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阅读笔记
古典老师的这本书也是一本讲心智模式的书,与李笑来老师一样的是二位都曾是新东方的老师,不一样的是李笑来在教学生中萌生了对时间、方法的思考,而古典则开始了职业生涯和心理咨询之路,与《把时间当作朋友》一样的是,两本书都聚焦在心智上,而且都对成功学持否定态度,不一样的是《把时间当作朋友》强调心智时更侧重于对感觉知觉的超越,而本书则更强调信念的作用,李笑来关注的是你的大脑,告诉你如何控制驯化你的大脑,体现的是工具实用主义的风格,古典则更加关注你的内心,告诉你怎么遵循本心,追求幸福,体现的是人本主义的情怀,笑来实在稳重有刻度,古典则真诚悲悯有温度。
本书主要内容可大概分为几个部分:一、何为心智,如何拆掉思维的墙;二、拆掉安全感的墙,追求有趣;三、拆掉受害者的墙,成功掌控者;四、拆掉拖延的墙,做行动者;五、转化社会系统的我,追求幸福;六、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建议
何为心智。作者给出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心智就是计算机的程序,它无形存在,当你输入信息时他就会自动按照固有的算法得出一个结果。心智的不同外在表现就是心态,它的力量在于心智的存在会让你永远只看到自己想见的,会让不同信念成为自证预言的存在。心智模式无所谓优劣,只有适应与否的区别。人的心智模式往往受到外界自然、社会的影响以及自身习得的概念推理得到的结论。虽然外部环境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却可以经由改变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而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这就是拆掉心智的墙的依据。具体如何拆掉这堵墙呢?作者介绍四步,即混沌(不知不觉)à察觉(后知后觉)à醒觉(当知当觉)à超越(先知先觉),也就是首先你的大脑中要先要反省,了解旧有思维的回路,然后有意识去准备,在旧有思维回路运转时有意识切断,转换入新的回路中去。
拆掉安全感的墙。房奴、爱奴、职业选择困难本质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过分追求安全感。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求,本身并无可厚非,但是当一个人把安全感寄托给外界并且成为限制更多可能发生时,这样的安全感就“过分”了,如何拆除这堵安全感的墙呢?作者通过归纳分析得出安全感均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害怕失去,为此,要拆掉这堵墙作者给出了六招:一在小范围内冒险;二远离那些太容易获得的安全感,包括包办一切的父母、不会出错的任务以及没有责任的工作;三珍爱生命、远离恐惧,多接触那些干净明亮、简单快乐的人、电影、书籍;四制作一个恐惧保险箱,将你做一件事之前预感到的一切恐惧放入其中,然后轻装上阵去做事,待事后检查是否发生,你会发现之前很多担心是多余的;五做成功日志,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六面对恐惧,做最坏的打算,大胆豁出去,恐惧是个胆小鬼,你强它就弱。最后,作者指出在你最恐惧的地方付出和给予,这样就不会有失去了,这才是解决恐惧的根本之策。
作者进一步告诉我们,为什么有些人有趣有些人无趣,与其说是无趣,不如说是无胆,其内心深处其实也是缺乏安全感,害怕失去,因此对不确定的事件无法全情投入,而有趣之人他能全情专注于自己正在做得每件事,有什么了不起呢?成功了收获成果,失败了收获智慧啊!什么样的兴趣可以持久呢?作者说那些无法马上实现的深层兴趣可以,比如爱、成长、超越、快乐、助人、宁静等。
拆掉受害者的墙,成为掌控者。作者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喜欢受害者这一角色,实际上是有好处的,表现为受害者能够推卸责任、保住面子,能够安心地做坏事,能够搞起凄惨故事会、渲染悲情,能够获得同情和帮助甚至还可以通过伤害自我绑架他人,受害者这一种自怜的状态是因为他们坚信自己的快乐与否、成功与否是掌握在别人的手中的。相反的,掌控者是有风险的,他们不仅要面临更多压力而且很容易失去面子,但是掌控者才能成就负责、自主的人生,如何成为掌控者,就要学会讲述掌控者的故事,找到掌控者的潜在思维模式(潜台词),然后去替换它。
拆掉拖延的墙,做行动者。古典老师在《罗辑思维》里有一期节目讲述超级个体,说到为什么很多人最后成为拖延者而不是行动者,他说有四种人最容易这样:一是超级模仿者,二是白日幻想家;三是知识瘫痪者;四是过度追求安全感的人。他还说,知识不会改变命运,知识要带来行动,行动也不会改变命运,行动要有结果,所以,古典老师在得到专栏《超级个体》中提倡了每日三件事和结果行动法,他认为有结果体现为三层次,一是有结果,二是可交付,三是可复制。里面还介绍了结构思维法,用于归纳和分析,都很实用。拖延最大危害就是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容易带来焦虑,因此,行动才是王道。他有句话叫,上帝不需要你成功,他只需要你尝试,因此,好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坏开始至少也有成功的1/3,当然,为了避免激情冲动的开始,对开始要适当冷却,比如放它三天看看。
转化社会系统的我,追求幸福。本篇作者分析说,每个人都有两个角色,社会系统的我和内在的本我,这两个系统遵循着不同的规则运行,社会的我希望你有用,标准单一,体现为工资、房子、车子等外在物质财富,它是我们生存的条件,而内在的我希望你有趣,它标准多元,体现为爱情、友情、内心和谐宁静等,它是我们生命的动力,作者认为幸福是一种转换力,能够在社会系统和内在自我之间切换。幸福是什么?是成为你希望成为的样子,而不是社会赋予你的标价。因此,要深入思考我想要什么?我能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幸福的生命还需注意三点,一是自我、家庭和职业(团体)的三脚架结构,缺一不可;二是莫当漏斗人,心中有爱自然会洋溢出来;三是在婚后两年、小孩1-3、14—18以及父母70岁以后尽量多一些陪伴。
关于职业规划建议。作者认为理想的职业生涯是年轻时一见钟情,渐渐地两情相悦,最后白头偕老,而非相反,同时,不要给自己一生做过于完美的规划,应该有道法术的思维,即长期规划有方向,中期规划有目标,短期规划要具体,此外,作者还介绍如何撕开职业“艺术照”面纱以及如何不通过面试入职的一些方法。
作者认为,坚持只是成功的方式而不是结果,我们追求的是结果而非执着于方式,成功不是人生的高度,它是人生的速度,是越来越近,是克服恐惧和拖延,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情绪的主宰,是通过行动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一个追求成长的人,一个充满爱和悲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