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读书

读《人生》有感

2017-04-25  本文已影响12人  蓉团子

土地的宽恕

那是一个傍晚,还没有打雷,只听见低沉的、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从远方的天空传来,是的啊,雷雨就要到来了——人生就是从这一幕场景开始的。

初次看到这本书时,是因为这本书的书名与封面上的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我陷入了沉思,这里的人生是指谁的人生?这种人生又要向我们反映什么?一切的疑问都随着宣纸的翻动而有了答案。这本书呢,是路遥的成名作,主要是以改革时期黄土高原上农村人高加林的两起两落的人生变化构成的,说是写的高加林,倒不如说这是作者路遥的现实生活反映罢了,他用他幽默精炼的文笔写出了这本真实而又带有一丝嘲讽之意的小说。

其实我特别喜欢《人生》的封面设计,它就像是一个简笔的水墨画,寥寥几笔勾出土地的广阔无垠,而后一轮红日升起,余下的是空白。后一页,依旧是在一片土地上,一对男女互相低着头,远处是空白。再后一页,一个男青年对着地面低头,他的对面是空白,远处依旧是空白。之所以喜欢的原因是它不仅以简单的形式表现出了高加林的经历,还因为它特别符合扉页的那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文中的高加林正是因为他的一步踏错导致满盘皆输,他的人生也因此跌宕起伏,其实他完全可以过一个平静安宁的生活,但他那倔强的性格,高傲的志气,当然同时也有社会的不平等,使他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悲剧。所以那些恰到好处的余白不就正反映着那漫长的人生旅途所给予我们的想象吗?

故事的开头是从高加林被下职回到这生他养他的土地开始,故事的结局也是以高加林被举报下职重新回到这片无论如何都包容他宽恕他的土地上来。路遥先生安排得如此的巧合,莫不是在告诫我们人生处处都有因果轮回。对于高加林这个人物,我一开始对他印象就不太好,这个人他戾气太重,易冲动,并且太自负。通读完这本书后,我承认他是一个有志向,向往新生活新天地的青年,但我同时也感觉到了他并不是像他说的那样对这片土地有深沉的爱,反而在我的眼中,他一直都想摆脱这片根系他祖祖辈辈的大地,甚至一直在逃离和“农民”这个词有关的一切。他这所谓的“新”伤透了太多人的心了,有为追随他忍受流言蜚语的巧珍,有为携手他放弃多年感情的亚萍,还有为教导他含辛茹苦的德顺老汉。

在第一次被下职心灰意冷之际,是巧珍闯入了他的内心,她虽说大字不识,但她却是一片真心的爱上了这个文化人,她的爱如一江春水,不热烈,但却真挚朴实,总在他需要时默默付出。第一次他选择和秀珍在一起的时候忍受了村里人的冷嘲热讽,但是在他心中,巧珍只不过是他失意时的慰藉而已,一旦有机会他就会再次挣脱。相比巧珍,黄亚萍无疑是这个时代的新女性。她开朗任性、活泼专横,她爱高加林,爱的大胆炙热。但她却是一个自私的人,为了自己的爱伤害了对她一往情深的张克南,又不愿意高加林是个农民,可是却无法控制自己不爱他。所以当高加林第二次选择和秀珍分手和亚萍在一起的时候,他的爱情并没有想象中的愉悦,反而是不停地在压抑自己的性情。最后也就是第三次他选择和亚萍分手踏踏实实的回到自己所在的生产队的时候,此时他已经是一无所有的人了。到最后一无所有的回来时,还是那片伤痕累累的土地包容着他,仿佛在包容着一个经过了叛逆后疲累的孩子。对于高加林所作出的选择,以一个旁观人的角度来看,是他被太多的诱惑牵绊住,考虑了太多的名利,权衡了太多什么才是最合适的,最后却把真正的自己最应该珍惜的璞玉给丢掉了,而且再也找不回来了。

路遥先生在最后一章的开头写了“并非结局”四个字,我想可能会是有这样的一点道理:一个人的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选择,这些选择铸就了你的一生,你的未来也在这些选择里埋下了种子,你不知道这个种子会结出什么果子,你也不知道这个选择给你带来的是幸运还是祸害,但是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无论生活给你多大的痛苦与玩笑,都要力尽所有继续完成自己普通的人生,恒久不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