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过之后会是什么

2019-08-18  本文已影响0人  treemonster

有段时间挺“丧”的,应该说,我以前经常有很“丧”的一些阶段。丧到,我怀疑自己有抑郁趋势。

于是,我就真的去了医院的身心科,希望医生能给我治疗一下。医生听完我的描述,说我没事儿,顺手给我开了一些胶囊。我半信半疑,直到我旁观了几个也来问诊的案例,我发现我真的没事儿。有事儿的人,不会像我这样去问医生:我最近感到干什么都没兴趣,觉得生活没什么意义,不知道哪里出问题了?他们是封闭的,而我还是很放开的。

但我那时候确实遇到了一点问题,就是觉得生活没什么意义。后来我看了很多书,才发现很多名人,特别是作家、哲学家都曾思考过这个问题,答案都一样,人生确实没有什么绝对的意义,人生只有在你在寻找意义的时候才有一些意义。或者说,生活的意义其实就在于生活本身。

我为了寻找这个答案,看了很多书。

记得有一位当红的哲学家叫詹姆斯·卡斯,他写过一本书《有限和无限游戏》,将我们的世界定义为两种游戏,一种是有限的游戏——以追寻某一目标从而结束它的游戏,一种是无限的游戏——我们在游戏中的目的其实就是让这个游戏能够维持下去而不至于中断。而人生,其实是一种无限游戏,并不是有限游戏。我豁然开朗。

还有一位作者叫做弗兰克,写过一本书《活出意义来》。他从自己在纳粹集中营的经历中得出一个结论:人类之所以得以繁衍,其实就在于其寻找意义的原始本能,并且,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让其感到有意义,至少,我们每个人都不会无能为力,因为面对一些事情,我们总能有所选择,至少我们可以选择我们面对任何事情的态度,即使在集中营这种极端的环境中。我亦豁然开朗。

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意义不是一个生活中存在的东西,你必须去找到它。意义其实是一个原先不存在的东西,你应该去创造它。

意义是一种感受,叫做意义感,就像幸福一样,叫幸福感。

很多时候,我们丧,是因为我们丧失了意义感。因此必须要去找寻意义感。

我为此所做过的事情有:

看大量的书,看看别人是怎么想这个问题的。

想想是什么引发我的无意义感,从源头上换个角度思考,无意义感的动因。

把这个问题抛给身边的朋友(感谢我还认识那么一些朋友能够和我讨论这样的话题),听听他们的看法。有段时间,我真的每周都要找一个朋友聊这样的话题。这听起来确实很奇怪,但我真的还蛮有收获。可能他们从没想过这个问题,但他们的状态也反馈给我一些有价值的思考。

我发现,一个人很可能都会经历这样的人生阶段,无意义阶段,就像青春期。这个阶段,大概在经济独立、思想独立到到成家立业之前。这个阶段我,称之为意义的真空期。

昨天和一个朋友聊天。她挺丧的。可能对于自我价值的否定和焦虑,让她无法打破心灵的桎梏。我跟她说,你有非常多的选择,其中你最应该做的就是改变你以前的生活状态。凡是和以前不一样的东西,都去尝试一下,比如去认识新的朋友,去找一个兴趣爱好,去陌生的地方旅行,去看一本书等等。改变,就是机会。

还记得,我曾经跟一个朋友约定,每天都发一条自己当天觉得最有意义或者有意思或者有所感悟收获的事情给对方,哪怕是多么微小的事情。前后持续了一个多月。结果是,我所谓的无意义感减少了很多很多。这恐怕就是弗兰克博士的“意义治疗”。那时我还没有看过《活出意义来》。

所以,丧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它只是一种情绪。这种情绪的根本消散,在于我们有正确的认知,并主动去干预它。可以说,我们需要去从认知上调整自己的意识,从行动上创造一些让我们有意义感的情境。

丧过之后,才是真实的生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