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一个日本人的真实游记。
中国可以说是从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发展起来的。有个日本人在1986年去中国旅游的时候,写下了这样的游记。
当时没有从日本直达中国的飞机,我是从香港坐夜船到了广州。和到处星光灿烂的香港比起来,当时的广州就带着一种灰色。房子都是很破旧的建筑,街上基本没有汽车,只有自行车或者摩托车。这和比邻的香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虽距日本不远,但是我仿佛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对我来说这里穷到有点可怕。
我还去了上海,从虹桥机场到市内是坑坑洼洼的路,窗外的景色是在耕地的牛和荒地。只有殖民地时代外国人住过的外滩,才见到了哪儿都看不到的高楼。
当时的中国人民都穿着蓝色或者绿色的衣服,店铺也很少,商店里的东西也非常少。店员都无精打采的,客人想问一个东西,店员好凶的说:“没有”。饭店,咖啡店根本看不到。夜里的街道也是漆黑一片。交通状况更是极端贫穷,看起来像一辆应该快要报废的巴士,竟然载着满满一车人。在又黑又脏的火车站边上,有人带着做饭锅,为了买票需要排队一周以上。街上上下班的人们都没有开车的,用的最多的还是自行车。
大家都给人一种愤怒,或者说很不幸福的感觉。
住在邻国日本的我看到中国这番景象真的受到了极大的震惊。
后来再来中国已经是10年以后,也是从香港朋友那里听说现在的广州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 。1996年我到了广州,一面全是废墟的广州,在废墟的间隙里建起了高楼大厦,夜里也是繁华的街道,到处都是商店,人们的着装和表情也变得明快起来。
变化之大又使我再次深深受到了震撼。
其实日本在20世纪的成长其实也是惊人的。当时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举办之后,东海道新干线的开通以及1970年大阪万博的举办。农村每年都有100万左右人口向城市迁移,公司职员或者家庭主妇这样的新城市生活着,在东京和横滨一带形成了最大的都市圈。日本战败以后从1946年开始有大量的企业开始创业。很快在造船,制铁,电视,半导体等领域里,日本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到了1990年前后泡沫经济最盛时期,日本所有公司的股价已经是美国的两倍多,日本甚至当时被认为是所向无敌。
另外一方面,经济增长所伴随的大气河流污染问题,水蜈病在当时也是非常严重的社会危害疾病。这样在全国各地的大规模抗议也随之而起。
在21世纪以后,我们看到经济成长率日本一直是很低迷的1.9%左右,中国是17.4%,东南亚各国达到10~15%,印度12.0%
在2015年企业总价世界前五十的排名里,日本只有丰田公司入选,而中国有7个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移动通信,阿里巴巴,腾讯。韩国有三星公司,印度有HDFC银行。
关于中国富起来的数据如下。
1990年中国的GDP没有到日本的八分之一,2010年的时候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2013年达到日本两倍。
虽然现在的中国人均收入不到日本的四分之一,贫富差距也逐渐扩大。但是这些年中国也确实孕育出了一批中产阶级。
1990年的中国人,几乎都是务农平均每个家庭的年收入在1.5万元。但是,到了2010年,这些人群减少了4成,年收入也增加到了4.5万元。年收入超过12万元的家庭在中国有一亿,2015年达到了3亿。可以预测到2020年大概能达到6亿。
这样的中产阶级群体的出现,导致了国内的爆发性消费。
在经济高速成长的理论上,有一个人口红利的理论。国家发展享受人口红利,就是说在15到64岁的有生产力的人群,除了这个年龄层的人口的2倍以上。日本是在1965年到1990年之间享受了这个人口红利。有劳动力的人口逐渐减少,人口结构中老年人逐渐增加,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会受到限制。也就是人口红利的消失。国土交通省的报告显示,各国人口红利时间段分别是:韩国1990〜2020年、泰国1995〜2030年、中国2000〜2030年、越南2005〜2040年,印度尼西亚2010年〜2040年。其实21世纪就是20世纪还没有富起来的国家,到了21世纪进入中产阶级这一部分人的经济成长带来的景气。
日本最初的成长也是先做了许多“日本制造”。起初日本制造就是又便宜质量又不好的代名字。现在想起来可能不可思议,但是当时日本真的是,复制国王。什么都是靠研究欧美国家然后改进自己制造而来的。
创新或者说改革都是可以提高生产力,降低售价,让客人用低价钱买到一样的高兴。这就是最强的竞争力。对于公司来说,优秀是远远不够的。你是优秀的,但是只要你的竞争对手比你更优秀,那你就要明白竞争的世界里,死活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