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后浪|浪花下是大海

2020-05-07  本文已影响0人  盛晨的友人帐

-ONE-

不是每个人都在舞台中央,可生活中总有一道光,让你在你的世界里自由飞翔

今年的五四青年节,我和B站的1.3亿的人一起看了献给年轻人的演讲——《后浪》。

一开始是看到我关注的人民日报公众号推出了《后浪》,到了傍晚,《后浪》就已经在我的朋友圈刷屏了。

《后浪》果然也没有一浪到底,第二天醒了就在知乎上看到了对《后浪》铺天盖地的讨伐声。

没有意外,这些声音也都来自年轻人们。

-TWO-

《后浪》中吸引人的除了何冰老师的生动演讲,恐怕就是新时代弄潮儿的多姿多彩的生活。

很多人看后会感慨年轻人赶上了最好的时代。

跟何冰老师说的一样:“科技的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可以尽情地享受”。

我们确实赶上了最好的时代,毕竟时代是进步的。

视频里描绘的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期待,耳边响起的是何冰老师对新一代的期盼,觉得我们的生活里有无限的可能。终于有人肯站出来为我们的新一代正名,不再说我们是“垮掉的一代”。

这是在鼓励我们吗?人类文明献给我们的礼物?房地产吗?

“996”、“007”应该是我热爱的生活吗?

视频的矛盾之处在于他只展现了大家都向往的生活,而与现实的生活严重脱钩。

说实话,后浪里面的东西我都没见过,至今也没有存款超过六位数,看完视频之后觉得自己真是社会上的一条咸鱼。

不愧是年度致郁片——《后浪》

-THREE-

其实《后浪》也不过是类似的商业宣传片,饱含着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期盼,不过是方向错了,忽略了浪花下面那大海一样的年轻人。

不是所有人都站在舞台中央,所以不必连舞台下面的观众一起夸演得好。

新一代的年轻人都讨厌被挂上标签,看完《后浪》之后,一种被家里亲戚长辈强行夸的窘迫感。

前一年放假回家的时候,我帮家里下地干活,一个长辈夸奖说“学生就应该这样,回来也能帮家里干活”。虽然我知道他是好意,但是我还是感到相当的不舒服,很不自然。

老爸老妈也总是喜欢说“你们这一代的年轻人赶上了好时候,不像我们那个时候饭都吃不饱,真是羡慕你们”。

潜在的意思就是,你们的生活条件更好,理应有更大的成就才行。

我不知道你们,但是我是一个非常反感被贴上标签的人。虽然我们生活好了,但是我们也有我们的忧愁。我们享受了更好的条件,面对了更多的选择,也面临着巨大的迷茫。

我明白长辈们没有恶意,包括《后浪》也没有恶意,只是这种和年轻人的沟通方式有问题。

长辈们看待《后浪》和年轻人看待《后浪》的视角是不一样的。即使同样是年轻人看待《后浪》的视角也是不同的。

前浪羡慕后浪的美好生活,却不知并不是所有的后浪都有这样选择的自由,千千万万的后浪在城市的每个角落生活着,我们这些生活在各处的后浪也羡慕那样的生活,但是我的条件并不支持我那样做。

用网友的话说就是:“广告仅供参考,请以实物为准。”

-FOUR-

这些年,市场经济给年轻人塑造的形象是向往自由,开放,热情,懂女孩心思的形象,但是大多数年轻人并不是。这个时候市场就会说,你并不是我们想要的年轻人,你是个“直男”。

长辈和市场从未真正了解过年轻人,很多时候都是将年轻人埋在沉重的一项项任务和压力中,他们也未曾试着了解过年轻人,只是试图将年轻人变成他们希望的模样,把他们贴上一个统一的标签。

但是这些年来年轻人早已经不能被自由定义,我们是转变中的年轻人,与其说我们喜欢去生活,不如说我们更喜欢玩。就像刘慈欣笔下《超新星纪元》中的那些孩子们一样,我们的世界是一个不被定义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并且希望发扬。

任何试图给年轻人贴上标签的行为都会失败,平等沟通才是和所有人沟通的根本之道,无论对方是不是年轻人。

北岛在一篇散文中写道:人总是自以为经历的风暴是唯一的,且自喻为风暴,想把下一代也吹得东摇西晃。

“70后是60后眼中穿喇叭裤跳霹雳舞的混混”

“80后是70后眼中唱摇滚,杀马特的垮掉的一代”

“90后是80后眼中追星混日子的新垮掉的一代”

每一代人都饱受争议,每一代人都又成长为了一个时代的中坚力量。

“这个时代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我们理解长辈的这种期盼。

我们没有经历长辈的生活并不意味着我们不成长,苦难不是成长的必需品,我们生活的时代太平,但是我们也在把精力放在了提升自我身上。今年疫情也有很多年轻人顶在了一线,面对苦难的时候我们并不会畏惧。

我们生活在一个中国强大的时代,比任何一代人更爱这个国家。我们的国家有了与世界平等对话的力量,每一代年轻人的成长都显示了为中华之崛起的前辈们的了不起。

不会有人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年轻者着,为我们强大的国家干杯。

-END-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