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思想

理论,实践,怎么就杠上了?(图文原创)

2023-10-29  本文已影响0人  励行书院赵智敏

总是有人聊起三个长得挺像、听起来好像也满有道理的观点:

1、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2、实践才能出真知,书上的理论,在实践中用不上,学起来等同于浪费时间;

3、读了那么多年书,走入社会才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问题,在书上都有答案或者都能学得到,还不如早点进入社会,一边实践一边学习,说不定还可以多赚几年钱呢。

每当听到有人信心满满、一脸大义凛然的样子说起这几个观点,我总有一种“无力解释”的感觉:

啥时候,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变成了有好坏优劣的“对照系”了?

我们不是一直谈“理论来自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么,又是啥时候,实践把理论给废了?“真知”和“理论”没关系了?

又是啥时候,读书学习和工作实践,居然就杠上了?

我承认:

1、人一定不能把自己封闭在象牙塔里,只有走出去,行过千山万水,干过若干职业,才能让自己的视野、能力、格局等,上升到不同的台阶——但是,它一定要跟读万卷书对立起来的吗?为什么不可以一边读书,一边行路,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过万里路,不是更好吗?古往今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什么时候变成有高有低、有优有劣、这个不如那个、甚至对立的了?

我曾经的邻居司机老王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出来跟着师傅开车跑运输,二十多年过去,可是行了不止“万里路”,十万百万里路都走过了,和他聊天,不管说哪里,都是三个字:去过了!再聊有啥感想,又是三个字:不好玩!问他为什么不好玩?答曰:除了石头就是树,一点都不好玩。而且,东西也不好吃,女人也不漂亮!

我除了“哈哈哈”,也没啥可说的。

这事儿没有对错,问题在于,如果没读多少书,即便行过千里万里路,估计聊起来的感受和司机老王没有什么区别,要么庸俗到“地方不好玩,东西不好吃,女人不漂亮”,要么麻木到“不是石头就是树,哪里看上去都差不多”。早几年有那么个段子,说到读书多和读书少的区别。大家一起出去,看到天边壮丽的晚霞、低飞的大雁、蜿蜒流淌的小河,读书多的家伙怎么都能扯上几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类的,读书少呢,大概率只会“靠,漂亮!真TM漂亮!”谁对谁错并不重要,但是,读过万卷书,让自己做到“腹有诗书心怀锦绣舌绽莲花”,是不是在行万里路的时候,可以比常人有着更为深沉、更为通透的“感悟”呢?是不是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在不断读书、不断行路的过程中更加美好且丰盈呢?

所以说,面对“读书学习”和“行路实践”,我们为什么不能齐头并进,如前辈说的一样:“文明咱的精神,丰盈咱的内心,野蛮咱的体魄”呢?不要把它们对立起来,也不要厚此薄彼,更不要“这个不如那个”,不是挺好的吗?

我很喜欢的一句话,也是走过千山万水之后的感悟:走得太快,出门太久,我们要学着慢下来,让灵魂跟上自己的脚步!读书,就是为了让自己拥有一个丰盈有趣的灵魂。走得越快越远,越要多读点书,不然,我们会把“灵魂”丢在半道,让行万里路变成了“旅游打卡”、变成了“发朋友圈炫耀”,变成了“浮光掠影式的猎奇”,那样的行路,有何意义?

2、肯定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从书上学到,您有见过读过几本菜谱,甚至下功夫从头到尾背熟,就能变成个好厨师的人吗?您有见过得到本“***秘笈”,日夜研读用心参悟,把就能练成“绝世武功”的吗?即便是搞基础理论研究的,没日没夜地读书,但他们不是为“读书”而读书,而是为了更好地做后期研究工作的。对他们来说,“读书”学习的是研究方法,顺便看看哪些成果前辈们已经研究完了,用不着费劲儿做重复劳动了,还有哪些未知领域可以去重点进攻。而“研究”工作本身就是创造性的生产活动,不可能拿着别人的书依葫芦画瓢照抄出自己的成果。所以,死读书,读死书,肯定不行。

但是,千万不要借这个机会,否定读书的作用!绝大多数以此为观点的人,只是在为自己不肯好好读书、也懒得好好读书、更不会好好读书找个借口罢了。

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现实的世界、遇到现实的问题、想尽办法解决现实问题,所以,一个人读书太少,面对现实世界的时候,您哪里来的理解力,让自己能洞察这个社会的现实?读书太少,您又如何去遇到问题的时候,快速洞察问题的本质,找到问题的核心?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您一定善于解读问题,读书太少,只能不断苦干蛮干,在“试错”中以资源透支或头破血流的方式来理解问题,多读点书,是不是可以让自己拥有更强的解读问题的能力,避免误判、并降低试错成本呢?同时,读书多了,视野同样可以变得更宽,对同类型问题也有更多的解决方法来参考和借鉴,毕竟,读书学习、提升理论水平,不是为了给人一个现实生活中可以照抄的答案,而是为了增强我们对现实世界、现实问题的理解力和领悟力的!

除了要面对着现实中的问题,我们还要经常面对着现实中的“问题人”,读书太少,您可能既无法从根本上理解问题是什么,也无法洞悉问题的本质,还搞不清别人(尤其是“问题人”)到底在想什么做什么,更弄不清解决问题可能有哪些可以选择的方向和方法,此时,您又怎么去又快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又怎么能和那些“问题人”好好相处呢?

所以,“读书学方法,实践出真知”是近乎于颠扑不破的真理,而且,两者并非对立,也没有先后顺序,更不存在哪个比哪个更强,而是相互成就、相辅相成的。

工作生活,方方面面,皆是如此。

3、有了“理论”作为指导,很多问题,将得到更妥善的解决;而很多结果、甚至个人命运,也会因此而很不相同。东京奥运会刚结束,我就着这机会,结合自己的例子说道说道。

三十多年前,我还是个中学生。业余时间和一帮十多岁的小伙子一起,跟着本地的一位有名的“师傅”练习散打和搏击。当时,正值港台的武侠文化快速向内地传播的年代,武侠小说、武侠影视大行其道。受这些小说和影视作品的蛊惑,我们几个家伙深信每个师傅都有“绝招”或是“秘笈”,只要师傅能教我们些“降龙十八掌”之类的绝招,顺便把手抄本《九阴真经》啥的传给我们,那家伙,我们是不是可以纵横江湖、无敌于天下了?

于是,每天上完课参加训练,训练完之后,我们几个自认为练得不错的家伙,经常找借口留下来,陪着师傅收拾场子,然后明里暗里希望师傅”多给点东西“。时间长了,被师傅看出来了,于是忍不住问我们到底想干啥?我们就把自己心里那点隐秘的欲望,竹筒倒豆子一般全倒腾出来给师傅看,结果差点把师傅给笑死了。他很直接地掐灭了我们所有的希望:没有绝招!没有秘笈!不但他没有,别的师傅也没有!凡是宣称自己有绝招或是秘笈的,基本上都是江湖骗子!

看我们几个半信半疑的样子,师傅直接把话挑明:如果这个世界上真有类似于《九阴真经》之类的秘笈或者“降龙十八掌”之类的绝招或者“登萍渡水”之类的轻功,那奥运会所有的金牌都是我们的!打个比方,当时最有名的跳高运动员朱建华,以破世界纪录的方式拿到了跳高冠军,可是,他打破世界记录时才跳多高?2.39米!这个高度,在武侠世界里,连入门级别都算不上。因为那些身负秘笈或绝招的江湖高手,随便一纵,就是几丈高,然后左脚踩右脚,又可以拔高几丈,连牛顿地心引力都不起作用了。还有那些跳远、跑步、投掷……啥的,假如我们真有那些个秘笈和绝招,早把所有金牌都拿完了,哪里轮得到外国人啊?

我们一听,对啊,就是这么个简单的道理,我们怎么就是没看透,还傻傻地被小说和影视剧给骗了呢?师傅看着我们满脸失望的样子,忍不住又笑了:你们这群小子,没事别老看些歪门邪道的小说,多看点”正书“,不然,被人骗死都不知道。

有个小子弱弱地问:师傅,既然没有秘笈也没有绝招,我们靠什么能打赢对手?

师傅说:苦练、蛮练呗!别人练一个小时,你练两个小时;一个动作,别人练一千遍,你练一万遍;对练喂招的时候,别人对练一千次,你和队友拆一万次……日积月累,同样的动作,同样的招法,你能做到”快、准、狠“,用起来就和别人不一样。这一招,对别人来说,是个普通招法;有了”快、准、狠“,这同样的一招,就是你的绝招。

您看,道理就这么简单,是吧?说白了就两句话:

第一句话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从书(秘笈?真经?)上学来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练习、不断实践,用千锤百炼的方式才能练出属于自己的“真功夫”;

第二句话是:就算要读书,也不要读那些莫名其妙的“邪魅”之书,要是被它给嚯嚯了,不但学不到东西(连理论和方法也学不到),还会莫名其妙地降低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知、理解和实践能力,导致实践中产生对人对事严重的误判(您能想象,用“霸总文”的理念、用“宫斗剧”的手法、用“虐心小说”的沟通来指导自己在为人处事方面的实践吗?不是笑死人,就是要害死人的节奏啊)。

听了教练的话,不再指望他真的哪天拿出本“秘笈”啥的传授绝招给我们,就只能苦练蛮练了。那个年代,运动科学和运动生理学这样的专业名词,我们听都没听过,师傅估计也不懂。我们只知道蛮练苦练,心心念念就是让自己练得钢筋铁骨、无坚不摧。然后,在一次训练中,不知道是意外失手,还是肌肉过度疲劳导致保护性不足,还是别的啥原因,我的左肩受了不可逆转的重伤。当自己的体重加上对手的体重加上重力加速度,全部压在左肩上砸向地面时,我清晰地听到了肩关节发出的“咔嚓”声,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我只能被教练劝退,老老实实回去读书,走那条绝大多数人都不得不走、而且必须得走的路。多年以后,当年得小赵已经变成了老赵,每到阴雨天,我总是揉着隐隐作痛的各处关节、尤其是左肩关节惆怅地想:如果那时候有机会学点运动生理学的理论知识、而不是只会蛮练苦练,如果我们的教练多些理论知识,而不是只知道一边督促我们蛮练苦练一边只会劝退受伤的队员的话,我的人生,有可能是另外一番光景吧?

也许,有了更专业的理论指导,而不是纯粹的“苦练蛮练”,像我这样的专业半专业运动员,就有可能逃脱要么受伤离队、就算不受伤也可能因为透支自己的身体往往不到二十岁就结束自己的运动生涯吧?说不定,我还真能为国争光呢?

都是读书少、或者说是缺乏强大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惹的祸啊!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运动员的运动生命,相较之前确实延长了很多。当年我的教练经常说的是:18岁之前还没有拿过全国冠军,而且还受了比较严重的伤,那就趁早不要练了,赶紧回去吧,不然得把自己练成个废人。现在呢,在刚刚结束的奥运赛场上,我们的运动员三十多岁、甚至四十多岁的比比皆是,而且还保持着非常高的竞技水平,甚至还能拿奥运冠军。为什么运动员的运动生命可以比以前长很多?为什么运动员们可以在国际赛场取得越来越好的竞赛成绩?除了苦练蛮练,肯定离不开这么多年以来我们在竞技体育理论上的不断突破,营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神经学等等学科理论的不断强化,计算机模拟、风洞实验、流体力学研究等等在某些运动项目上已经成为现实,所有这些,都在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发展到今时今日,理论与实践、学习和应用,绝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彼此成就的。其中,暨南大学运动学院的副院长、著名短跑运动员、亚洲飞人苏炳添,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相较其他运动员,他读过的书可不是一般的多,他的学历也不是一般的高,甚至,在撰写论文的时候,作为高水平的运动员,他还可以用自己做实验,不断修正并优化自己的训练方案,让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用实践进一步萃取更好的理论。所以,尽管他已经三十多岁,尽管他的身高、肌肉力量、身体类型等各方面的先天素质也无法与欧美选手、尤其是黑人选手聘美,但是,他依然用自己的表现,完美地给了我们证明了即便是三十多岁的“老运动员”,依然可以延续自己的运动生命,依然可以保持极高的竞技水准,这绝不是光靠蛮练苦练、忽视读书学习和理论指导就能做得到的。

所以说,理论(也就是读书学习获取的)、实践(也就是“行万里路”的意思),本是成功的AB面,多读书多学习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实践,在延续我们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当然运动员们延续的是运动生涯)的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依然有机会保持极高的绩效产出水准(运动员就是竞技水准)。它们,不应该更没必要“杠起来”,多学习、多实践,一边读书,一边践行,用读书学到的理论知识,更好地指导实践、优化实践,这才是帮助我们走在上升的职场通道、战胜中年危机和发展瓶颈、经营更成功的、更体面的人生必由路径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