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耳顺

2020-04-20  本文已影响0人  张博栋_af82

    孔子他自己说等他60岁的时候就已经耳顺了,而耳顺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是?他已经可以做到的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境界了吗?还是什么呢?耳顺并不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也不是右耳朵进左耳朵出。而是孔子在60岁的时候就已经可以听懂那些人话中真正的含义。深刻的理解他们的话,有自己的思考与选择,那么孔子难道真的有达到耳顺这个境界吗?

      孔子找了一个地方住了下来,他在路上就听见了当时,一名叫楚狂接舆唱着歌路过孔子,对孔子说凤凰啊,凤凰,为什么道德衰败了呢?对于国君,国家这些以往的事情,你不可以进谏了。对于以后的事,你还可以去追,如果你继续这样下去会很危险。而这他自己。看法,自然也有他自己的道理。

      孔子就不是这样子孔子他十分的坚定,他不会,他觉得推行仁政与生命这个东西相比,生命比自己的梦想推行仁政还要重要,而孔子认为推行仁政远远比生命还要重要。所以他并不认同那个人的看法。

      孔子也就离开了那个地方,又去了其他地方。推动仁政,孔子他们在路途当中迷了路,正想要问路的时候看见了几人那几人正是归隐田野的道家,而那几个隐士知道这一群人是孔子是儒家的时候就去问子路。为何要跟着孔子?这样子推行仁政,那为何不想他们一样归隐山林呢?这样就可以避开城市间得大乱,孔子他可以理解归隐山林的道家想法。并没有去贬低他们这一群人,而孔子与他的弟子子路。同样也是之前的那个样子,十分的坚定。并没有像他们所说的那样去归隐。

      孔子继续向前,这一次是遇见了一个农民,就上去问。知道他的老师在哪里吗?而那个农民就说你我的道路不同,我并不知道你那所谓的老师什么,你也与我的生活志向不同。你也并不知道我是怎么样的。我是耕地的,而你是推行仁政的,所以,你的四肢并没有我的发达,我的四肢比你发达,我认识的麦子比你多,你认识的麦子并没有多农民说得对,他经常在地里面干活,四肢发达对谷子十分的熟悉,与孔子明显不是一样的,农民自然就不知道孔子说的老师。

      那么孔子有没有到达耳顺的境界呢?我认为孔子到了顺耳的境界,因为孔子他可以。听进去任何人的话,可以明白他们之间的道理,明白每一个人的道理。而他自然还是明确知道自己的目的有道理。而孔子并没有像他们所说那样去,因为他十分的经济一定要推行仁政,所以他就一直在继续。向更高的境界去学习推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