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习录》下260——有求即非至诚
2019-05-14 本文已影响0人
无住居士
260
原文直解
或问“至诚”“前知”。
先生曰:“诚是实理,只是一个良知。实理之妙用流行就是神,其萌动处就是几。‘诚、神、几,曰圣人’。圣人不贵前知,祸福之来虽圣人有所不免,圣人只是知几,遇变而通耳。良知无前后,只知得见在的几,便是一了百了。若有个‘前知’的心,就是私心,就有趋避利害的意。邵子必于前知,终是利害心未尽处。”
【直解】《中庸》讲“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有人就这句话请教先生。
先生说:“诚是实在的道理,归根结底只是一个良知。实理之妙用流行就是神,他的萌动之处就是几。周敦颐说‘诚、神、几,曰圣人(至诚、神明、见于幽微之人,可以称为圣人)’。圣人不推崇提前预知,祸福的到来,即使是圣人也有所不能避免,圣人只是能见于幽微,遇到变化之后能变通而已。良知没有前后,只要在幽微之处看到变化的萌动,就能应变不穷。如果非要有个‘前知’的心,就是私心,就有了趋利避害的意念。邵康节追求前知,终究是利害之心还未去除。”
注释
【诚、神、几,曰圣人】,周敦颐《通书·圣第四》:“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诚、神、几,曰圣人 。”
笔记
此心虚灵才能明觉,如果刻意追求前知,心的感知力和应变力就被前知之心挤占了心智带宽,从而感知不足、应变不足。
至诚就是寂然不动,神明就是感而遂通。至诚才能见几。不求见几方能见几,有所求即非至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