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斧声烛影”神秘面纱(87)
第七章 迁都之争
第二节 从赵匡胤提出迁都的时间分析
按照李焘《长编》的记载,赵匡胤提出想迁都洛阳,似乎是在西幸洛阳过程中发生的,事实并非如此,我们详细分析一下。
综合起来,赵匡胤之所以有迁都的想法,明面上有这么几个理由:第一,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喜欢洛阳的风土人情,对洛阳怀有特殊感情,早有迁都之意,因此想先去洛阳看一看;第二,赵匡胤认为洛阳有山河之险,易守难攻,故而可以部分裁撤据守京师的禁军,大幅缩减军费开支,减轻财政压力;第三,迁都洛阳只是过度,最后还应该是定都长安为妥;第四,开封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可是开封位于黄河一侧,天灾黄患频繁,农业不发达,为了保障都城的经济稳定和发展,朝廷不得不加强漕运和陆运管理和调控,四处调运粮食,进一步加重了国家的经济负担,这也是赵匡胤最后叹息说“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的原因。
赵匡胤的迁都想法,有没有大臣拥护?我们不得而知,但有大臣反对,却是事实。
首先反对的是起居郎李符,他提出了“八难”,赵匡胤不予理睬。因为李符的所谓“八难”,真的不是阻止迁都的正当理由。李符在“八难”中说的,什么城池、宮阙、郊庙、壁垒、百官的等等困难,都是可以修缮完善的,而“畿内民困”、“军食不充”的困难,现任京师开封同样面临。
可是,我们可以从李符所说的“八难”中,提取出其他有价值的信息,即第八条“千乘万骑,盛暑从行”,这句话透露出一个很大的信息量,那就是:赵匡胤提出迁都洛阳,并非在这次西幸洛阳的途中提出来的,而是在此之前提出的!
赵匡胤是于公元976年三月西幸洛阳,我国的三月属于春季之末,各地虽然开始春暖花开,但还没有进入炎热的时候,尤其是黄河之北,气温相对来说还比较低,绝非可以用“盛暑”两字来形容那时的天气。
由此可见,李符上书的时间,是在夏季,从而可以推论出,赵匡胤提出迁都洛阳的时间,至少是在前一年即975年的夏季。
有读友可能钻牛角尖质疑,也许赵匡胤是公元976年三月提出,要在当年夏季迁都洛阳呢?所以李符的“八难”中才提到“盛暑”。这个疑问,看似有道理,但读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为什么?因为针对李符的上书,赵匡胤不是完全无动于衷,而是采取了相应措施。
正是因为李符的劝谏,提醒了赵匡胤,让赵匡胤想起,西京洛阳的城市建设,确实不怎么理想,赵匡胤便有了应对的行动。为了整修洛阳城池、宫殿、郊庙,赵匡胤于公元975年十月,派“庄宅使”王仁珪、宦官李仁祚前往洛阳,负责洛阳城池宫殿的整修工作,并诏令“知河南府”焦继勋负总责(<宋史.焦继勋传>、<长编>第十六卷都有相关记载)。这便印证了李符上书,是在盛暑的夏季,而赵匡胤接到上书后不久,便派人去洛阳。
后来,赵匡胤西幸到洛阳后,见洛阳宫室壮丽,心中大喜,当即召见焦继勋,授予他“彰德军节度使”的高政治待遇,王仁珪赏“义州刺史”,李仁祚也升为“八作副使”。
有读友还会质疑:到975年夏季,赵光义任开封府尹已十五年,此时提出迁都和976年三月提出迁都,时间间隔并不大,并无多大区别,赵匡胤仍然有避开赵光义势力范围的嫌疑。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则宋朝人的私人笔记。
杨亿的《杨文公谈苑》有一则“永昌陵”,是这样记载的:“太祖生洛阳夹马营,乐其风土,国初营缮宫室,有迁都之志。九年(笔者注:开宝九年公元976)四幸郊祀,而宫殿宿卫多不安处,或见怪异,随东归。叹曰:‘我生不得居此,死当葬此。’登阙发鸣镝,指其所曰:‘后当葬此。’永昌陵(笔者注:赵匡胤陵墓)即此地也。”
杨亿指明,赵匡胤“国初有迁都之志”。什么是国初?就是刚建立宋朝不久。既然建国时就有迁都想法,那迁都和赵光义有几毛钱关系?
杨亿还说,赵匡胤西幸后之所以回开封,并不是赵光义的劝谏,而是看见宫殿宿卫并不安妥,有时还看到奇特反常的事,因此决定不迁都。
杨亿是宋朝文学家、史学家,他的私人记载和略带有官方色彩的《长编》不同,我们该相信谁的?历史本来是没有多少真相被记录下来的。历史的“真相”需要我们后人根据基本事实去总结分析,才能得到距离真相最近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