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六

2018-07-01  本文已影响0人  侯清清古文化探源

尔时世尊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

✨ 世有二人甚为希有如优昙花。

✨ 一者不行恶法。

✨ 二者有罪能悔。

如是之人甚为希有。

复有二人。

✨ 一者作恩。二者念恩。

复有二人。

✨ 一者咨受新法。二者温故不忘。

复有二人。

✨ 一者造新。二者修故。

复有二人。

✨ 一乐闻法。二乐说法。

复有二人。

✨ 一善问难。二善能答。

善问难者汝身是也。

✨ 善能答者谓如来也。

善男子。

✨ 因是善问即得转于无上法轮。

能枯十二因缘大树。

能度无边生死大河。

能与魔王波旬共战。

能摧波旬所立胜幢。

善男子。

如我先说三种病人值遇良医瞻病好药及以不遇病悉得差。

是义云何。

若得不得谓定寿命。

所以者何。

是人已于无量世中修三种善。谓上中下。

以修如是三种善故得定寿命。

如郁单越人寿命千年。

有遇病者。

若得良医好药瞻病及以不得悉皆得差。

何以故。得定命故。

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六

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六

  善男子。

如我所说若有病人得遇良医好药瞻病病得除差。

若不遇者则不得差。

是义云何。善男子。

如是之人寿命不定。

命虽不尽有九因缘能夭其寿。

✨ 何等为九。

一者知食不安而反食之。

二者多食。

三者宿食不消而复更食。

四者大小便利不随时节。

五者病时不随医教。

六者不随瞻病教敕。

七者强耐不吐。

八者夜行。

以夜行故恶鬼打之。

九者房室过度。

以是缘故。

我说病者若遇医药病则可差。

若不遇者则不可愈。

善男子。

如我先说若遇不遇俱不差者。

是义云何。

有人命尽若遇不遇悉不可差。

何以故。

以命尽故。

以是义故我说病人若遇医药及以不遇悉不得差。

众生亦尔。

发菩提心者。

若遇善友诸佛菩萨咨受深法若不遇之皆悉当成。

何以故。

以其能发菩提心故。

如郁单越人得定寿命。

如我所说从须陀洹至辟支佛。

✨ 若闻善友诸佛菩萨所说深法。

✨ 则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若不值遇诸佛菩萨闻说深法。

✨ 则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如不定命。

以九因缘命则中夭。

如彼病人值遇医药病则得差。

若不遇者病则不差。

是故我说遇佛菩萨闻说深法则能发心。

若不值遇则不能发。

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六

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六

  如我先说若遇善友诸佛菩萨闻说深法。

若不值遇俱不能发。

是义云何。善男子。

一阐提辈若遇善友诸佛菩萨闻说深法。

及以不遇俱不得离一阐提心。

何以故。断善法故。

一阐提辈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者何。

若能发于菩提之心则不复名一阐提也。

善男子。

以何缘故说一阐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阐提辈实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命尽者虽遇良医好药瞻病不能得差。

何以故。以命尽故。

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六

  善男子。

一阐名信。提名不具。

不具信故名一阐提。

佛性非信众生非具。

以不具故云何可断。

一阐名善方便。

提名不具。

✨ 修善方便不具足故名一阐提。

✨ 佛性非是修善方便。

众生非具以不具故。

云何可断。

一阐名进。提名不具。

进不具故名一阐提。

✨ 佛性非进众生非具。

✨ 以不具故云何可断。

一阐名念。提名不具。

念不具故名一阐提。

佛性非念众生非具。

以不具故云何可断。

一阐名定提名不具。

定不具故名一阐提。

佛性非定众生非具。

以不具故云何可断。

一阐名慧提名不具。

慧不具故名一阐提。

佛性非慧众生非具。

以不具故云何可断。

一阐名无常善。

提名不具。

以无常善不具足故名一阐提。

✨ 佛性是常非善非不善。

✨ 何以故善法要从方便。

而得。

✨ 而是佛性非方便得是故非善。

何故复名非不善耶。

能得善果故。

✨ 善果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善法者生已得故。

而是佛性非生已得是故非善。

以断生得诸善法故名一阐提。

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六

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六

  善男子。

如汝所言若一阐提有佛性者。

云何不遮地狱之罪。

善男子。

一阐提中无有佛性。

善男子。

譬如有王闻箜篌音。

其声清妙心即耽着喜乐爱念情无舍离。

即告大臣。

如是妙音从何处出。

大臣答言。

如是妙音从箜篌出。

王复语言。持是声来。

尔时大臣即持箜篌置于王前而作是言。大王。

当知此即是声。

王语箜篌出声出声。

而是箜篌声亦不出。

尔时大王即断其弦声亦不出。

取其皮木悉皆析裂推求其声了不能得。

尔时大王即嗔大臣。

云何乃作如是妄语。

大臣白王。

夫取声者法不如是。

✨ 应以众缘善巧方便声乃出耳。

✨ 众生佛性亦复如是无有住处。

✨ 以善方便故得可见。

✨ 以可见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阐提辈不见佛性。

云何能遮三恶道罪。

善男子。

若一阐提信有佛性。

当知是人不至三恶。

是亦不名一阐提也。

✨ 以不自信有佛性故即堕三恶。

✨ 堕三恶故名一阐提

  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六

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