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
【原文】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去思索,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论语•卫灵公篇》
我想孔子在年轻的时候,也有可能犯过这样的错误,认为只要通过自己使劲的思考、琢磨,应该能够很快的学到东西。结果,无益啊,想来想去没有什么收获,不如去读书。
以前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年轻人特别崇拜杨绛先生,在高中毕业的时候, 给杨绛先生写了一封长信,表达了自己的仰慕之情以及自己的一些人生困惑。
杨绛先生给他回信了,淡黄色的竖排红格信纸,毛笔字,除了寒暄和一些鼓励晚辈的话语之外,杨绛先生在信里只写了一句话,诚恳而不客气:
“你的问题在于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
“想得太多”的又何止是高中生呢?让我想起了刚毕业找工作那会儿,和同学一样,十分迷茫,完全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不知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是回老家发展,还是北漂?现在想想“读书少想得太多”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原因。
人的思想就是非常的奇妙啊,大脑是需要不断用知识来充实,否则闲下来的时间,它只能“胡思乱想”,自然问题就产生了。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读书呢?
在德国的大街上,每个人的腋下都夹着一本书,目光祥和,举止优雅,慢悠悠行走的,既有白发老者,又有高挑美女,还有身着蓝色工装的技工。
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严肃地告诉他: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
比如,如果我们不读书,出去旅行,看山是山,水是水,感受会是:“这座山真的好高好大””爬山好累”“晚霞好美”啊…。
那读书人的感受是:“这座山巍峨雄伟,怪不得能成为皇族祭天之地,这块石头的形成,是经过地质运动和风沙侵蚀的结晶,爬山的路,经过无数历史人物踩踏,登上山顶,放眼望去,感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果然不虚此行。
一个人在书中旅行的感觉和在实地旅行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自己也经常到有故事的地方去旅行,但是时常感受到自己内心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的时候,是感受不到那种特别美妙的感觉。如果读书,知道这些文化背后的故事,那种感受肯定完全是不同的。
在听书时,记得一个故事,在北京西站附近有一个天宁寺塔,在塔的附近还有一个已经没有了的遗迹,叫着“幽州台”。女皇武则天当政的时候,陈子昂随军出征,来到幽州戍边打仗,登高望远感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悌下!”——《登幽州台歌》。
以后路过北京西站时,了解到陈子昂以前就站在这样的地方发出这样的感慨,这就是用文化旅行的感受,跟书籍去旅行,会更加美妙。
之所以要读书,是因为书中记载着前人的智慧和经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的时候,前人不仅在告诉你问题的解决方法,更重要的是,当以往的知识和新的知识在大脑中相碰撞的时候,会激发新的灵感和思考。
我们常常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要变被动为主动,读书就是一个主动探索解决方法的过程。而且汲取知识的乐趣会让我们忽略许多无益的困惑和迷茫,帮助我们建立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多读书,拜圣贤,明事理;多经历,长见识,知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