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部荡》第三十九章
老部荡第三十九章一一一昔有周公誉高陵。
水调歌头,忆周德定先生。
君自世间走,铁笔绘春秋。今传乡野贤名,旧事满层楼。廿载躬耕黄土,白发迎风飞絮,辛苦复何求。豪客付流水,蝶梦问庄周。
执教鞭,精会计,壮志酬。平生幽默,竹林听雨伴沙鸥。不改初心方度,扶助亲朋邻里,奈驾鹤西游。还泣关山雨,高义满神州。
莺歌燕舞柳如丝,又到桃李争妍时。儿时的乡村,虽然水清天蓝,绿树成荫,但少有人栽花种草养盆景,都为了解决温饱而勤扒苦做,也没几人有闲情逸致来观花赏月,所种植的作物都是与生计息息相关。农户的屋前屋后都种满了树,有柳树、杨树、构树、桑树、椿树等,树长大了可以做木料制家具与建房子,也可以卖钱补贴家用。
除了栽树,每家每户都种有竹园,除了能用竹子编制各种家用器具,还能在春天吃到鲜嫩的竹笋,那可是少有的美味。
在1993年的秋天,我家竹园的竹子卖了,母亲要我给十一队的周红强老师还80元钱去,是周红强老师用他的工资给我家抵提留了的,那时候家里一穷二白,实在没有财物能上缴各级行政的提留款,大哥便找周红强帮忙,用他的工资打条子帮忙抵款。周红强是大哥的同学,他们私交甚厚,上了高中后在村小学教书。
那时候的老师工资很低,年工资约600元,扣除家庭的提留,基本上拿不到什么现金,还好家里有田种,勉强能维持生活。
我家向周红强借的工资抵提留的80元已经6年了,那时候父亲还在世,因家景贫寒,一直没有偿还,母亲牢记父亲的嘱托,欠别人的钱要想办法早点还上,母亲说莫让我父亲还来世账,还钱时要多说感谢别人恩德的话。
我早上走到周红强家里的时候,他们还没有吃早饭,我说明来意,他们夫妻惊讶此事,说那么多年过去,完全没有印象,这个钱就不用还了,反正当时是口头人情,又没有私下打借条。
我说:“红强哥,感谢你对我们家的帮助,这钱太还迟了”。
周红强说:“不要客气,我父亲和你父亲是好朋友,我和你大哥又是同学,帮那点小忙不要放心上了”。他们两口子还留我吃了早饭。
周红强的父亲周德定先生,在我们那一方可是个名士,他见识广博,幽默的谈吐,品德善良,头脑聪慧,深受家乡人的爱戴。
印象中的周老先生,是一位很帅气的男子,个子中等,不胖不瘦,双目有神,温文尔雅,口齿伶俐,他出生于1943年,读过私塾,颇有古文功底,打算盘运指如飞,书法遒劲,在村小学当过老师,在村里做过多年的会计,人缘极好。有诗为证:
昔有周德定,高陵传美名。
多才授学子,厚义助乡亲。
挥汗耕黄土,农闲著美文。
算盘运指飞,毛笔泼彩云。
不屑投机客,敢为领头兵。
改革有先手,会计无后尘。
长子接教鞭,幼儿防水频。
英年病中去,神武旧人寻。
改革开放初期,周德定先生由于工作能力出众,群众关系又好,被茅草街乡政府上调到乡企业科任办事员,熟悉业务知识后,派他到多个企业工作。那个年代,百废待兴,说是企业,其实就是作坊小厂,周德定先生每到一个地方,都把工厂办得风生水起。
他曾在榨油厂任过副厂长兼会计,在综合厂任过副厂长兼会计,在泡沫厂任过副厂长兼会计,他与工人同吃同住,身先士卒参加劳动,他跑市场想方设法为企业谋发展,他廉洁自律作风正派。他任工厂领导的时候,他的夫人一直在家种地,大儿子在小学教书,教了十多年,因为没有编制,还是作为民师自己离职。
25年前,我就听云洪兄念过一首诗,云洪兄说是周德定先生口中传出来的,那时候媒体与网络远没有现在发达,此诗足以证明周德定先生的见多识广:
酒乃穿肠毒药,无酒不成礼义。 色乃刮骨钢刀,无色路断人稀。财乃下山猛虎, 无财不成世界。气乃惹祸根苗,无气反被人欺 。
饮酒不醉量为高,见色不迷真英豪。
非份之财君莫取,忍气饶人祸自消。
周德定先生后来被调入乡建筑公司,他带领工程队起早贪黑劳作,抗晒淋雨不怕苦,凭着过硬的质量,与准时的交货期,终于在石首县城站稳脚跟,并且渐渐小有名气,打出了自己的品牌,正当他意气风发,准备大展宏图之时,天妒英才,他突发疾病,医治无效,于1995年夏天病逝。
周德定先生与夫人育有两子一女,长子周红强,女儿周红莲,幼子周红平。孩子们继承了父亲乐观善良的品德,过得快乐充实。
周德定先生是我们家乡人的优秀代表,虽然平凡俭朴,但他用诚挚与善良,感化了邻里乡亲,他把知识传授给学子,他把欢乐洒向了田间。他不是土豪大款,没有出资给村里修路建桥,但他乐于助人,努力进取,给乡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回到家乡,老年人说起周德定先生,无不交口称赞。
家乡的春天,是绿色的画卷,是含韵的诗篇。阿娜的杨柳,丰满着乡情的淳厚,粉红的桃花,点缀着生活的繁华,而朴素的乡音,传承着不老的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