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目送》读后感

2018-05-16  本文已影响172人  陌上花开001

在张老师发起读书会之前,我就在公众号中断断续续地读过《目送》中的很多文章,这一次借张老师的号召,从头到尾地细细品读了正本书,还是给了我很多惊艳的感触。

《目送》这本书分三部分,共73篇散文,涵盖了父母亲的衰老与逝去、儿子的疏离、朋友的牵挂、兄弟间的携手,写了自己的失败与脆弱,失落与放手。书中龙应台用相机记录生活中不经意的“美”与“丑”,用文字抒发着心中汩汩流出的各种感受。文字深邃、忧伤、美丽。

读着每一篇文章,心绪都被作者牵着走进她丰富的内心世界,虽然她素以言辞犀利、寒气逼人的笔锋著称,但是在这本散文集中,我能深深地感受到她的内心是柔软的,敏感的,既有大的慈悲之心,又有小的儿女情长。如果要写读后感每一篇甚至一句话都能展开思考,描绘出自己的当时感悟。

对我共鸣最深的是那篇“(不)相信”的文章,原文有这样的句子: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

曾经相信过爱国,后来知道“国”的定义有问题,通常那谆谆善诱要你爱国的人所定义的“国”,不一定可爱,不一定值得爱,而且更可能值得推翻。

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一半是编造的。前朝史永远是后朝人在写……

曾经相信过文明的力量啊,后来知道,原来人的愚昧和野蛮不因文明的进展而消失,只是愚昧野蛮有很多不同的面貌……

曾经相信过正义,后来知道,原来同时完全可以存在两种正义,而且彼此抵触,冰火不容……

曾经相信过理想主义,后来知道,理想主义者往往经不起权利的测试……

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水中的冰块―它还是那玲珑剔透的冰块吗?

二十几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

那么有没有什么,是我二十几岁不相信的,现在却信了呢?

有的,不过都是些最平凡的老生常谈……

我属于猫型性格的人,从小就特别叛逆,总是想做点与众不同的事。与龙应台相比,我的开化期来的更晚些,似乎到现在还不断颠覆着曾经的“我以为”,不像她20岁之后就能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用成熟地眼光审视着周围的一切。

我曾经相信女人一定要漂亮,否则没有幸福的婚姻与融洽的人情往来。后来一位大姐的经历说明,漂亮固然是一项天生的资本,但是个人的魅力能抵得过一切的不完美。

她长相平庸但为人随和,性格开朗,走哪都会带来一阵欢快的笑声。朋友很多,爱慕她的人也不少,可是对于感情她不会将就,一直等到35岁才遇到现在的老公,但是生活告诉她这样的等待是值得的。

她活得真实而不做作,不会穿着花枝招展踩着细高跟,十分用力地扮淑女,整日素面朝天,一身休闲,但是对于自己的专业却要求极高,一个中专生自学了英语与专业知识,考过了英语8级,托福,并被美国一家石油公司下了聘书,去做专业翻译,人还没去,绿卡已经邮到了她手中。只是为了婚姻还是放弃了移民的机会,而且单位的领导都舍不得她这个高级工程师。

我依然相信人一定要多读书,读经典。学历固然重要,但是高学历未必代表学识渊博。很多走出象牙塔的人只是掌握了专业知识,但是想要让生活有情趣,唯有读书是最廉价的投入。

现代的很多人已经没有一颗安静的心去研读一本好书,终日滑动着手机,即使一些优秀的文章也是匆匆略过,难以真正体会阅读的乐趣。“被物质撑得过饱后的漠然”,使得抑郁症、离婚率持续增加,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扭曲。对每个明星的八卦新闻如数家珍,却对真正的英雄闻所未闻,更不用精读一本几千年来国内外的著作。丢掉祖先的教训势必要多走些弯路,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必定不会走的太远。祖国的强大不仅仅取决于这些校园里的小苗苗,更取决于养育他们的父母们,当你的思想如此匮乏时,拿什么来引领孩子的未来?

每次听到陈奕迅的《因为爱情》,都会百感交集,爱情永远埋藏在心底最柔软的一个角落。感情的道路虽然历尽淡泊,却依然相信爱情。只是爱情之于女人是锦上添花,而不是生活的一切重心。历史上被人称赞的才子佳人---李清照与赵明诚,千年来他们的结合一直是世人眼中的珠联璧合,但是再美满的婚姻也经不起推敲,赵明诚还是在他们结婚20年后,因为没有孩子而纳了妾。

晚年的李清照颠肺流离,最后落户杭州,勇敢甩开渣男过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喝酒作诗赌博,日子过得逍遥洒脱。她对感情的态度是我们新时代的女人都望尘莫及。世间什么最重要?唯有遵从自己内心的自由才重要。

不管到了什么年纪,我们都应该有爱的权利与激情,像《情人》的作者玛格丽特杜拉斯,无疑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最具个性、最富魅力的一位女作家,她的一生比这自传体小说更精彩。她敢爱,敢恨,她经常绝望,却从不放弃抗争,并在抗争中获得欢乐,赋予生命以绝对价值,她说写作是"一种死亡",她却在这种独特死亡方式中透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与无限的创造力。

我依然相信善良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德行。无论西方的基督教还是东方的佛教,都要求信徒有颗慈悲之心,曾子曾说: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对人持有一颗善良之心,不是因为无知,而是明知道没有回报,却依然去选择的勇敢,让自己的心有个安置之处。拥有世人虐我千百遍,我待世人如初恋的胸襟,我们终究会成为幸福感比较多的人,最终收获的还是我们自己。

四十岁的不惑年纪,对生活的感悟才刚刚深刻,读完《目送》,内心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是一场孤独的修行,没人能从始到终地伴我们左右,只有不断领悟,不断前行。

所有的意义都在远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