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白说
前言
本书是2018年春节假期时读完的,可以理解为一本白岩松老师的“散文集”,行文流畅,观点犀利,既然人家都敢出书(且公开发售),我有啥不能写的呢~
一 书籍信息
1-关于“白说”
2015年9月出版年岁渐长,已有权保持沉默,更何况,众生喧哗的时代,我用嘴活着,也活在别人嘴里。 今天为你点赞,明天对你点杀,落差大到可以发电。显然,话多是件危险的事! 然而,沉默是件更危险的事…… 我没开微博,也没用微信;只能确定这本书里的话,是我说的。 ——白岩松
2-本书特点
1.内容由白岩松过往发表的文章或演讲稿整理修改而成;
2.本书可窥探白岩松的某些观点,这些观点被不同的文字表达,被使用在不同的场合,却又绝无重复之感,深感文字语言之妙。
3.白岩松作为依然坚守在“体制内”的名嘴,我甚至觉得此书“尺度不算小”了~和他“同辈”的人,诸如张泉灵、方宏进、崔永元等早已离开央视。
二 主要观点
以下内容直接援引书中原文,任何修改和总结都是“多余”的 —— 读本书的乐趣在于:写的真诚,看的过瘾。
1-关于国民
1.中国人的宗教观是什么呢?人跟佛之间互惠互利。大家都有很强的功利心,进到寺庙里,啥事?想生孩子,找观音。啥事?身体不太好,药王殿。啥事?缺钱,财神爷。
2.有信仰的最大好处是什么?有敬,有畏。当你的内心里上有天、下有地的时候,你很踏实,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事。
3.全世界没信仰的人只有十一二亿,大部分都在中国。中国人里有信仰的,一亿多人信着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还有一亿多信共产主义,剩下的就只信人民币了
4.中国人不做无用的事。然而什么是无用的事?什么是有用的事?与升官有关的,与发财有关的,与出名有关的,都算“有用”的。
5.中国人有两张道德面孔,一张面对熟人,一张面对陌生人。这两张面孔反差巨大,我们自己,就仿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族群。这两张面孔清晰地告诉我们,虽然中国城市中的高层建筑数量世界第一,仿佛已很现代化的样子,但实质上,我们才刚刚从小村庄走出不久。
2-关于国家
1.房改犯了一个非常大的错误,就是在十几年前,给了全体国民一个不可能实现的预期—每人都能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抱歉,美国没有实现,日本没有实现,新加坡、香港都没有实现。请问十三亿人口的中国如何实现呢?
2.传播有一个重要规律:没有细节就没有公信力。细节是一切文化产品的立命之本。
3.我们对意义和主题强调太多,毁掉无数趣味。其实最有意义的意义藏在故事的细节里。好莱坞比宣传部更狠,向你传播美国的主流价值观,不但不给钱,还收你钱,让你热泪盈眶地接受。市场手段比行政手段厉害。为什么总说中国没有好编剧?我们传统的文化教育教的不是讲故事,而是中心思想和主题汇报。
4.站在历史的高度和跨度上,你会看到这样一个国家的足迹:缓步前行,时有后退。
5.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我们的血液里,的确有一种“二元对立”的基因,使我们“和谐”起来很难。要么对要么错,凡事都得划分个阵营。
6.我们总是在重复,尤其是错误。我和同行只是偶尔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大多数时间,都是想办法不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坏。而这何尝不是一种使命?
7.过去几十年,我们党教育干部、老百姓都要大公无私,结果一度使这个国家濒临崩溃。到今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究竟改革了什么?核心价值或者出发点是什么?回头一看是邓小平终于明白了“人性是自私的”这个道理,然后开始顺势而为。
8.总有人愿意说起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对不起,也许路不拾遗和夜不闭户,是因为实在没什么可偷的。低层次的公平注定会被打破。
9.改革剧变的进程中,如果我们在讨论一些问题时,不能将自己的视角建立在前进的立场上,可能会得出很多错误的结论:过去好,现在不好;过去公平,今天不公平。
10.我们不能再指望一夜之间的革命。那不过是一群喊着革命口号的人以革命的名义去征服了另一群人,大概不久以后就会成为下一拨被革命的对象。历史不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吗?有多少革命者能够自我更新呢?
11.党从十五大、十六大开始,也将自己的角色慢慢从“革命党”转变到“执政党”,潜台词里已经放弃了“革命”这个概念。革命党是什么概念?革命党就是率领一拨人修理另一拨人。执政党则要为所有的人,包括不喜欢你的人,提供服务。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变化。
12.总说要打造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可为什么从没有人告诉我们,我们要打造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形象?是亲和的?是儒雅的?是活力的?还是……如果目标不明确,工作又如何能有效呢?
3-关于社会
1.守土有责,就是偶尔有机会,用新闻的力量让世界变得更好。而更多的时候,得像守夜人一样,努力让世界不变得更坏。后者,常被人忽略。
2.目前的中国,人群中的对立与撕裂愈演愈烈,作为一个新闻人,不能加重它,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3.有理性,常识就不会缺席,但现在,理性还是奢侈品。
4.知识分子在目前的中国,大多只是“公知”,很公共,却常常不够“知识分子”
5.中国的信仰,是千百年来儒释道的杂糅,是唐诗、宋词中传承的审美,是爷爷奶奶讲给你的故事,是别人看待你的眼光里无形的约定俗成。但是这一切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全毁掉了。
6.化疗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杀死正常细胞,谣言被消灭了,真理也就跟着消失了。
4-关于教育
1.这是中国人很缺乏的一种教育。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孩子从小到大,什么时候学习过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2.现在大家都在谈论素质教育,但忽略了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应该是面对挫折时仍然保有乐观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心,这是这个年龄阶段必修的一门功课。
3.不同的专业与其说教给你们不同领域的知识,不如说是让你们学会用各自专业的角度去观察世界。
4.中国人又普遍缺乏有关死亡的教育,一味地忌讳,将其黑暗化。然而不知死、如何生呢?
5-关于人生
1.树欲静而风不止,而你唯一能做出的选择是:无论风怎样动,树静。
2.人在胜利的时候是不必做决定的,但在失败的时候要做决定。
3.体育赛场上永远是“胜者不变败者变”,生活中,往往也是这样,被挑战者以不变应万变,挑战者才要出奇制胜。失败逼迫人们不得不变革。
4.如果你不为别人的眼光与标准活着,失败的感受会在我们生活中消失大半。建立并信奉自己的标准,你已成功一半。
5.一个人的价值和社会地位,跟他的不可替代性是成正比的。你是创造者,还是跟随者?这往往决定了未来你的前进速度和能够到达的高度。不可替代性来自哪里?来自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6.当下这个时代:绝大多数人都是感触完了就表达,朋友圈里的很多东西都是感触完了立即表达,没什么价值,寿命很短。
6-关于文化
1.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汉字的喜爱是在增长的。好多人说,这年头谁还读诗啊,我就要告诉他们,诗歌里浓缩了最精华的中文。要知道,中文是可以一再被重新“发明”的。怎么讲?常用汉字只有几千个,但是每当你要落笔成文时,总会承载着或主动或被动的重新发明汉字的可能。
2.其实炫耀读多少书和炫富没什么区别,都挺招人讨厌的。另外,当你开始用“坚持”这样的字眼去描述读书时,已经坏了。读书是一种乐趣。最重要的是,能够带来乐趣的,是读书本身,而不是读书以后的结果。
3.现在国内的书店,最显著的位置一定是这样几类书:与考试有关的,与养生有关的,以及所谓的“畅销书”。这反映出当下人们最关心的内容,要过关,要长寿,要有谈资,怕被时代抛弃,其实全都具有某种功利性。
4.当然,这些都无可厚非。但也有很多好书与功利无关,选择去读它,只因为阅读的过程会带给你不同寻常的体验。
5.名著之伟大,从来不在于所谓的“中心思想”,而在于太多人人心中有而个个笔下无的动人细节。
6.阅读图书,是首先筛选出高于你的作品,你要仰视它,然后去攀登。而来自互联网的阅读内容大多是平等的,你会选择与你脾气相投的,你喜欢的,跟你水平接近的。我担心来自互联网的这种同等水平的阅读,让你失去了自我挑战的机会。
7-关于创造力和创新
1.创造力需要三个条件:有一定的闲钱,有一定的闲人,还有一定的闲时间。没有这三点,想有创造力,不可能的。
2.我们总认为“闲逛”是没用的,我们讲究“直达”,工作、生活,都是功利地直奔目标,过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现在又有了智能手机,不要说闲逛,连无聊的机会都消失了。没有了无聊,无聊之中所诞生的某些千奇百怪的、天马行空的创意也就都消失了,甚至“无聊”本身也消失了。
3.有闲的时候,我们都在干什么?
打麻将、看电视、跳广场舞、喝酒吃饭、看手机……估计没落下什么吧?
我们很难指望这些休闲活动演变为创造力,也很难让心灵腾飞。因为我们既不习惯与自己对话,也不习惯仰望星空。我们想闲却又怕闲也不会闲。
结束语
本书确实不必“反复咀嚼”式的阅读,通读一遍即可,很多地方的文字足以担当“敢说敢写” 。
鉴于编辑器及更新同步的缘故,诚邀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飞扬日知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