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投资·理财商海风云人生故事

一本回忆录,让你重新认识碧桂园公司

2018-03-18  本文已影响666人  ffbd3c4590fb
一本回忆录,让你重新认识碧桂园公司

2017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

这一年销售额第一的,不是一直以来的带头大哥万科,不是想低调都难的许家印的恒大,也不是收购狂人孙宏斌的融创。

一贯低调的碧桂园以年销售额超过5500亿的成绩,超过了巨头万科和明星恒大成为榜首。

这个公司低调到什么程度呢?估计很多人都不能一口叫出碧桂园的创始人叫杨国强。

碧桂园为什么被业内人士称为家族企业?杨国强究竟是怎么样一个人?真的就如他自己所说“没读过很多书”吗?

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疑惑,又让我们好奇。因为,杨国强和碧桂园几乎不接受媒体的采访。

现在,如果你对这个既熟悉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公司的了解,仅限上网搜索或“百度百科”。没关系,今天就带你看一本回忆录——《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让你重新认识这个公司。

1

2014年至2017年1月,本书作者吴建斌任碧桂园公司财务总监。

在职期间设计并推动了,对碧桂园股权、利益分配影响巨大的“合伙制人”改革。离职后,他写下了这本记录三年来,在碧桂园工作的回忆录。

财务总监,也称首席财务官(CFO),这个职务这是什么概念呢?CFO不仅仅管“钱袋子”,当个“大会计”就完了。

实际上,很多世界500强企业把CFO和执行主席、董事会主席看得同等重要。

一句话,在碧桂园2013年迈进千亿俱乐部,至2017年地产销售突破5500亿高歌猛进的时间里,吴建斌就是碧桂园公司的管理者和监督者之一。

本书的分量,是很重的。

有趣的是,这本书2017年11月出版后不久,突然停止了印刷、发行。吴建斌甚至专门发表公告,称这本书是文学创作,不是全部纪实。

怀着“你不让看我偏要看的”好奇,我认真读完了这本书。总结一下,本书有两个特点让我非常想推送:

第一,对于碧桂园的成功,已经有很多分析。而本书是以“钱”的角度出发分析公司关键时期的关键动作。其中包含大量详尽的第一手资料,为我们观察碧桂园公司提供了极好的角度。

第二,正如哈佛商学院的课堂上,不使用教科书而选择100%的纯案例教学。本书主要使用“故事叙述+个人提炼”的模式,记录了碧桂园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

即使事后吴建斌说不是全部纪实,但书中的内容,也披露出杨国强思考问题的方法。

2

我们首先来看看,书中介绍碧桂园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简单说,就是实现战略的招数。碧桂园的招数叫做“快”,快到同行业竞争者学不来、做不到。

杨国强常说,要做到“速度第一”,要“三快”:动工要快,即在买地时,就基本完成规划及选定启动区;预售要快,尽快拿到预售证;回笼资金要快,要和银行及早做沟通。

具体说,碧桂园买地之后必须在5个月开盘销售、6个月现金回笼、7个月达到收支平衡。开盘销售后,对于新入市项目,开盘一周内去化不低于70%、当月去化率要达到90%,买地后首期开工需销售80%的货量。

但是,杨国强又强调实现“三快”的前提是不能为了快而快,用杨国强的话说,就是“必须拿到好地,产品定位要做准。”

其次,我们看看碧桂园的第二个特点,用人“英雄不问出处”。

碧桂园是一个家族企业,但绝不排外。杨国强用人唯一标准,就是聘请优秀人才加盟,要走职业化管理之路。

事实上,公司同样不避讳下属的亲人在公司同时任职,不少高管都是夫妻两人和子女同时在碧桂园工作,只要符合公司制度,同样举贤不避亲。

同时,碧桂园也容纳下了几百名原央企的员工,这在中国企业内是极为罕见的。

杨国强对下属的要求非常严格,对自己的家人要求更严。

杨国强曾经对吴建斌说,“早年,我发现亲哥哥在公司管理有些瑕疵,担心出现负面影响,就把哥哥请回家。回到家,他还是我大哥,他的所有费用一分不少全都包在我身上。”

碧桂园中,杨国强能力突出的亲戚也大有人在。书中记录杨国强侄儿杨董事,就是房地产业内著名的“营销大师级”人物。

杨董事1996年起就加入碧桂园,从基层一线开始做营销,到2007年碧桂园香港上市后成为执行董事,为碧桂园由一家华南地区品牌发展成全国性产品立下汗马功劳。

再次,我们看看碧桂园的第三个特点——销售为王。

用杨国强的话说,“没有销售,一切都等于零”。

这句话多次在书中出现,这就是碧桂园的“政治正确”。吴建斌是这样解释“销售”对碧桂园的意义:

“一切为了销售。局部利益与销售冲突时都要给销售让路。有销售才有发展,才有未来;没有销售一切都等于零。这一共识在内部是高度统一,没有任何分歧的。”

2014年,穆迪(标准普尔、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和惠誉国际信用评级公司,是世界三大评级公司)将中国房地产整体下调为“负面”,碧桂园同样感觉到压力巨大。

这时的杨国强基本是全国飞、工作安排的极度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杨国强仍然和总裁、分管营销的领导不停开会、不停调整战术,甚至为了推动营销,“有关营销的激励机制像雪花一样不断从上飞下了。”

3

最后,我想单独再讲讲杨国强这个人。

相比马云、马化腾或雷军这些科技巨头,杨国强的创业经历更能体现中国本土民营企业家的成长史。

高中毕业后,杨国强从包工头做起。30岁时,乘着改革开放的红利,成立建筑队自己当总经理。40岁时,正好赶上国有企业改制收购了市属建筑队,与同乡收购了顺德碧桂园项目,开始了房地产事业的起点。

在他的身上,有很多民营企业家的特色与智慧。

首先,杨国强对人性的理解很深刻。“人性”一词,本书不止一次提到过的,而杨国强的人性观概括起来就是:他相信,每个人都是自私的,都想获得财富成功。

所以,杨国强就设计了“成就共享”、“同心共享”机制激励下属。

在这种机制里,“作为‘合伙人’的员工不需要投资一分钱,不需要缴纳任何风险抵押金,原有工资不变,奖金不少,还有机会分成项目的税后利润的20%”。

吴建斌对此感慨,在这种零投入、零风险、高回报的利益驱动下,员工动力是非常足的,甚至“干的10个项目成功了1个,就可以获得丰厚的财富,数年无须打工、高枕无忧。”

其次,杨国强特别强调细节,事事有准备、发现问题有落实。

2014年,在一次关于三亚方向的集团投资会上,杨国强质疑三亚项目几个关键数据有问题。面对质疑,在场的项目负责人、三亚方向人员都不能给予合理的解释。

杨国强当场进行了严肃的批评,不但自己详细的说出了真实的数据,还一针见血指出了大家思考存在的问题。

这次事件,碧桂园共调整了37人职务,其中离职17人、调岗17人、轮岗1人、观察使用2人。

2015年,杨国强询问吴建斌一个关于“同心共享”项目执行情况,作为财务总监的吴建斌回答不上来最新数据。

杨国强其实只想考考吴建斌,说“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此事之前我跟你布置过,你怎么可以没有放在心上?这是一个教训,以后不可以再犯。”吴建斌回忆说,杨国强当时“神情极为严肃,有杀气。”

最后,杨国强特别爱读书。

他自己虽然喜欢说:我是一个农民,读书读得少,很多事情听不懂,人笨。

但实际上,吴建斌在书里多次强调杨国强很喜欢看书,他还发给公司管理层要求大家一起读。

吴建斌回忆刚到碧桂园顺德总部,公司腾出的办公室中几乎是空的,只有书架上摆着两本书。

一本是沃尔玛超市创始人写得自传《富甲美国》、另一本是韩国前总统李明博自传《经营未来》,这是杨国强特意安排人放的。

碧桂园的生意做得那么大,杨国强显然是个极其聪明的人物,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商业巨头之一,希望这本书能给予你启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