。
从此,智印和寺庙名扬四海,惠播九州。毫无疑问,陆迥赐山,功不可没。也正因为迥祖一心向佛,皈依佛果,护法道场,得以善终,安享天年,活到九十九岁,百老归天后“子孙绵衍,诗书礼乐,簪缨不竭”。
自唐朝以来,陆氏代有名人,望称世俗。这也应验了当时的偈语。为了感谢迥祖和薛河二老赐山所建功德,智印对二老说:贫僧对二老善举无以回报,留一偈语以酬雅意。“今生富贵,万代留名”,二者任取其一。薛河抢先答道:“我得今生富贵。”陆迥道:“我不要什么今生富贵,只求万代留名。”智印和尚抚掌笑道:“富贵者,缵缨如云金山银海。留名者,汝兴我兴,子孙繁昌。”此后只有几年,薛家数人中进士、举人,入朝为官,府第连片,金银无数,连薛家塘底都用金砖镶嵌,可谓富甲一方。然,又没几年,因为官者犯事,家中连起火灾,屋毁人亡,若大的家业化作云烟。而陆家朝廷为官者不多,代代绵延不断;钱财不多,却也丰衣足食,人丁兴旺,成江南旺族。
如今,东方山下姓陆者居多,据说有两三万人,东方山下的区叫下陆区,远远望去“一片陆”,也就有了“东方山下一片陆”的说法。作为陆家的后嗣,当以迥祖的智慧选择为幸,他不图眼前的荣华富贵,立足子子孙孙千秋大业和万世功名,怎能不让后人感念万端?
陆迥与智印法师相见恨晚,遂结为忘年之交。
唐元和九年(814年)深秋,智印法师深知因积年传法,建寺的双重劳顿行将涅槃,召来众弟子交代后事,并请来了已是95岁高龄的陆迥,说道:“贫僧可能先你而去,今天请你来,是有事相商。你我莫逆之交,情同手足,我是十月一日生,你是六月初一生,为了表示友情和后嗣的祭祀方便,我俩将生日调换,不知准否?”陆迥顿时老泪纵横,哽咽道:“大师不要这样说,只需好好保养身体。至于交换生辰,足见大师体恤老朽及后嗣之情,老朽多谢了。”从此,陆公迥祖的生日改在了每年的十月初一,智印祖师的生日改在了每年的六月初一。后陆迥仙逝,智印法师的传人为了纪念陆氏、报答陆氏为寺庙筹建所付出的心血以及弘扬佛法所做的贡献,遵陆氏遗愿,将其灵位安放于佛殿之后。
现东方山下居民大部分皆为陆姓,都是陆氏子孙。弘化禅寺遵循千古遗风,虽然屡毁,但是每次重建,必然在大殿之后建陆氏宗祠,立先人牌位与遗像。山下陆氏后人亦时常上山礼佛,并参拜祖宗牌位与遗像。每逢年初一,家家户户必然上山。每到此时,鄂东南地区上山礼佛的信徒与礼佛并参拜先人的陆氏后人齐聚弘化禅寺,挤挤攘攘,香雾弥漫,炮仗声不绝,场面极其壮观。
不入凡尘的佛教大师与出仕为官的五马大夫所结下的情谊,以及他们为佛教传播、为弘化禅寺的兴建和发展所付出的努力,已经刻字成碑,立于弘化禅寺内。
这样,在东方山就有了僧俗融为一体的建筑——弘化禅寺和陆氏宗祠。这在中国实属罕见,成了具有特色的东方山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