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随感勇气读书会 |《教学勇气》佰特公益简书计划

我的伟大事物——参加教学勇气静修营的领悟

2019-08-28  本文已影响0人  王胜Alan

  在心灵的某个角落

那些思想未曾抵达的地方

    一个新的开始已在悄然形成

等着在你准备好的时候呈现

                 By John O’Donohue

我几年前就买了《教学勇气》这本教育名著,但一直没有好好读过。身边许多有名的教师都在不同的场合提及过这本书及对他们的影响,无奈我依然提不起太大的兴趣去阅读,因为我觉得我不缺乏勇气。至于“勇气”对一个人到底意味着什么,我没有深入思考过,我凭直觉而活。

直到八月中旬,我们佰特教育举办“教学勇气”静修营,我才拿起这本书读了一读,同时又加入了这本书的翻译者吴国珍老师组织的“教学勇气更新”微信群,每天感受到热情的读者们对于“教学勇气”的源源不断的感想。算是做了一些入营的心理准备。

在书中抑或是在微信群中都不时看到“伟大事物”这个高频词,以及附在这个词之前的一些形容词,如“永远的”“悠远切近的”“有魅力的”……这是一个典型的外来用语,在我们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对话还是写作中,一般都不会使用这样的大的词语。中国人比较含蓄,也比较低调,很少会把平凡的自己与“伟大”联系在一起。突然来了这么一个“伟大事物”的词语,被大家不断提及,似乎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仿佛干瘪的气球被打了气,不禁有些飘起来了。

不过,没有人清晰地解释过什么是“伟大事物”?大家就是用这个词,至于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大家心照不宣,似乎人人都明白,又个个有自己的独特理解。这也是中国特色。

带着对“伟大事物”莫名的憧憬和疑问,我来到了精心挑选的营地——苏州老城外,太湖边上一处森林的中央,叫做“呼吸森林”的地方。

呼吸森林

“教学勇气”静修营有三天的日程,需要在这里的民宿住三个晚上。静修营的日程看上去排得很满,从早上7点30分到晚上9点30分都可以有活动参与。不过,仔细端详日程表,会发现每半天基本只有一个或两个活动,每个活动持续的时间都很长,基本要超过一个半小时,例如讨论“我们的职业”这么一个主题,就要花费近两个小时。最奇葩的是中午的休息时间长达三个半小时,内容是午餐和独处。这让习惯于短时间内高效学习的我们,先是顿感失落,觉得学不到什么东西。

这次的培训师是来自澳大利亚的一对夫妇,Rich先生与Rosey女士。这是他们第一次给中国人做教学勇气与更新工作坊,他们也搞不清楚中国教师的态度和习惯,边做边摸索。我参加过很多国际的教师培训,明白老外的慢节奏,于是就跟着培训师的步伐走,心里却在默默思考《教学勇气》这本书的核心理念究竟会如何在这个三天里展开,我能够从中学到什么。

静修营头两天的内容是探索我是谁?我的职业?以及我与我的职业之间的关系。这个内容看上去平淡无奇,“我是谁?”的话题怎么探究都没有个底,感觉既不会错,也不会有啥收获。实际经历下来从内容角度来说,或者说从思维碰撞的角度,没有让我感到惊奇的地方,倒是有一些培训安排上的细节让我觉得新鲜。

            沉默的力量

在我们通常的工作坊过程中,某位学员谈了自己的感受或者观点,其他学员照例会鼓掌,表示鼓励?感谢?欣慰(终于结束了)?抑或什么含义也没有就是鼓个掌而已。两位澳大利亚的培训师要求我们不用鼓掌,尽量沉默。一开始,大家还有些不习惯,有人发言后还不由自主地想鼓掌;一段时间后,我反而体会到某个人讲话结束,等待下一位发言中间的那个短暂的沉默时光。那一刻,时间仿佛停滞了,每个人沉浸在自己的思索里。

“沉默”是这次静修营的一个令人新鲜的要求,非常契合“静修营”的名称。

当早晨两位老外培训师带着学员进行晨间冥想时,沉默伴随着大家的呼吸。

当静修营成员两两对话或者三人对话时,在发言人陈述期间,聆听的伙伴不评论,不建议,只是安静而专注地聆听。如果给发言人五分钟时间陈述,但是只说了3分钟或4分钟,余下的时间里,所有人都保持沉默。

两三天下来,经常的沉默让心渐渐宁静。于是宁静的心开始听见自己的声音。《教学勇气》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教师”,需要时时聆听我们内在教师的教诲。“沉默”是最容易听见内在教师教诲的时机。

            烛光的魅力

静修营用的是苏州半书房的空间,这个道场的四面墙以及天花板是透明的玻璃。玻璃外是绿色的树林,玻璃天花板上铺设了一层蒲草,有水从天花板上流过沿玻璃墙壁淌下,平添一缕安静而清凉的动感。室内的一侧放了一些书架,架上陈列有一些图书。另一面的墙上挂着四个字:读了,再说。在这样令人心安神怡的空间里,中央有一个铺着蓝色蜡染桌布的镂空小圆桌,桌上有一支蜡烛。烛光摇动,大家合圈而坐。

半书房

静修营晚上探索的主题有教师的心灵和澄心委员会。熠熠的烛光让空间宁静又灵动。大家都喜欢有烛光的这种氛围。第二天我意识到,这蜡烛白天也点着的,只要工作坊开始蜡烛就点起来了,不只是在晚上来添加氛围,似乎还有更多的寓意。培训师是有意识地让我们围绕着蜡烛而坐,开展交流和讨论。到最后一天,我才明白,这处于中央的蜡烛象征着把我们这群人聚拢在一起的“主体”,也叫“第三事物The Third Thing”,也就是我们在一起探索讨论的对象,没有它,我们不会在一起,也不会构成我们这个共同体。

静修营有很多让学员之间进行交流的安排。有两个人出去树林里散步交谈,或在咖啡馆的某个角落坐下交谈;有三个人轮流讲述和绘画影响自己成为教师的里程碑事件;有让不少学员心生向往的澄心委员会的对话。在静修营开始的时候,培训师就特地吩咐了,我们这些学员要构成一个信任圈,彼此之间信任,对静修营里谈论的话题一直保密。在这样的信任圈里,大家彼此打开心扉进行交流。

当然,打开心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某些学员来说很难,对于我来说也不容易。严格说来,“开放心灵”于我并不难,因为我没有什么可以说,或者不可以说的。静修营的不少话题,无论是探究自我、我的职业,还是影响自己成长的重要事件,还是外在的我与内在的我的异同……对我而言都没有什么难度。人与人之间的深度沟通不是说一个所谓的“信任圈”就可以建立起来的,让彼此陌生的学员打开自我需要精心的设计。

            对话的心流

跟随着静修营的日程,由个人的自我探索,到两两倾诉,到三人小组说听画反馈,到个人在群体里的反馈……学员们的情绪一点点被调动起来,警惕的自我渐渐松懈下来。培训师缓慢温暖的话语,同伴之间真诚轻柔的对话让半书房的空间里弥漫了一种迷迭香般的无声浪漫。

交流

我自己也逐步放下了隐含的不耐烦,沉浸在同伴的交流之中。第三天晚上,按照静修营的安排是清晰三人组,也就是三个人一组,找个舒适的地方,在温暖泛黄的灯光里,先由一位成员面对着另外两位伙伴,静静地对自己述说个人的挑战或者愿望或者沮丧……任何想对自己说的事情,两位伙伴专注地聆听,不反馈,不打断,只记录,等述说者讲好之后,再把自己的记录和思考反馈给述说着。在这个有些令人奇怪的安排里,我面对着两位伙伴,眼光内敛,看不见面前的伙伴,看不到周围的环境,仿佛什么也没有看见,只深入到自己的灵魂深处,随着波动的思绪,言语自然涌流出来……那个时段里我觉得自己灵魂出窍,自我完整而统一。

小组的同伴给我反馈说:王老师,在你的陈述里用了很多的“然而”,让我感受到你当下的人生中的很多纠结。这个反馈让我意识到当下的我,这个完整而统一的我,包含了很多的纠结,这些纠结是当下的我的组成部分,我不会像之前那样认为“纠结”是不好的,反而接纳了这些纠结,因为这就是现在的我。对这样“纠结”的我的认同和接纳给了我更多的勇气去面对不确定的未来。

    唤醒自己的精神去探险

一点也不畏缩,在风险里寻找悠闲

    很快你便会把握一个新的节奏

因为灵魂知道前面还有什么样的遇见

                    By John O’Donohue

            伟大事物的领悟

三天静修营一晃就到了结尾。与大家分别之后,我又投入了匆忙的工作。静修营的影响却如影随形。我一直在想,这个静修营倒是有些意思,它真的做到了一点一点让大家放下思维,开放心灵,让意识自然流动。在其看似拙朴简单的流程背后有U型理论的影子,尽管《教学勇气》的作者帕尔默撰写这本书时U型理论还没有问世。

不过,我依然觉得有些遗憾,那就是我参加静修营前的疑问:什么是伟大事物?并没有得到解决。培训师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是伟大事物,甚至几个学员对于“伟大事物”与“第三事物”的区别还有些不同意见。作为普通人,我的伟大事物是什么?我如何敢用“伟大”这个词?这个问题始终萦绕在我的思绪之中。

我再次拿出《教学勇气》,仔细阅读有关的章节,我意识到“伟大事物”是与“共同体”紧密相关的。“伟大事物”不是一个孤立的词汇,它是相对于由教师和学生构成的共同体而言的。相对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场景,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场景,师生共同探讨的那个“第三事物”(或者叫“主体”)是伟大事物。仿佛在静修营期间,位于我们一圈人中间的那个蜡烛。

有了这个认识之后,我觉得有些兴奋,可是不久我反思到在刚刚参加的静修营中,我们似乎并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探究主体,换句话说静修营并没有触及到我们的伟大事物。这让我感到有些失望和困惑。

工作依然忙碌而紧张,我去了一些学校进行交流。在一所学校与教师交流《教学勇气》这本书时,我问老师们他们的“伟大事物”是什么?不少老师都说:“我们作为普通人,没有什么伟大事物。”“我不是名人,不会出书,也不会有什么理论留下来,我过世后什么也不会留下来。”

窗外炎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树木沉默不语;温凉的室内大家热烈地讨论着,我站在教室的一角,置身其中,又置身其外,突然我意识到了什么是“伟大事物”。

这个场景正如静修营期间,培训师与我们围坐一圈,阳光穿过屋顶的蒲草洒进来,烛光在我们中央默默摇曳,时不时有某位老师说出她/他的想法,或者传来培训师的温柔回应,还有大家都不说话的静默,那种让所有人陷入自我的思绪中的沉思时刻。

交流

这种教师、学生与所探究的某个话题三者共同构成的热烈、有力而沉静的过程本身就是我们孜孜追求的伟大事物。

在教室里,一位充满激情的数学教师引导兴趣盎然的学生专注地讨论某个数学主题的教学过程;在乡村教室里,一位年长的乡村语文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抑扬顿挫地朗诵某首古诗的时候;在阳光四溢的操场上,一位体育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忘我地打球的时候……这些就是作为教师的伟大事物,与是不是名人无关。

一位老师,只要Ta对教育有激情,愿意甚至乐意投入自己的智慧和精力与对学习充满乐趣的学生一起探究某个学习主题的这种令人沉醉的教学过程,就是作为一个教师可以拥有的伟大事物。

不少时候,老师失去了对于教学的激情,学生失去了对于学习的兴趣,原本吸引人去研究的学科内容变成了一张张令人讨厌的试卷……伟大事物不得不悄然离我们而去。

一位教师在刚刚参加教育工作的时候,脸上写满了对于教学的盼望,对于学生的喜爱,Ta的课堂生机盎然;随着岁月的流逝,纵然生活中不缺少每个人都会经历的磨难,纵然教育的大环境令人讨厌,Ta对于学生的爱,对于教学的激情依然如故,仍然孜孜不倦地研究学生、研究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师抵抗住了时光的冲刷,抵抗住了环境的压迫,无疑,这样的老师必须拥有教学勇气,才能在教室里和孩子们一起享受教学的乐趣,才能不时地沉浸在自己与学生共同拥有的伟大事物之中。

这次静修营上,引导我们的是一对来自澳大利亚的夫妇,他们有两个孩子都在中国工作和生活,已经有了孙辈。他们做教学勇气的培训已经二十几年了。在三天多的静修营期间,无论是早晨带学员冥想,还是白天引导我们在静默中沉思,还是晚上带我们热烈地讨论,两个人始终轻声慢语,脸上带着平静的微笑。有天中午饭后,我和他们在宾馆大厅相遇,谈起了他们在澳大利亚开展教学勇气的情况,也谈到了这次来中国培训,他们对于这次静修营感到很兴奋,一直表示他们需要了解中国学员的情况,探索如何根据中国学员的情况对研修的过程和方法进行调整……不知不觉中,我们交流了一个多小时,我深深感受到他们那种对于教学的不变的激情,感受到他们在一个陌生环境里改变自己的那种勇气。

换个角度看,他们就是来自澳大利亚的一对平凡的夫妇,与我一样。在我的工作与生活中,伟大事物不是时时存在的,与所有令人着迷的美妙事物一样,它离我很近,也离我很远。在这次静修营之前,我拥有过属于我的伟大事物,但是我并不自知;在此之后,我还可以拥有它,可以不时地清晰、平静而喜乐地沉浸其中。

    是时候让我心中的朝圣者

在黑暗中前行了

    是时候学习在心里

辨明闪亮的星象了

    我将走进

暗夜的深处

    我将等候群星

相信它们的指引

    在它们的光芒里知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