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缘想法婚姻育儿

好好说话,好好听

2017-04-03  本文已影响377人  话把子

先生一进门,甩掉鞋子,把自己扔进沙发,然后用很沮丧的语气说:“堵了一天,我觉得我都要生病了。”我没好气的回了一句:“今天一起玩的朋友路上都堵车了,只有你一路抱怨,这会又说要生病了,你咋一点压力都不能承受呢?”

“我累得抱怨一下都不行?”

然后,一家人陷入了痛苦之中......

这是曾经发生在我家的真实的事情。我相信这样的对话也应该在很多的家庭出现过。因为一两句话说的不好,家庭氛围就彻底被改变了。话,还是应该要好好说。

我们人类为什么能发展出语言?因为语言是沟通的工具。人类要在险恶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生存就必须与人合作。要合作,必须学会与人沟通。所以,语言,本质上是用来沟通而不是用来伤人的武器。

沟通的本质是信息的传递。信息的传递就是信息的“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说话的一方把他的想法用他的语言表达出来即“编码”,倾听的一方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对方的语言即“解码”,如此反复。但是,不同的人,"编码/解码”的能力不一样。这种能力受他们的生长环境、受教育水平、人生经验的多寡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同一个信息,编码的人说出的信息和解码的人理解的信息会很容易产生偏差。误解就是这样产生的。要避免产生这样的误解就需要我们:1.好好说 2.好好听。

怎么说话才叫好好说,好好说话的要素是什么?

我们大多数人说话有个习惯就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在有些地区,这样说话的人甚至还被赋予比如“耿直”“单纯”等褒义的性格特征。很少人会觉得说话直接是不好的。但事实上,表达同一个意思,说话的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就会大相径庭。特别对于我们经常忽视的亲密关系来说,能不能好好说话,直接决定着这些亲密关系的质量。

既然我们把说比作“编码”,那好的编码应该包含以下几个要素:1.陈述事实 2.表达感受 3.表达需求 4.提出请求

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大多数人说话都很难准确的陈述事实。人们都倾向于表达情绪。妻子很容易对经常晚回家的丈夫说;“你一天到晚都不落屋,把家当个啥子地方嘛,酒店吗?”;母亲对着打泼牛奶的孩子说:“你咋这点小事情都做不好!”或者“邻居哥哥都已经会....”这些话语,充满了抱怨,指责,批评,评价,比较,却完全没有陈述事实。

陈述事实就是不带评价的描述。“一天到晚不落屋”不是陈述事实,“这个星期里三天没在家吃晚饭”才是陈述事实;“你咋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不是陈述事实,“哦,你把牛奶打泼了”才是陈述事实。

只陈述事实,不评价更容易引出合作行为。批评、指责、抱怨、评价、比较只会激发叛逆和反抗。人,无论什么人,都有自尊的需要。语言,要表达出尊重才能引发合作。不评价即是尊重。我们要学会说“爱”的语言。“爱”的语言就是不评价,多鼓励。

养育孩子,父母说“爱”的语言尤为重要。“爱”的语言就是不带评价的陈述事实,着眼问题解决,着眼未来。

0-7岁被认为是孩子人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小小的孩子刚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周围的环境需要他们花费全部的心思去适应,他们是那么无助。如果父母在这个时候没有支持到孩子,孩子会形成错误的“自我概念”。传统的中国父母一直推崇“黄金棍下出好人”,这句话隐含着一个逻辑,孩子需要父母的鞭策。似乎没有父母的鞭策,孩子将来就不能成为一个行为端正,品行良好的人。(这是一种典型的“人性本恶”的思想。)这种鞭策可能表现在体罚上,更隐蔽的可能表现在“冷暴力”上。体罚好像不怎么被现代的父母接受了,但是“冷暴力”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父母会对行为没达到自己要求的孩子罚站,思过。有些会对孩子使用“暴力”的语言。“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什么都不会啊”;“我告诉过你多少次了,你怎么听不进去”;“你一天到晚怎么都听不进去啊,脑袋进水了?”

父母的批评,指责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不值得父母的爱。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孩子会发展出不同的人格。有的会发展出“进攻型”人格,有的发展出“顺从型”人格,有的干脆就“消极避世”。很多孩子不得不在今后人生很长的时间内为父母在他们小的时候的不正确对待买单。

是我们把孩子带到了这个世界,我们有责任学习如何做更好的父母,教育一个精神健康的孩子比让孩子学习好更重要。当孩子有不当行为的时候,父母要好好说话,说“爱”的语言,只陈述事实,不评价,并鼓励孩子着眼将来,从问题当中学习。

不管自己意识或者没有意识到,人们一般说话都是有目的的,这些目的暗含着需求。

就是一味的抱怨也是有目的和包含需求的。一味抱怨丈夫很少回家的妻子其实真正的需求是希望丈夫多回家,而习惯于比较和指责的父母真正的目的只是希望孩子在某个方面做得更好。

不过,大多数时候,我们没能表达出需求是因为我们被我们的情绪淹没了。我们是那么急于表达情绪,却忘了静下心来体会我们情绪背后真正的需求。我们习惯于把引发我们情绪的原因归咎于环境,却忘了我们有什么情绪是我们自己的责任。当然了,是人,都会有情绪,可是处理情绪的结果好坏,往往取决于你是否有能力脱离引发你情绪的环境一两分钟时间。这一两分钟时间就应该是你自我觉察,自我反思的时间。反思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并觉察自己情绪背后隐藏的真正的需求。

很多心理医生推荐使用以下的句子来帮助我们自我觉察:我感觉.....因为我.....;这种方式的自我觉察鼓励自我反思,主动承担自己在冲突中的责任,并使冲突一方有可能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不论哪种形式的沟通,倾听都应被放在首要的位置,能否有效倾听是问题能否解决的关键。

有效倾听意味着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意味着需要我们感受对方的:观察,感受,需求。我们经常要透过行为去看行为背后的目的和深层的需求;同样的,我们也需要透过语言去看语言背后的目的和需求。很多时候,受语言能力的影响,人们经常词不达意,为了能正确的理解和沟通,我们往往需要拨开迷雾去抓住实质。

有一天,我们几个妈妈陪孩子去山上玩。孩子们先在一起玩用竹棒找宝藏的游戏,玩了一会,大点的几个孩子觉得无聊就离开了,只剩下最小的孩子还在那。突然,那孩子反应过来没人在周围,吓坏了,跑过来对着她妈妈就一顿打“你们都是坏人,坏人,我恨你们!”孩子情绪十分激烈。一个妈妈说:“没什么啊,大人都站在离你不远的地方呢!”这样的安慰没起到任何作用反而更激怒了孩子,孩子用了更激烈的言语来攻击。这时候有妈妈说;“宝贝,你看到大家都跑了,只有你自己,突然害怕了,是吗?”当听到有人这样说的时候,这孩子一下子停住了打闹,安静了下来。原来,他所有的言语攻击和行为攻击不过是为了掩盖他害怕的事实,他只是需要有人理解他的“害怕”而已。如同文章开始我先生的抱怨其实也只是希望我理解他“很疲倦,被堵车堵烦了”的心情而已。我因为没有听到话语背后的声音,小题大做的发挥造成了一场家庭风波实在不值。

倾听的另一个重点---反馈

即使我们在倾听的时候特别注意体会了对方的观察,感受和需要。我们的“解码”还是有可能和对方的“编码”有出入的。我们总是对自己的倾听能力怀着谜一样的自信,事实是,除非,我从诉说者那里得到确认,我们才能最终明确的说我们听明白了。这个确认的过程就是“反馈”

商业谈判中,“反馈”尤为重要。为达成合作,谈判双方会反复确认自己的理解是无误的。一不小心,没有确认,损失就大了。经济领域如此,医疗,航空等涉及生命安全的领域对于“反馈”的要求更高。抢救时,医生在下达医嘱以后,护士会被要求复述一遍医生的医嘱以确认将用于挽救生命的药物和治疗手段不会有误。

不说高风险领域,就是日常生活中,不确认,不得到反馈,也很容易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比如妈妈叫你去市场买胡萝卜回来,你不确认,很可能买回来白萝卜,那好吃的红烧牛肉就会留下遗憾了,于是,你为了能吃到红萝卜烧牛肉还得去趟菜场,时间和精力就这样白白浪费掉了。而这些浪费本来完全可以避免,只需要你花不到一分钟时间确认,得到反馈。

如何听和说作为我们人类生存的基本技巧,关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实在值得我们花力气去学习和练习的。只有好好说话,好好听,我们才能拥有更和谐的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工作关系,朋友关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