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诸子百家之荀子

2018-11-30  本文已影响0人  不现若隐
人性本恶.jpg

1 人性

先秦儒家三巨子,孔子,孟子,荀子,其中孔子为儒家之根之源,孟子和荀子则相对立。孟子代表了儒家的理想主义,而荀子则代表了儒家的现实主义。

有人说孟子代表儒家左翼,荀子代表儒家右翼,但在冯友兰先生看来,“这个说法,尽管很有道理,但是概括得过分简单化了。”所谓“左”,是指冒险、激进、改革,而“右”则是稳妥、秩序、保守。所以孟荀二人皆有“左右”。

孟子左在强调个人自由,右在重视超道德价值。
荀子左在发挥自然主义,右在强调社会控制。

之所以形成如此的对立,是两位巨子对人性的理解不同。(关于性善与性恶参考之前诸子百家之孟子

以两位巨子都同意的“人人都能够成为圣人”来看他们的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要成为圣人,只要充分发展天生的“四端”德性就可以了。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要想发展出善的东西,都是需要经过人充分努力的,因为人除了恶端,还有“智”。这个“智”可以使人明辨,理解文化的要求,并选择符合文化的需要。

荀子关于“德”的发展源于“智”这一点一定会获得后世西方道德哲学的赞同。比如著名的“电车难题”就是在用近似于悖论的方式去让人们思考道德并形成基于理智的判断。比如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同样强调“智”对于“德”的重要性。

的确,每个人最深层面的心理态度是决定于应对品行问题的方式。在处置这些问题时,倘若思维功能、探索和反思的功能被缩减到最低限度,那就难以期待思维习惯对较次要问题起巨大作用。

只可惜后世未能沿着荀子这条路走下去,而是更多的将道德置于“箴言”中,沦为了说教与灌输。

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此句基本讲清了蕴含在“人”这个生物体内部的动物性和社会性的关系,荀子凭此终结了“性善”与“性恶”的争论。

2 礼

人生来就有欲望,为什么又要创造道德来约束自己呢?

第一,有好处。(自然角度、功利主义)
人没有太强大的自身力量,必须合作互助,才能生存(抵御野兽、灾难)和生活(劳动、交换)。要能够在一起合作互助就需要有行为准则,需要道德约束,个人在满足自己的欲望同时必须接受一定的限制。
这种行为规则的显现就是儒家的礼。

第二,应该的。(精神角度、文化主义)
动物有父子,有公母,这是自然的,但人就会讲究父子之情,男女之别,这是社会的,是人为的,文化的。它是精神的创造,不是无法避开,非有不可,而是人应当具备的,想要拥有的。这时的道德除了约束,还能带给人美的感受,使人受到雅化和净化。
这种道德的外现同样是儒家的礼。

那“礼”又应该以怎样的形式存在呢?冯先生以丧礼为例来解释。

人心有两方面:理智的,情感的。亲爱的人死了,理智上也知道死了就死了,没有理由相信灵魂不灭。如果只按照理智去行动,也许就没有丧礼的需要,但是人心有情感方面,是人在亲人死了的时候,还希望这个灵魂会继续存在于另一个世界。若按照这种幻想形式,就会以迷信为真实,否认理智的判断。

所以知道的和希望的,二者不同。知识是重要的,可是也不能光靠知识生活,还需要情感的满足。在决定对死者的态度时不能不考虑理智和情感两个方面。

也就是说,我们对待死者不可以只按照我们所知道的去行动,因为不仁;也不能按照我们所希望的去做,因为不智。那怎么办呢?二者综合起来,将所知道的所希望的综合起来,既按所知道的,又按所希望的,那就是:事者如事生。

经过儒家的努力,礼当中原本不少的迷信都净化了,其中宗教的成分都转换为了“诗”。在儒家看来,去执行礼的过程就是诗意的生活。但是在重“思”的道家看来,理解万物自然之性就不会再动感情,但儒家认为情感的需要和满足是人重要的组成部分。道家忘情,儒家同情。在世人看来一定会觉得这些礼有些繁琐,不切实际,这也很正常,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诗”,而儒家却用如此之“礼”让人净化、雅化而远离禽兽。

3 正名

在名家繁荣的时代,儒家也不能只讲伦理,也需要讲逻辑。荀子提出儒家的知识论和名实论。

荀子的知识论主要分为“知”与“智”两部分,其中“知”是来源于感觉器官存在与接受而形成的印象,“智”是通过心(思维器官)解释印象并赋予意义,使感官捕捉的混沌变得清晰。

儒家的名实论则认为“名”起源于“制名以指实”,但具体的名为何如此则无道理可讲,“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

“名”的作用是“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既有伦理之名,又有逻辑之名。

在具体的名实关系上,荀子把前面名家,墨家的谬误归为三类:
用名以乱名(混淆不同名的范畴),
用实以乱名(具体和抽象脱节),
用名以乱实(白马岂能非马)。

4 孕育

“今圣王没”,谬误丛生,人性已恶,礼崩乐坏。在那个战乱频繁的年代里,人们渴望统一。

时代需要有“王”的出现了。新王将既循于旧名,又作于新名。不破不立,从儒家而出的法家要来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