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本小人书

每天一本小人书:孔子-479.4.11

2022-04-10  本文已影响0人  韦老师写作赋能

感谢订阅《每天一本小人书》,欢迎关注,点赞、评论和转发!

今天是4月10日,我们要讲的小人书故事是《孔子》。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者。

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在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县),名丘,字仲尼。

孔子约3岁时父亲去世,他和母亲过着孤儿寡母的艰难生活。但是曲阜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氛,对幼小的孔子起了极大的熏陶作用。

孔子发奋勤学,不放过一切求知机会。郯国君晋见鲁昭公,郯子对黄帝、共工氏等古代部落领袖传说知道得很多,孔子前去求教,从而获得许多前所未闻的古代历史传说。

孔子约在19岁那年,娶宋国女子元(q)官氏为妻,1年后生下他们的独子。据说当时鲁昭公向孔子道喜,派人送来两条大鲤鱼,所以他给儿子起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好学不倦,博学多识,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切望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可仕途大门迟迟没向他打开,长期过着教学生涯,直到年过半百,才获得一次从政机会。

公元前501年,50岁的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他干得很有起色,中都的政事成了外地效法的榜样。1年后孔子升为“司空”,不久升为“司寇”。

孔子参政不久,公元前500年,齐景公遣使赴鲁,要求同鲁定公在夹谷会见。表面上说举行友好会盟,暗地里企图用武力劫持鲁定公,迫使鲁国屈服于齐。

鲁定公决定赴会,孔子为主要随行大臣。孔子说:“有文事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根据他的建议,鲁国派遣管军事的左右司马带兵同往。

这年夏天,鲁定公由大臣孔子等人陪同,齐景公由大臣晏婴等人陪同云集夹谷。在那里筑了一个高高的土台,会盟仪式开始,两国国君作揖相让,登上土台,彼此献礼。

礼毕,齐国一个管事官员趋近土台,向上请示道:“请奏四方之乐。”齐景公答:“可以。”于是齐国乐队,有的人举旗子,有的人还拿着矛戟剑盾等武器,乱哄哄地拥上土台。

孔子见来势不妙,快步走向土台,一扬袖子,大声喝道:“两国君友好相会,为何奏边远民族之乐,请有关官员依法处置。”

齐国官员假意叫乐队退下,乐队动也不动,只是看着齐景公和晏婴的眼色。齐景公面有惭色,望望不远处手持武器的鲁国士卒,无可奈何地摆了摆手,乐队才退下去了。

过了一会儿,齐国官员又向台上禀告:“请奏宫中之乐。”齐景公答:“可以。”又有一队人来到台前,但他们不是演奏庄严的官乐,而是一批倡优和侏儒耍戏逗乐。

孔子再次历阶而登,厉声宣称:“用普通百姓来迷惑国君,当杀,请有关官员依法处置!”

这一下,整个会场气氛紧张起来,由于鲁国有武力作后盾,齐国只得依法行刑,那几个倡优侏儒处以酷刑。齐国阴谋未逞,这几个人成了牺牲品。

夹谷之会,孔子及时识破对方的险恶用心,取得了鲁国外交上的重大胜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鲁国的地位,孔子的政治声誉也因之鹊起。

孔子从政后,除了取得外交胜利,打击了割据势力,其他方面政绩也颇足称道,商人不敢胡乱涨价,社会秩序大有改善。

鲁国任用孔子之后,政事很有起色,齐国担心鲁国由弱转强,对齐不利,就设法从内部进行破坏。

齐国君鉴于鲁定公是好色、犬马之乐的人,便投其所好,给鲁国送来美女,华丽马车。鲁定公迫不及待地亲往观看,沉浸在女乐之中,不理朝政,自然也不再找孔子商议政事了。

孔子感到自己已经不能继续施展政治抱负,于是向鲁定公辞去职务,带领弟子离开鲁国。

公元前497年,孔子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漫长过程。他们首先来到与鲁国和好的卫国。

孔子在卫都谒见了卫灵公。卫灵公对孔子待之以礼。但不久因有人进谗言,卫灵公派人监视孔子行动,孔子怕发生意外,不久便带领弟子们离开卫国。

孔子又向南行,想去晋国,但听晋国局势混乱,此时卫灵公已恢复了对孔子的敬意,所以亲自到郊外迎接孔子。孔子在卫国住了两年多。

公元前492年,孔子一行又来到宋国。一天,在一棵大树下,孔子带领弟子演习礼仪,宋国司马恒鬼指挥一伙人砍伐大树,意图加害孔子,孔子只得迅速离开宋国。

诸侯各国争战不休,孔子没有合适的去处,便在陈国住下来。陈国弱小在吴楚交战中屡受侵犯,局势危险。

孔子转游各国,道途艰难,一事无成,感慨万千。年迈的孔子身居异乡,愈加思念父母之邦,周游列国14年后终于回到故乡。

孔子生活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虽然他一生不倦地探索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渴求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他从政时间短,影响不大。影响深远为历代统治者所崇奉的是他的政治理论学说。

孔子大力提倡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论点。孔子以为做到了“仁”就能最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安定。

孔子“仁”的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首先是他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过重的压榨人民。

一次孔子路过泰山,看见一妇人在墓前痛哭,便叫学生子路上前询问缘故,那妇人说:“过去她的公爹和丈夫先后被老虎吃掉,现在儿子又死于虎患。”

孔子问她为什么不离开这个有猛虎的地方迁到别处去呢?那妇人说,因为这里“无苛政”。孔子听了深有感触地对弟子们说:“苛政猛于虎啊!”

其次孔子还反对统治者滥施刑罚,草营人命,以杀戮来威慑人民。他强调教化的作用,主张用礼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达到统治目的。他特别赞美周礼。

孔子还向往天下一统,他对于有功于整个中国和华夏民族的管仲,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孔子的一生主要从事教育活动,他是作出划时代贡献的大教育家和学者。特别是晚年,更是专心于此。他开创私学,总结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对保存古代文献作出了巨大贡献。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和平民的出身限制一律施教,他的弟子中有许多不同出身,不同地域的人。

“因材施教”是孔子的一条重要原则,他能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进行教育时有所侧重。一次子路问:“听到一件应做的事就马上干起来吗?”

孔子回答:“有父兄在怎么能不问父兄就干起来了呢?”以后冉有也提出这个问题,孔子却回答说:“听到就干起来。”他对两个学生的同一问题作了截然不同的回答。

孔子的另一名学生为此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解释说:“冉有平日做事缩手缩脚,所以就鼓励他去干;子路胆大勇为,所以就要加以抑制。”

孔子自己一生“学而不厌”,要求学生也用同样的精神来学习,他多次赞扬颜回“好学”,对不抓紧时间学习,白天睡大觉的宰予,严厉责备。

孔子在知识来源问题上有“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认识论,但在教育实践上又十分强调“学而知之”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论点,他教育学生不放过一切求知的机会。

孔子还要求学生把思考分析建立在扎实的“学”的基础上,要温故知新。

孔子一生从事教育,循循善诱,悔人不倦,使他在教育事业上取得丰硕成果,教出了许多优秀学生,桃李满天下。

颜回出身贫民,淡于名利,安于清平生活。子路原是个粗鄙鲁莽的人,孔子肯定他的勇敢果断,又引导他有勇有为。

子贡为人机敏通达,辩才非凡,孔子教育他“把要说的事付之实行,然后再说出来”春秋末期,子贡成为最出色的外交人才之一。

综而观之,孔子的宇宙观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而他的人生观则是积极有为的。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有益的文化教育事业上并作出巨大贡献。

孔子以博学多识流誉鲁国内外,但他政治上不得志,晚年生活也遭到不幸,69岁那年孔鲤死了,第二年最喜欢的弟子颜渊死了,使孔子悲痛万分。

独子和心爱的弟子相继死去,是对孔子感情上的重大打击。他的心情愈益沉重,晚景凄凉,孔子在悲痛中病倒了。

一天清晨,孔子扶杖在门外散步,子贡来看望他,孔子想到自己政治抱负未能施展而将老死,不禁凄然泪下,一向爱说笑的子贡此时也沉默无言。

师生见面七天之后,孔子离开人世,时年72岁,这是公元前479年,孔子葬在曲阜城北泗水南面。

孔子逝世次年,鲁哀公将孔子故居改建为庙,里面陈列着孔子用过的衣冠等物。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尊他为“圣人”。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过开创性的、划时代的重大贡献。

感谢订阅连载《每天一本小人书》,你可以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疑问或观点,与作者和其他读者共同交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