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简友广场

当兵往事

2022-09-16  本文已影响0人  老树新枝12

一年两度的征兵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应征入伍的新兵即将踏入火热的军营开启人生的新征程。

因是战友老李的儿子专科毕业即将入伍,所以对于本次征兵尤为关注。如果儿子能够随愿,那父子两代兵相距三十年。也就是三十年前,我与同为老乡的老李一同参军来到了首都北京,这一晃就是三十年。

近日在读军旅作家徐贵祥老师的著作《英雄在前》,本以为是一部长篇小说,没想到却是一部收录徐老师忆事抒怀的散文集。其实更喜欢徐老师的散文,因为它真实,且都是亲身经历。读他的散文是在了解一位老兵成长之路,尤其是第二编“吹角连营”,几乎包括了从他1978年参军入伍来到中原大地安阳,两次赴边境作战、再调入北京的四十年的成长历程。

其中最耐人寻味的还是他刚刚参军入伍的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这应该是每一位军人共同的感受。

新兵,最突出的就是一个新字。刚刚来到部队就像当年初入幼儿园一样,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就连日常的站、坐、走都要学,洗、刷、擦都要教。正是从这些最为平常最为基本的小事入手,经过严格的训练完成从普通青年到合格军人的转变,再一步步成长为未来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徐老师成为一名著名军旅作家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这一切对新兵来说是看不到,想不到,体会不到的,因为新兵刚踏入军营就是一张白纸,他们还不知道该在这张白纸上写些什么,怎么去写。对于一位几十年军龄的老兵,又是一位成功的军旅作家徐老师来说,经过三十多年后还清晰记得的是那新兵连里的老虎灶,由这个再普通不过的老虎灶而引出许多让自己感动感激的老班长、老领导。

读到徐老师关于老虎灶的记忆,不禁让我想起了部队官兵互爱的老传统。每天晚上老兵们都会起来查看新兵的宿舍里的老虎灶(取暖炉),检查通风口并帮新兵掖紧被角。其实老兵也不老,只比新兵早入伍几年而已,有的甚至仅仅早一年,或许年龄上并不比新兵大。

如今想想,我们这支部队从南昌城头打响第一枪的时候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路走来,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主要是有其他军队所没有的光荣传统,其中官兵平等、官兵互爱就是最好的传统,一代一代地传承,就是有了生活上的这种无微不至,才有了战场上的舍生忘死。

愿新入伍的战友们走好军营第一步,成就军旅梦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