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海战术”的来历
2018-03-18 本文已影响0人
a93ae157b4df
今天听了《反惯性思维》,菜蔬最后说到学生解题的问题,自己有所感悟。
不管中考高考,还是中小学生其他的大小考试,基础性题目占比都是很大的,用私塾里的话,考思维发散的,也就是所谓的难题并不多,出这类题只是为了让那些学习更好的同学拉开点分数。
对于基础题来说,几乎所有学科做题的思路,都可以抽象成我们猜谜语的过程: 给谜面(出题),然后打一物或者猜字猜成语(在一定范围内求解)。
想要破解这个谜语,首先必须保证谜底我们是见过的认识的。这个认识谜底的过程,也就是学习中打基础的过程,基础越牢靠,我们建立的“谜底数据库”就越详实。
有了数据库是不是就可以猜对所有谜语呢?不一定的。
猜谜的本质,其实是根据谜面在谜底数据库中搜寻和匹配更接近谜底的数据。 这要求我们对数据库里面的内容要有一定的熟悉程度,而且越熟悉调用起来越迅捷。 对应我们的课程学习,就是基础扎实的学生,做题更快,且准确率越高。
所以说,光建立数据库是没有太大作用的。毕竟考试题目还是人来完成的,不能像电脑那样随用随取。这就要求学生需要记忆“谜底数据库”,让自己在做题时能够更快地找到答案。
能够让数据库深深刻在脑海里的方法有俩个,一是记重点,二是多做基础练习,第二点相对难度大,但效果也更佳,这应该就是题海战术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