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有三个层次,产品设计也有三个层次
今天在一席看了一个演讲,江柏安讲音乐的三种声音,主要讲的是纯器乐的赏析。据说贝多芬在一次演奏结束后,有个贵妇人觉得听不懂,然后问贝多芬这首音乐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贝多芬听完贵妇人的疑惑,接着就把曲子再演奏了一次。演奏完毕后,贵妇人还是不明白,然后还是接着问贝多芬。贝多芬后来又弹了一次。借这个故事表达,音乐本来就是音乐本身而已,音乐是没法听懂的,或者音乐是神秘的,无法定义的。
不过如果只是一句音乐无法听懂,那么也太不负责任了,所以江柏安认为,音乐无非是好听的声音、有趣的声音、有意味的声音。
对于好听的声音,这个是大部分音乐,也是人们喜欢的类型,因为好听和听起来舒服的声音大家不会反感的。这有点像人们对于美从来都不会反对,美丽的风景,美丽的画面,美丽的人。对于有趣的声音,这个相对于不是以追求好听为主要目标而言,更多是从音乐的形式美去理解,在这个层面上需要掌握比较专业的音乐技巧才能更好地理解。江柏安用圣桑的《动物狂欢节》来举例,我觉得这对普通观众来说太深刻了,我喜欢用最近的一首神曲《我的滑板鞋》来理解。对于有意味的声音,这个就有点故事意味,用音乐表达一种戏剧。比如穆索尔斯基的《两个犹太人》,一个是富有的,一个是穷苦的,在音乐中中怎么表达这两种阶层呢?江柏安作出赏析,疙疙瘩瘩的、粗壮的、齐奏的那部分,大概表达的是富有的那位犹太人的形象。小号加上弱音器演奏的瑟瑟缩缩,一个收拢的,一个不太敢放露出来的感觉表达的是穷苦的那位犹太人。到后来这两种旋律融合在一起,在作曲技法上叫复调,为观众带来一种两人在一个画面的感觉。在某种程度上它不仅富有趣味,还富有意味。
好听的,无需解释的声音;有趣的,富有形式美的声音;有意味的,有故事的声音。这三个层面让我联想到唐纳德·诺曼教授在《情感设计》中提到在设计中的三个层面:本能的、行为的、反思的。在产品设计中,本能层次反映在产品外观、触感,这是对于产品好不好看,在本能上的反应,需要直观关于美的设计。行为层面反映在产品的功能、性能、易用性,这是一个关于产品好不好用的反应,需要在行为上交互、反馈,达到易用、好用。反思层面反映在产品让使用者获得个人满足感,这是关于产品酷不酷的反应,需要让使用者获得个性化满足。
其实,无论是音乐还是产品的设计,都不会按照这三个层次严格区分,都是彼此融合的结果。就像在音乐在技巧上制造形式美,让声音显得有趣,同时又可以传达出有故事的旋律。同样为了表现好听,也可以运用技巧制造出优美抒情欢快的歌曲。
最后,其实我认为所谓分层次只是我们对复杂事物简单化理解的结果。就像音乐没有就是无法有统一理解,你怎么诠释它,它就是怎么样的。产品的美观实用个性化也都不是分离的,只是各有侧重,只有产品的多样性,我们生活也才充满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