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读书会

安仁读书会15:一个“急转弯”引发的“脑短路”

2018-09-18  本文已影响125人  木堇206

当闪电挟着雷呜,风雨兼程,肆意大地的时候,我的头脑也接受着一场“阅读”风暴的洗礼。

在这样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那样一个暖意融融的地方,在毫无防备的一个多小时里,被一个“急转弯”击中,我的脑回路就这样被堵了。

归途,雨依然下,路灯昏黄,雨点啪嗒啪嗒敲打着车窗玻璃的时候,似乎才有点回过神来。

因为投入,所以短路。

因为短路,需要修复。

在阅读的路上,我们一直在寻找,寻找一些志趣相投的人,寻找一种安放自己的方式,寻找一个灵魂回归的家园。

这也是每一次读书会风雨无阻的理由。渴望走出自我,渴望认识自我,渴望提升自我,在阅读、分享、交流、碰撞之中获得电闪雷鸣之后的寂然回归。

废话一堆,表不完对安仁读书会的忠心(ji tuo)。

言归正传,争取把被短路的脑回路接通(li qing)。

让一切重来,捋上一遍,接通一路是一路。

安仁读书会15:一个“急转弯”引发的“脑短路”

安仁读书会第15次活动

地点:新洲小学

主题:回到阅读本身

主讲:张安仁

安仁老师在PPT上打出的标题是“超越语言的阅读”,超越语言,阅读本身,这些看似懂的词语,细细想来,却是不懂的。阅读的本身是什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什么?超越语言,为何超越?如何超越?超越之后应该是怎样的阅读?

安仁老师还没开讲,我的脑子已经类似混乱了。这种情况之下,就全身心地接受,尽所能地吸收,再不来就无巨细地记录吧。

1

进入阅读的注意事项

  只讲某意并不等于只认可此意

  只讲某意并不等于只具有此意

  只讲某意并不等于只想到此意

  只讲某意并不等于只欲讲此意

对于这四条绕口令似的的注意事项,表达的是什么?简单说来,应该就是语言并不等于语言的全部吧。讲出来的语言只是存在着的语言的某一部分。我们常常认为,心里想着什么,语言表达的就是什么。然而,说出来的并不是全部,我们以为自己的心智控制着语言,事实却是——语言控制着人们的心智(培根)。

安仁读书会15:一个“急转弯”引发的“脑短路”

2

看和见

通常,我们都说“看见”这个词,其实“看”和“见”是两码事。看了未必能见,看了未必能全见,看了更未必能同样见。我的理解是,看仅是一个动作,一个行为,而这个动作行为的意义所在就是“见”。我们在“看”的过程中,“见”到自己想见的了吗?见到自己不想见的了吗?或者有没有暗示性地只看自己想见的,不想见的有没有刻意回避?

3

分析概念(字词)的定义

屏幕上出现:

安仁读书会15:一个“急转弯”引发的“脑短路”

小明有四个兄弟,老大叫大毛,老二叫二毛,老三叫三毛,老四叫什么?

有答:四毛。有答:小明。我们通常认为小明才是标准答案。

尔旦有雁序四,长曰孟毛,次曰仲毛,三曰叔毛,四曰何?

有小心翼翼答:季毛。

我们通常认为的答案小明是怎么来的。我们认为的“有”是“包含有”,“叫”是“名字叫”,所以才有了小明这个答案。

其实,“有”可以是包含有,也可以是另外有。“叫”可以是名字叫,也可以是呼叫。由此,提出概念的定义。

这个脑筋急转弯的设计者至少掌握了两点:

其一,概念有多种含义

其二,设计者了解人的思维有一种归纳的思维方式

然而,我们拿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似乎理所当然地认为“有”就是包含有,“叫”就是名字叫。这种认识哪里来?就是个人的经验,或者说是根植于个人头脑中的既定思维既定认识得出的推论。

在阅读中,当我们拿到一段文字时,需要分析其中概念(字词)的定义。每个人从文字中读到的不同理解就是由这些对于概念的不同定义而引起的。分析概念是思考的开端,这种分析能将争论转化成讨论,避免出现“公有公理,婆有婆理”各执一词的相持场面,能促进双方更加全面地思考问题,对比理解。

4

确定语义,思考语义缺失并补足

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232条

在这里,对于“故意杀人”的语义界定是模糊的。举例说,执行枪决的人枪毙了一名犯人,是不是有罪呢?如果仅按照232条文就是故意杀人。因此,对于“人”的定义是什么,必须有补充说明。故意杀人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法律上的生命是指能够独立呼吸并能进行新陈代谢的活的有机体。

安仁读书会15:一个“急转弯”引发的“脑短路”

然而,猪也属此有机体,又该当何论呢?

这样思考之后,我们会发现平时的语言需要更加严谨,全面。

确定语义时,要从语言的本性出发,思考有歧义的,模糊的,残缺的,并进行补足。

5

厘清事实与脑补

安仁读书会15:一个“急转弯”引发的“脑短路”

快速出现上图这段话。

快速问,看懂了没。

快速回答,看懂了。

不快不行啊,眼睛一扫而过,你会发现你看懂了。如果慢慢地逐字逐句,你会发现,这是什么鬼!

是的,这里的字都是乱的。我们之所以快速看能看懂,是因为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不自觉地根据自身的经验,或是已有的知识在进行脑补。然而,这并不是事实,仔细看,我们所看到的和我们能看懂的完全是两码事。脑补将会影响你对事实的判断,是有利有弊的,如果能够意识到自己是在脑补,事实可能会更加清晰。就像前面小明那个问题之中,我们从没考虑过小明是男是女,意识中小明就是男孩的名字,似乎大家都认可的。

安仁读书会15:一个“急转弯”引发的“脑短路”

6

发现隐含预设与底层逻辑

小明是男的,“有”是包含有,“叫”是名字叫。

确定了有歧义的模糊的语义,发现了隐含的预设与底层逻辑,我们发现小明的问题比较严谨的表述是这样的:

安仁读书会15:一个“急转弯”引发的“脑短路”

7

建立个人化复述

复述之后,才是对话。复述的基础就是前面所述,通过思考性的阅读,从语言的形式到达语言的本质。

安仁读书会15:一个“急转弯”引发的“脑短路”

8

设身处地

从书中看出书中人物的生命状态,来确认自己的生命状态。

孔子对“累累如丧家之犬”的评价的反应是“然哉,然哉”。不仅不怒,而欣欣然,但欣不等于悦,欣是表面的,悦是心底里的。

安仁读书会15:一个“急转弯”引发的“脑短路”

阅读之时,带着这些意识去读,慢慢地产生阅读的能力。而这样的阅读,超越了语言本身,才是真正的阅读。不知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最后归纳:

以往的阅读,包括读物选择、内容理解到所谓感悟,都是从已有认知,既定经验出发,是把自己的烙印烙于文本之上,而不是从阅读本身文字本身去读。这样的读势必带有一种偏颇,或者说带有一种“先见”。

回归阅读本身,是放下所有放空所有,带着零认知,带着思维力,从文字出发抵达文字,抵达书写的作者,从而读出生命状态和生命气象。

最后申明:

我所写的并不等于我所听到的所有,我所写的并不等于我所想到的所有,我所写的并不等于我所理解的所有,我所写的并不等于我想写的所有。

然后,我的脑回路修复了没有?

不确定!

文/邹小星

2018.9.17

【原创文字,转载请联系本人,谢谢!】

安仁读书会15:一个“急转弯”引发的“脑短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