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志勇|自省:从高中看小学,我们应给予孩子什么?
当自省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经历这样的学校教育。即使不足够完整,但其中的某一段或某几段,曾或正经历着。
学段的巨大差异,构筑了厚且硬的壁垒,彼此不了解,不沟通,不体谅。于是,你埋怨我,我再埋怨他,问题的症结被彻底掩盖了。
从高中看初中,从初中看小学,从小学看幼儿园,再返回头看,边看边思,思考中也许会理清某些问题。
比如,作为一名小学老师,从高中看下去,再从小学看上来,在“小学”,我们究竟应该给予孩子什么?
从一个故事开始说起——
多年前,周六晚9点多,一个高二的学生给我发来一条QQ信息,由这条信息,我们开始了两个多小时的畅聊,深聊。
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孩子的问题,同时也发现了我的问题。
这个孩子,我仅仅教了她一年,初三毕业班这一年。这一年,完全是应试,完全是题海,完全是时间的折磨,完全是奔赴考场的亢奋。
一番深聊之后,我陷入到深深的自责中。
我并没有在这个孩子发展最佳的时间,给予她最好的帮助和最优的教育,而仅仅是帮助她理解了有限的课本知识,仅仅是帮助她把“考试套路”熟记于心,仅仅是应付了中考而已。
因为,那时的我,很不清楚,不清楚哪些东西对孩子未来产生影响,产生多大的影响。
这种自责和愧疚,让我深深的思考:究竟给予孩子怎样的教育?究竟给予孩子怎样的基础教育?
我们先来看看这位高二学生的想法——
就是上了高中,现在已经高二了吧,马上就高三了。感觉在初中学习还可以吧,但是上了高中感觉跟初中直接是两码事,我报的理科,原因是我很喜欢,但是我很笨。
中考成绩不算太差,刚上高中的时候。凭中考成绩在级部二百多名,但是经过两年一直没找到自己的位置,级部一千五百多人,考的时候三百多名,差的时候六百多,大致会稳定在四五百名左右。
也不算是,就是感觉在学校里自己挺努力,我不是聪明的。但是我相信勤能补拙,但是我努力了两年了,一直没找到自己应有的成绩,感觉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没怎么有动力了?
初三这一年,她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学习很踏实,班级前五;性格随和,不爱说话,很重感情。
她的困惑,也是好多普通孩子的困惑,小学,初中学习成绩优秀,可到了高中,学习对他们而言却成了抹不去的负担,为什么?
我们的基础教育究竟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教师个体而言,究竟能解决多少?
付出之后,收获了了。付出与收获之间难以成正比,再之后,没有动力,没有信心。再之后,很难想象。这便是孩子在心理方面面临的现实困难。
那,她所面临的具体困难还有哪些?她这样对我说道——
先说说语文吧,诗词赏析、文言文差点,文言文有的时候都读不懂,阅读理解还好,再就是作文,现在我们写议论文,感觉没有一个逻辑思维,再加上缺乏广阔的视野,认识问题比较浅。
作文有的时候是材料,审题会偏。
期中考试刚考完,找语文老师分析了一下试卷,经过老师给我分析,他说上一百一二没问题。
他给我预算了一下距离高考的这十几个月中,每三个月为一个周期,准备解决一个题型专门练一个题型。我准备试试。
请大家格外关注她对我说的这些话,触及到很多的核心问题。
我们的谈话,转入到具体的学科。
首先是语文学科,她的“语文问题”实质就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某一种缺失,在长达十一年的语文学习经历中,历经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两年,某一种核心素养未建立或者未完全建立。
这种缺失,在我看来,其实从学校这一层面看,就是课程的单一僵化和老师的急功近利。
我的问题在哪里?
我这样自省——
诗词赏析,应试中考的那一年,就是两个词,背诵,默写。背内容,背解释,仅仅就是课文和考纲上要求的那些,死的诗词,死的赏析。遇到课外诗词,孩子基本没有丝毫的赏析能力。这就是我的失责,只图现在,不管未来。
这让我想到我们现在的小学复习,对于诗词的复习,也仅限于背诵默写,简单的赏析有解释,一背了之,应试的方向也仅仅是这样,填空加默写。只要稍加训练,人人写得上,人人写得对,虚假的繁荣,为未来孩子的发展埋下定时炸弹。
基础教育阶段,我们的失责。时间若能往回拨,孩子在小学记忆力最佳的时候多积累古典诗词,大量的积累,海量的积累,在小学高段,让孩子们读一读关于诗词鉴赏故事的书籍,培养兴趣,打下烙印。
小学高段阶段,让孩子们读一读像《宋词是一朵情花》、《苏东坡传》这样的集趣味和文学性强的书籍。有了这些铺垫,有了这些背景,孩子才能建立起基本的语文核心素养,才能在需要她提高的时候获取深刻。
也就是说,只有广阔的智力背景,才能培养出孩子的语文核心素养,诸如阅读,表达,鉴赏等能力。那时,我并没有给那个孩子,那个班的孩子们,提供这种影响未来成长的智力背景和广阔平台。
诗词鉴赏如此,文言文也如此。如果在小学阶段,人人熟读《论语》、《诗经》等经典,高年级能熟读《老子庄子说》,再往低了说,人人熟读朱文君编著的《小古文100篇》,会是一种怎样的境地?
打底子的时候,有了丰盈的精神底子,“立人”有了土壤,“立人”有了根基,孩子们才会有核心素养的建立与提升。
刚刚那个学生,据我了解,小学是在村里上的,仅仅把课文的知识记得滚瓜烂熟,再加上优秀作文选和已翻阅的烂乎乎的两三本名著。底子看似坚实,实则薄弱。
真正需要孩子“发”的时候,没了动力和潜力,因为我们的教学根本没有做到“厚积”。而到了初三这一年,我也仅仅是教授应试技巧和负责监督检查,而没有真正的关注人,关注人未来的发展成长的需要。
再如,她所提到了“议论文”的写作,她很清楚自己的弱项“感觉没有一个逻辑思维,再加上缺乏广阔的视野,认识问题比较浅。”
大家请注意,孩子说到了三个词语——逻辑,视野,深度。不知大家想过没有,这三个关键词不正是我们写作素养极其重要的三个方面吗?
这三种素养的建立与提升,不是一日之功,急不得,也慢不得。急了,半生不熟;慢了,最佳时机一旦错过,永无法追回。
再回到小学,我们怎么给孩子这些东西?逻辑,视野,深度。
最起码,我们自己要拥有这三样东西,自己不拥有,怎么能让孩子拥有。
要想拥有这三样东西,去看看王鼎钧的《作文四书》,叶圣陶的《文章例话》,张中行《作文杂谈》等等,那个孩子若能在小学和初中读一读这些书,也许如今的困惑已经解决。可,我并没有提供和引导,孩子也没有自主地寻找。
再如,议论文讲求“逻辑”。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就是一篇极好的说理逻辑文。就此文,曾写下一篇随笔《跟着毛主席学说理》,课堂上也是这样做的,目的是只想在学生逻辑思维开始启动的时候,添柴加瓦。至少孩子们懂得:说话与写文,有意识地讲究一定的逻辑性,别人才能听懂,才能喜欢。
逻辑、视野和深度,不仅仅限于语文学科。文学,哲学,化学,物理学,几何学,代数学等等,在小学高段都要有所涉猎。只有提供丰富多样的营养,每个孩子才有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才有可能不走独木桥,只走自己的路。
比如,前段时间我们推荐了《哲学启蒙书》、《苏菲的世界》,《最喜爱的大师趣味科学丛书》等。可能读得不轻松,也不好理解,没关系,读就好。兴趣和能力从来都不是天生的,读着读着,也许就有了姻缘,就有了长久的厮守。
你或许觉得孩子听不懂、看不懂或半懂不懂,不要紧,这是一粒种子,深藏下去,历经岁月磨练,终有破土发芽的那一刻!
而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没有给孩子真正种下这颗种子,一颗建立与提升核心学科素养的种子!
而孩子认为完完全全是她的责任,是自己努力不够,是自己认真不足。
其实,完全是我们教育的问题,学校,家庭,社会!这应该是所有教育同仁必须正视的不容回避的问题。
即使我们无法拥有或拥有的不多,但我们可以给孩子创设一个平台,给孩子一个环境,创造一种氛围。平台之上,他们可以去展示;环境之中,他们受到熏陶;氛围之内,他们受到感染。
如上周我们组建的“青春讲学团”,进行第一次讲学活动,师生问答,生生问答,从学习方法到学习态度,从课堂听讲到作业完成,在“讲学”和“问学”中,相互激励,相互激发,相互点燃。
所有的教育理念,殊途同归,实实在在关注人,关注人的现在与未来。在培养和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过程中,向上,向着美好,向着光亮,进发!
“深聊”即将结束时,我给她发了一段文字。这段文字是今天上大二的我的学生书写的一篇人生感悟。
希望“自省”之后,醒来,实实在在地经营好一间教室,教养好一群孩子。
这,并不容易。
可,
有挑战,才算活过。
不忘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