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恐慌下的焦虑中年
2020年的小年夜,没有一点节日的气氛。手机新闻APP和朋友圈被“新型冠状病毒”“武汉”“野味”和“肺炎”刷屏了,各种最新疫情数据和报道占满了手机推送页面,真真假假的信息层出不穷,还有各种抗病毒小妙招(大部分已陆续证实是没有大用处的)。几乎朋友圈的每个人都在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传递着一种恐慌情绪。
因这两天一直在感冒咳嗽,早上去药店买点药,医用口罩不出所料的断货了,连抗病毒口服液清开灵之类的中成药和VC都被一扫而空了。听到一个营业员在和朋友打电话,让TA去某店找某人拿口罩,已经帮TA预留好了,一人最多三包。
买不到口罩和抗病毒口服液的我,看着周围行色匆匆的戴口罩的路人,突然陷入了一种莫名的恐慌和焦虑中。
前天V总就建议我写写非典“回忆录”,老实说,2003年的非典时期因江浙一带好像没有什么严重病例,导致我竟然没有太深刻的印象了。也许因为网络还没有那么普及,17年前疫情公告也没那么公开透明,国人的流动出行还不够便捷,手机短信也只能发限定字数的文字版,江浙一带的大家对SARS的恐慌更多的停留在电视新闻和纸媒里……只记得当时公司暂时不用出差了,上班会记录体温,貌似买了医用纱布口罩。老妈单位拿回来紧俏的板蓝根,家里熏过几次白醋。虽然每天的邮件和短信都有朋友转发的警示信息(类似于今天的朋友圈),但公司还有聚餐,好像还集体唱过卡拉OK,过年全家还去上海吃了年夜饭,春天的时候我还去咖啡馆相过亲(和孩子爸就是那时认识的)。或许是无知者无畏,大家基本还是该干嘛干嘛,唯一感觉到的影响是那段时间房价跌了些(不记得股市是否飘绿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17年前,天还没有这么灰霾,板蓝根脱销的速度远不及2020年的口罩。对疾病虽然同样会惴惴不安,但对医院和医生怀有朴素的信赖和尊敬,很少有医闹,更别说砍人这样严重的医患纠纷了。
17年后,21世纪20年代,即使84岁的钟南山说:新型冠状病毒跟SARS病毒相比传染性没那么强,但面对汹涌的疫情和泛滥的信息传递,人们却不可避免的陷入各种恐慌和焦虑中。
这种恐慌在于:即使是在医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生命依然无比渺小和脆弱,一个新型病毒,举国上下还没找到完全对症下药的治疗方法,只能靠自身免疫力扛过去。而且在传播的新闻案例里,仅仅经过海鲜市场门口一个23岁的年轻人就可能重度感染,且已有感染之后的死亡案例,这是一件不幸但确实可能会发生在每一个个体身上的事情。一个九省通衢的省会城市开始封城停运全城戒备,医院人满为患,物资紧缺、衣食住行的不便让中年的我们心有戚戚。
身处此次疫情之中,我们又在焦虑什么?这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并不仅仅是对新型冠状病毒这一未知疾病的恐惧,更多的是这场病带来的不安全感。普通民众会或多或少对信息的公开透明存疑,对人山人海的医院、专家和医生的微妙情感,衍生到对物质社会里看病难看病贵的焦虑,中年遭遇疾病及其他挫折后的无力感……
作为老百姓,对医闹深恶痛绝,对长期奋斗在一线的专家医生们充满敬意,但面对人满为患、一号难挂、一床难求的医院,说实话,每个看过病的人还是会怨声载道:专家号总是要掐点抢,还常常抢不到。就诊排队起码两小时,看病小于两分钟,可能只花几秒钟开了一张检查报告,随后再开始排队检查(当天还不一定能检查上),再排队看结果或隔天再行挂号。这过程中,本地三甲医院的医生态度尚可,但在里三层外三层的患者包围中常常惜字如金,报告还没仔细看,就开始龙飞凤舞地写病历。普通老百姓常常连病因也没搞明白,就得到了一张助手打出的药方,罗列了一堆不知道吃什么病的药。
如果不幸得了重病,还得想办法去北上广治疗,不然十八线小城的医疗资源基本只能听天由命了。
其实我本人非常理解医生的态度,这样每天百人以上的坐诊强度,久而久之我也会先崩溃继而麻木了。
所以作为患者或患者家属的我们,面对疾病,能做些什么才能缓解恐慌和焦虑?从个人的经历而言,还是要提高自我学习能力,从国内外网站了解各种疾病的症状,熟知看病流程和各项必要检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年我练就了半个赤脚医生的皮毛本领,从育儿百科到儿童经络,从百度到天涯医院,从微博的东大夫到本地的消化科倔老头,从丁香园到东单九号院,从好大夫到微医的专家问诊……学会了看血常规、B超和CT报告,从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C反应蛋白等等简单判断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每次看病前先查阅一下可能要做什么检查,带上历史报告,把要问医生的问题和要开的检查记录在小卡片上,这样可以节省问诊时间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这些年,遭遇并研究过的病有湿疹、过敏性鼻炎、哮喘,病毒感冒,咽峡炎,胃肠疾病,肺结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各种肺炎(大叶肺炎,支原体肺炎,甲流合并病毒肺炎)还有几种癌症的症状和手术流程及护理…说实话,相信医生,但作为患者或患者家属自己也不得不学习辨析各种信息,及时提供各种数据症状,不要怕麻烦要多多“不耻下问”甚至是“质疑”,必要时另觅良医。否则可能会做很多不必要的检查甚至在错误的治疗道路上越走越远并错失最佳治疗时间,比如孩子不会第一时间确诊川崎病,还要听信专家的建议做矫枉过正的脱敏治疗(今年孩子的皮肤瘙痒未脱敏已完全好了),老妈可能还在吃毒性剧烈的中药…同样的疾病,所有本地医院的医生一直给出模棱两可的诊断让患者自己决定治疗方案,沪上专家就能一针见血果断判断出手术指征。只是讽刺的是,曾经遭遇的这样一位难得的仁心仁术的好医生,去年也陷入的被医闹的纠纷中。
扯远了,回到此次病毒的恐慌和焦虑中,除了感叹病毒的可怕和转发各种疫情信息,更要紧的是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身体状况,了解疾病的大概症状,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少去人流量大的场所,取消各种节日活动。有症状先自我隔离,及时就医,不要以为挺挺就过去了。个人曾感染过甲流合并肺炎的一家之言,流感并没有明显感冒症状(没有鼻涕),也不是咳嗽严重才会得肺炎,发烧胸闷气短一定要重视并就医。提高自身免疫力,与其喝VC泡腾片不如吃VC药片更经济实用。
医学昌明,相信这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终将消失,大家的生活还是会恢复正常,该混日子还在混日子,说要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的还是去躺着了,没有法规的约束还是会有吃野味的国人……当然不可避免也会有新的恐慌和焦虑占据我们的生活。只是有没有问问自己:面对人生的无常,我能改善的或未雨绸缪的有哪些?知识储备上、财务上、保险上、人际关系上?…等等。
题外话,2010年我感染过H1N1,甲流合并肺炎,当时住院十天,也就是挂了点抗生素治疗,记得医保卡刷卡后还自费了近一万(补充医保又报销了一小半)。还好国家宣布此次新型肺炎的治疗费用由政府承担。不然又会有因病致穷和水滴筹的新闻了。
最后的最后,感谢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仍然有真心付出信仰并为之奋斗的可敬医生存在。
p.s.如果过年不知道聊什么,就聊聊病毒、看病和养生吧。
除夕将至,祝愿各位平安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