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小读本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

2023-06-17  本文已影响0人  金马门闲客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也是一个转折的时期。在政治上,士族政治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流。这一时期,官僚呈现出贵族化的特点,法律也呈现出儒家化的倾向,代表就是以礼入法。在经济上,土地制度经历了屯田制、占田制、均田制三个阶段。在文化上,由于士族的发展,学在民间转向学在家族,但后来又转向学在民间。这一时期,有很多民族在中原建立起政权,都属于渗透王朝的类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地位一直有南朝化和北朝主流的争论,历史出口在哪也是一个争议点。

一、三国西晋

(一)三国

东汉末年,先是发生了黄巾起义,后世发生了董卓之乱,致使东汉王朝名存实亡。这时,地方上的军阀势力就成了主要力量。为此,北方的袁绍和曹操爆发了官渡之战,曹操统一了北方;曹操南下,与刘备、孙权战于赤壁。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格局奠定。夷陵之战后,又奠定了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范围。从此,魏、蜀、吴三国的局面形成。

魏国是由曹操创立的。在政治上,尚书省成为了外朝机构,中书省和门下省成为了新的内朝机构,但最后也逐渐成为外朝机构。在选官考核方面,曹操曾下求贤三令招揽人才,也有人认为这是为汉魏嬗代做准备。但魏文帝曹丕设立了九品中正制,也称九品官人法,成为了魏国的官员选拔和考核制度。宫崎市定所著的《九品官人法》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经济上,土地制度为屯田制,主要分为民屯和军屯,民屯由屯田客(民)耕种,军屯由佃兵耕种。屯田由屯田校尉管理,屯田校尉上设立屯田都尉,屯田都尉上设立屯田中郎将。赋税制度为租调制,设立百工管理手工业。这一时期,水排是冶铁设备的创新。在军事上,将官实行都督制,士兵实行士家制。后来,高平陵之变开启了司马代魏的进程,淮南三叛后扫平了曹魏的力量,最终西晋取代魏国。

蜀汉是由刘备建立的。在政治上,礼法并用,但本土的主客之争却很严重,刘备的荆州集团、刘璋的东州集团和本土的益州集团之间矛盾尖锐,一直伴随着蜀汉始终。在经济上,蜀汉也实行屯田制。刘备死后,诸葛亮执政,对外平定南中、六出祁山,对内修筑都江堰、设立锦官。

吴国是由孙权建立的。在军事上,先是迁山越以解决内部问题,后设立领兵制管理军队。在经济上,土地制度实行屯田制和复客制,手工业的代表是造船业和丝织业。

(二)西晋

政治上,中央已经开始实行三省制,也就是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但中书省和门下省是否成为了外朝机构仍存在争议;地方上实行分封制,由宗王担任都督兼刺史,以宗王政治对抗士族政治。在选官方面,九品中正制成为了基本制度。经济上,户调式成为了重要制度。土地制度为占田课田制,占田制是男子七十亩、女子五十亩,官僚按品级占田(十顷至五十顷);课田制是丁男五十亩、次丁男二十五亩,丁女二十亩。赋役制度是租调制和荫族荫客制。

西晋立国之初,统一了三国,迎来了太康之治。但后来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让宗王政治趋于崩溃。地方上又出现了六郡起义,后建立了成汉政权。此外,又发生了张昌起义,杜弢起义,刘伯根、王弥起义。在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开始南下,引发了魏晋徙戎论,但这个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造成了永嘉之乱。

二、十六国北朝

(一)十六国

在政治上,这一时期胡汉杂糅、胡汉分治。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汉赵政权,当然士族政治也在继续。在民族关系上,坞壁林立、民族仇杀,代表是冉闵之乱。但在这一时期,也有两次统一,第一次是前秦统一,但在淝水之战后又陷入分裂;第二次是北魏的统一。

(二)北魏

鲜卑拓跋部早期在猗卢、什翼犍的带领下入主中原,后来逐渐趋于稳定。拓跋珪定都平城,在农业上实行屯田制,畜牧业上设立牧子,手工业上由伎作户。太武帝在位时期,北魏走上了正规,有了一系列制度体系。在政治上,太武帝开始拉拢士族,在地方也实现地方官三头制,由皇族成员、鲜卑人官员、汉人官员共管;在基层实行宗主督护制。同时,太武帝进行了灭佛运动,史称太武灭佛。在经济上,实行计口授田,赋役实行租调制和九品混通。但是,太武帝时期也存在问题,代表就是盖吴起义和国史之狱。

孝文帝改革是北魏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分为冯太后执政和孝文帝亲政两个阶段。冯太后执政时,实行俸禄制,以应对贪腐;实行均田制,将土地分为露田和桑(麻)田进行授田。露田是要在死后交还的土地,桑田是可以世袭的土地。男子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女子露田二十亩。地主则根据拥有的奴婢和耕牛进行授田,男奴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婢女露田二十亩;耕牛一头三十亩,四头为限,四岁授田,四岁以下不授田。。在基层实行三长制,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在赋税上,实行租调制;在手工业上,解放工匠,废长尺大斗。孝文帝亲政后,继续推行汉化改革,先是迁都洛阳,后移风易俗,籍洛阳、改汉姓、用汉语、着汉服、立郡姓、定姓族、通婚姻。在政治上,推行三省制,制定律法。

孝文帝死后,北魏也开始陷入分裂之中。胡化汉化之争,一直未绝。在地方爆发了大乘教起义,后又爆发了北方沃野、怀朔、怀荒、武川、抚冥、柔玄六镇起义。后来,尔朱荣掌握了政权,制造了河阴之变,后又被葛荣所灭。但北魏最终分为了东西两个部分。

(三)北齐北周

东西魏都是由北魏皇室成员担任皇帝,由六镇军阀控制的政权。后来,六镇军阀自己成为了皇帝,东魏演变成了北齐,西魏演变成了北周。

东魏北齐是由怀朔镇高欢建立的。北齐政权依靠河北豪强作为主要力量,并且实行军民分治。北齐所制定的法律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西魏北周是由武川镇宇文泰建立的。,实行关中本位政策,打造出了关陇集团。宇文泰执政时期,政治上设立六官制,军事上设立府兵制,由八柱国统领,每个柱国下设立两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下设立两个开府。周武帝时,改革府兵制,扩大兵源,加强集权;释放奴婢,进行灭佛。最终,北周灭掉了北齐,统一了北方。

三、东晋南朝

(一)东晋

在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的时候,石冰、陈敏都想趁机自立,但都被江左士族推翻。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周玘的三定江南。但晋朝皇室成员司马睿被北方士族和南方士族共同拥立,东晋得以建立。

在政治上,门阀政治是东晋政治模式。田余庆的《东晋门阀政治》对此有着深入研究。在政治模式下,皇帝、门阀士族、流民武装三者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皇帝垂拱而治,依靠门阀士族和流民武装巩固政权。门阀士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北方过来的侨姓士族,代表是王、庾、桓、谢;另一类南方本土的吴姓士族,代表是朱、张、顾、陆。在门阀士族中,侨姓士族始终压制着吴姓士族。士族是最重要的政治力量,王与马共天下和王敦之乱就是典型代表。流民武装是防御北方的重要军事力量,但也对政治有着重要影响。流民武装的领袖被称为流民帅,后在京口成立了北府兵。流民帅也对朝局有着重要影响,苏峻祖约之乱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东晋历史上,共有祖逖北伐、庾氏北伐、桓温北伐、刘裕北伐四次北伐,都为了争取政治资本,但都以失败告终。总体来看,东晋政治格局是君弱臣强。

在经济上,侨州郡县的设立对朝廷的赋税产生了重要影响。黄白两籍的户口管理,致使朝廷赋税大幅流失。为此,东晋朝廷不得不实行土断,度田收租。这也使得北方流民逐渐融入南方社会。

淝水之战时,东晋险些灭亡。但在战后,由经历了桓玄之乱、孙恩卢循起义,使得门阀政治格局被严重破坏。最终,刘裕代晋,东晋灭亡,门阀政治也被终结。

(二)南朝

南朝时期,士族政治还在继续,但东晋那种门阀政治已经不复存在。在政治上,皇权重振,主要有三点表现,一是武将执兵柄,士族不再掌军权,南朝开国皇帝也都是军人出身;二是寒人掌机要,代表是中书通事舍人和典签这种由寒门子弟担任中级官员掌握核心政务;三是皇子镇要藩,用宗王来制约士族。在经济上,租调制是赋役制度。农业主要为田庄经济,手工业主要是丝织业,百炼钢和青瓷也是代表。在商业上,市成为了商业贸易的场所,广州更是开启了对外贸易。

南朝第一个王朝是刘宋,刘裕去世后迎来了元嘉之治,但随着元嘉北伐的失利,瓜步之战使得刘宋开始衰落。萧道成建立南齐取而代之,但唐寓之暴动后也出现问题。梁武帝萧衍在位四十年,国家太平,但侯景之乱葬送了一切。陈霸先建立陈朝时,西魏扶持了后梁政权,北方也压倒性优势压制南方,最后还是由北方统一了南方。

四、民族社会

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内迁引发了魏晋徙戎论。但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民族仇杀和民族融合在此期间反反复复,也引发出了汉化胡化之争。在这一时期,北方先是柔然,后是突厥,都是中原王朝的劲敌。在这一时期,东亚都呈现出南北朝的现象,外交也是和东亚国家之间进行。

在社会层面,社会阶级也发生了许多变化。首先是依附民,来源由三类,一是自由民的投靠或赐与,二是奴隶的作客,三是地主招募、荫占和募客。在这一时期,地主主要是士族地主,拥有着部曲客女。在这一时期,又出现了佛教寺户,被称为佛图户或僧祇户。

五、文化

(一)哲学宗教

这一时期,魏晋玄学是主要的学术流派,体现的是儒道合流。玄学的正统派是正始玄学,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向秀,裴頠的《崇有论》是其典型代表作。别派,也就是非正统派,代表人物是阮籍、嵇康,阮籍的《大人先生论》、鲍敬言的《无君论》和郭象的自生独化论都是这一派的观点。

道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发展。东汉末期就出现太平道和五斗米道,黄巾起义就是以太平道作为指导思想,张陵是五斗米道创始人。晋朝时,葛洪、顾欢是典型代表。南朝的陶弘景和北朝的寇谦之在南北同时传道,并得到了朝廷的支持。

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在这一时期发展壮大。朱士行是有记载的第一个出家的汉人。在这一时期,佛图澄、释道安、鸠摩罗什都是外来僧人的代表。释道安的本无宗在当时有着影响力。本土僧人法显远赴天竺求学,写成了《佛国记》。也是在南北朝时期,佛教生成了南北两统,后来生成了禅宗。

在这一时期,无神论也开始出现,杨泉的《物理论》和范缜的《神灭论》是其典型代表。

(二)文史艺术

在史学方面,纪传体断代史是其代表。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以及后来的《宋书》、《魏书》、《南齐书》都是写于这一时期。在此时,地方志开始出现。《华阳国志》、《十六国春秋》、《洛阳伽蓝记》、《洛阳记》、《吴郡记》、《汉水记》、《庐山记》都是代表。地方人物传记集也开始出现,《汝南先贤传》和《襄阳耆旧传》是其代表。

在文学方面,各种文体都得到了发展。建安文学是这一时期文学的开端,三曹、建安七子、蔡文姬是其代表。诗歌主要为五言诗,阮籍、张华、陆机、潘岳、左思、鲍照这个时期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也是在这一时期,律诗开始出现。在文章方面,散文和骈文是典型代表。《搜神记》、《世说新语》这样的小说也开始出现。吴歌、西曲、虏歌是当时的民歌,《孔雀东南飞》、《采桑度》、《木兰辞》、《敕勒歌》都是有名的作品。当然,文学批评与理论也开始出现。魏文帝曹丕的《典论·论文》是其开端,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是当时的佳作。

在艺术方面,各种艺术都得到了发展。三国时期钟繇发明了楷书(真书)和行书两种字体,胡昭也是当时的名家。晋朝时期,陆机的《平复帖》是名帖,二王,也就是书圣王羲之和小圣王献之是当时的名家。在北方,魏碑是书法的代表。在绘画上,曹不兴、卫协、张墨、顾恺之、张僧繇、蒋少游、曹仲达都是当时的名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北齐壁画都是当时的名画,创作方法也开始出现。张僧繇提出了没骨画法,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了绘画六法(六法论),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石窟艺术是这一时期的雕塑,佛教石窟是其中的精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麦积山石窟这四大石窟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西晋时期,成立了清商署,嵇康创作了《广陵散》和《声无哀乐论》,刘琨也创作了《胡笳五弄》。清商乐、吴声、西曲演变成了清商大曲。同时,北朝胡乐等外来音乐也进入了中国。

(三)科学技术

在数学方面,刘徽写了《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祖冲之写了《缀术》,推算出圆周率,提出了开差幂、开差立;祖暅之研究出了球体积的计算。在机械方面,马钧发明了丝绫车和翻车,祖冲之发明了指南车、千里船、水碓磨、运输机械。

在医学方面,华佗和张仲景是当时的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和五禽戏,还进行过外科手术。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其所编写的《伤寒杂病论》也被称为医经,里面提出了辩证,即望色、闻声、问证、切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种病症;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和汗、吐、下(泻)、和、温、清、补、消。西晋王叔和将《伤寒杂病论》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除二人外,王叔和编写了《脉经》,皇甫谧编写了《针灸甲乙经》,葛洪编写了《肘后卒急方》,陶弘景编写了《肘后百一方》。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本草》这一药学著作,陶弘景也编著了《本草经集注》。

在天文礼法方面,虞喜编写了《安天论》,提出了岁差理论,后编写了《景初历》;何承天编写了《元嘉历》,祖冲之编写了《大明历》。在化学方面,炼丹术是其代表,葛洪的《抱朴子》和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都记载了炼丹之法。在农学方面,农学著作大幅出现,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嵇含的《南方草木状》和戴凯之的《竹谱》。在地理学方面,西晋裴秀在《禹贡地域图》中提出了制图六体,为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北魏郦道元也编写了《水经注》,对河流进行了介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