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诸葛亮之后,却只会纸上谈兵,一步棋走错,刘禅失望透顶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从罗贯中的笔下窥见一二,神人一般的诸葛亮名满天下,谦虚尽忠、知识渊博、为人们所称道,可是他的儿子却犹如一个战国时期的赵括一般,纸上谈兵等理论知识自不必说,可一到实战中去,就检验出他的真实水平很不堪,他就是诸葛瞻。
诸葛瞻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儿子,可以说出身即受到人们的满心期待,含着金钥匙长大。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诸葛瞻是诸葛亮老来得子的结晶,因为当时诸葛瞻出生,孔明都已经46岁有余,在古代时,人的寿命普遍较低,40多岁得子,那对孩子的喜爱程度可想而知。
在小的时候,诸葛瞻也算是十分争气,聪明好学记忆力超人,这一点应该是继承了他父亲的良好基因。在后来,又迎娶了蜀汉的皇家公主称为驸马,或许从此时称为诸葛瞻的人生分水岭。在诸葛家族中,诸葛谨是诸葛瞻的伯父,在东吴为官,深受吾王重用,可谓是名声四起。他的父亲诸葛亮名气就不用多说,即使他的三叔诸葛均并没有多大的成就,可都是秉承诸葛家族中的良好传统,好学谦虚、博学古今。
俗话说,希望越大最后失望就可能越大,诸葛瞻无疑就应验了。被人们寄以厚望,他被期盼在诸葛亮归天之后,能够继承他父亲的大志,继续来辅助蜀汉,完成先主的遗志匡扶汉室。在诸葛亮给诸葛瑾的一封家书中,我们可以得知,诸葛亮是对诸葛瞻关爱有加,并且大加赞赏,可透露出一丝丝不安的气息。诸葛亮说:害怕他早熟而不能成大器。果然,让诸葛亮言中了。
诸葛瞻聪明归聪明,可是自小就缺乏父亲在身旁言传教育,因为诸葛亮一生为公众人皆知,留给自己和家人的时间,恐是少之又少,这也就导致了诸葛瞻在后天成长中,性格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特别是在诸葛瞻的黄金发育时期,诸葛亮就逝去了。这就导致诸葛瞻和战国时期的赵括拥有一样的命运。
赵括原本也是名门之后,自身能力因素均不错,可惜和诸葛瞻都是一样的问题,性格的缺陷导致悲剧。赵括因为纸上谈兵,被秦国一举打败,为赵国灭国,埋下了伏笔。诸葛瞻也是因为骄傲自大,听不得不同意见,听不进重要谏言一意孤行,最后在绵竹之战中,损兵折将自己也殉国了,而这结果直接导致刘禅心灰意冷,蜀汉的家底全部打光了,刘禅无奈只能打开城门投降。
但诸葛瞻和赵括比起来,只能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朝堂之上,因为当年其父诸葛亮身为当朝丞相,实力能力完全名副其实。诸葛亮死后,蜀汉后主下令诸葛瞻继承了诸葛亮的爵位等一系列功名,可诸葛瞻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和孔明相比实在是差得太远,加上太年轻的缘故,并未在朝堂是受到重视。可诸葛瞻不愿意了,自持是名门之后,便拐弯抹角的讽刺朝廷,在朝堂之上背地里拉帮结派,嫉妒之心可谓与天平齐。
在大搞权谋之术后,诸葛瞻慢慢的爬到了重要位置上,担任指挥将领的角色,可谁都知道他是名过其实,只是倚仗他父亲的功劳罢了。在绵竹之战中,邓艾大破蜀汉大军,诸葛瞻在危机时刻说过这样一句话:“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这个时候,这一句话暴露出诸葛瞻所干的丑事了。
如果说黄皓是大奸贼,欲除之后快自然是可以理解,可姜维是蜀汉之功臣,他却像设套子来制衡姜维,这实在是说不过去。其实那句话,他也透露出不满的意思,暗地指出刘禅亲小人远贤臣,不听先主遗命是个“昏主”。同时,他想制衡姜维,不让姜维搞北伐,可姜维是继承的是诸葛亮的遗志,他明显是对孔明心生不满之意。这些都是表明出,诸葛瞻此人成年之后能力平庸无奇,还心胸狭隘,和其诸葛亮不可同日而语,若诸葛亮在活着的话,必将会痛打他一顿。
依照孤门君来看,刘备和诸葛亮举世无双,可生下的后代能力,却着实令人失望之际。绵竹之战,诸葛瞻葬送了蜀汉精锐,就像当年赵括葬送了赵国几十万士卒,留下的是一个残破的、空落落的的乱摊子。作为蜀汉后主的刘禅,原本对诸葛瞻充满的期望,期望绵竹一战能够打出蜀汉的威风,可谁能料到,一步棋走错败的一塌糊涂,刘禅在失望透顶心灰意冷之际,投降了魏军,成了亡国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