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过年,生活最隆重的仪式
【1】过年,生活最隆重的仪式
法国童话《小王子》中,狐狸与小王子之间的一段对话,将仪式感镌刻于我心。
狐狸说:“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 ”小王子问道。
“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 ”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
过年,使得农历12月30日午夜12点与正月初一零点交接时刻,与一年365天中的任何时刻不同,使得大年三十、正月初一与一年中的363天不同。
年节,赋予新岁交替时刻除旧迎新、祈福接神的圣洁意义,感恩过去的一年平平安安,祈愿新的一年幸幸福福。
年夜饭、守岁、压岁钱、开门炮仗、拜年等仪式,带给我们春节的仪式感,每一项仪式的进行,都有着特别的意义。“年夜饭”象征着全家人团团圆圆,“守岁”象征着过去一年的岁月平安吉祥,“压岁钱”象征着长辈对晚辈的爱,“开门炮仗”象征着新年大吉大利发大财,“拜年”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美好祝福。
过年,是生活最隆重的仪式,带来非同寻常的仪式感。
儿时,从小年开始,我就开始期待,将心情调整到过年预备模式,随着时间逼近除夕之夜,进入过年进行时,我就越发的兴奋,在穿上新衣裳、揣着红包,吃着满桌热气腾腾的美味佳肴时,幸福饱满到要炸裂开来,幸福的气场扩散到方圆几里,空气里闪现着幸福的光亮,星星点点如浩瀚银河。
过年,即春节,是一个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日历上标注着“假”的法定日期,于是,每一年我都会在年尾的时候,准备好迎新年的心情,在一轮一轮具有仪式感的春节风俗中,让心情上升到幸福的高点,等待着除夕之夜的幸福感爆棚。
图网络,侵权删【2】古人的祈年祭祀,今人的过年仪式
年节起源于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活动。在岁首黄道吉日举行祭祝祈年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敬重和敬畏,并祈求丰收。
关于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寒冬时节,大雪封山。有一只面目狰狞、庞然巨大的怪兽“夕”,没有食物御寒,饥饿难耐之下,进入村庄觅食,吓得村民惊慌失措,家家户户卷起铺盖逃入深山,以保性命。
这时,一个叫“年”的孩子告诉大家,在门口贴上红布,当“夕”来的时候,用火烧竹节的办法驱赶怪兽。
当晚,“夕”又来到村庄,看到每家每户的红布,吓得不敢入室,听到碎竹节在火中发出“噼里啪啦”的爆响,掉头就跑,躲进了深山。
第二天,村民们走出家门,察看邻里是否被“夕”所伤,祝福彼此过了“除夕”之夜,迎来一整年的岁岁平安。
赶走怪兽的那天,正好是农历十二月三十日,于是,三十那天叫"除夕",正月初一称为“过年”。
之后,“放爆竹”、“挂红布条”的习俗一直流传下来。
过年的风俗,融入骨血般地在一代代人之间流传,从古至今,未被遗忘。在时间的演变之下,“放爆竹”成了“放鞭炮”;“挂红布条”成了“贴春联”。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过年的传统活动,越来越丰富。
比如,二十三祭灶日、二十四扫尘日、二十五接玉皇、二十六洗福禄、二十九小除夕、三十日除夕夜、初一拜大年、初二祭财神、初三烧门纸、初五破五俗、初七人胜节、初八丰谷日、初十鼠娶亲、十五元宵节等习俗。
这一系列约定俗成的习惯,将古人的祭祀活动,变成今人的过年仪式。风俗的流传,代表着春节仪式感在历史中的传递。
图网络,侵权删
【3】千万种年味,千万种仪式感
如今,大年三十欢欢喜喜贴春联,团团圆圆年夜饭,高高兴兴压岁钱,噼里啪啦开门红,正月初一送祝福。
过年的仪式在时光流转中不断简化,过年的仪式感,于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记忆。
在我的记忆中,年味是从歌声开始的。
大年三十的中午,一家人吃过团圆饭,腾出整块时间,洗澡换新裳。爸妈一边收拾饭桌,一边催促我们姐弟俩,沐浴更衣,新衣新裤新面帽迎新年。
待老爸收拾停当,乐呵呵地往录音机里卡磁带,“新年好,新年好”、“财神到,财神到”、“爆竹声声响连天”......,欢天喜地的歌声飘荡在家里每个角落,唱得家里的物件喜气洋洋,唱得空气都冒出欢腾的气泡,唱得那一天,如此特别。
歌声中,妈妈把新衣新裤摆床头,招呼我们姐弟俩各自换上。每年,团圆饭后,她在家里各处转悠,将落下的物件,最后归置一遍,收拾的整整洁洁,将一家人换洗衣服,洗净,晒好,一切妥当之后,已入夜。我们围着电视守春晚,她才慢慢拾掇自己,最后一个加入。
年年如此,迎新春的歌曲,潜移默化至内心,仿佛一个按钮,一摁,过年的滋味“蹭、蹭、蹭”在身体里激活。
某次,逛街,路边服装店突然传来新年歌声,瞬间,熟悉的过年感,一股脑从心尖里冒头,我看着街头人来人往的画面,生出一种过年的错觉。
年味,是飘散在空气中的喜庆新春歌曲,是可以听在耳朵里的年味。
年味,也可以是看在眼睛里的年味,一种代表中国的吉祥颜色——红色。
去市集置办年货,满眼红色如寒冬中暖在心头的火。小贩在自家挂满的红色灯笼,迎风招揽眼球,小摊上铺阵着琳琅满目的春联,纯厚的正红色,跳入眼睛,吸引着大伙将如意幸福带回家。每年,红色是我的新衣专属颜色,图个大吉大利。
大年三十,家家户户贴上春联,清一色的红色,如同红色的护卫,护一家平平安安,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福”字得倒贴,寓意着“福到”。财躲在红包里,红色的小方包藏着艳红红的压岁钱。拜年满天飞舞的鞭炮屑,仿佛天空落下的红色花朵,满地满地的年味。
年味,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一张张眉头舒展,笑容灿烂的笑脸,满嘴的祝福,让年味越发的浓了。
正月初一,大清早,给爸爸妈妈拜年,拿着爸妈笑咪咪递过来的拜年红包,心里美滋滋的。再去奶奶家拜大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一大家族的人乐哈哈地聚集在老人家跟前,一幅温馨的新春团拜画。笑容在家人之间流转,笑容也在邻里之间拉近彼此距离。上午,邻里成群结队,走家串户大团拜。
那一天,每一个人都精神百倍,每一张脸都漾着笑容的花朵,每一张嘴生出一朵朵祝福的莲花。整个村子,鞭炮响彻天,红色飞洒,笑容飞扬,祝福飘散,若是飘到玉皇大帝的耳朵里,也会乐得合不拢嘴。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有万万千千种独特的年味。
图网络,侵权删【4】网络时代,年味的仪式感是什么?
经常听人说,年味淡了。
年味并非淡了,而是,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打上时代前进的烙印。
唐宋之时,若无法亲身前往拜年,古人则用名帖投贺,现在,若有地域千山万水的阻隔,当然会用电话拜年。如今,网络拜年代替了上门拜年,微信红包代替了红包,年夜饭也选择到饭馆去吃,全家出国游代替了回老家过年。
春节的仪式玩得花样百出,但是,其团圆的美好意涵如初。
即便形式变化,我们依然要怀着虔诚的心,去进行一项一项时尚科技的过年仪式,将年的仪式感玩转到活色生香,历久弥新。
对于零零后来说,年味,是大年三十家家户户在饭馆里热热闹闹的年夜饭,一家人团圆之时,还可接交临桌的小朋友。年味,是电话里送出去的祝福,接收到的幸福。年味,是微信上的“恭喜发财”。年味,是一家人在异国风情的他乡团聚。年味,是网络中五花八门且具有仪式感的新春活动。
比如,羽西X简书红包征文 ,赋予2019年春节不一样的意涵。
对于我的孩子来说,简书、羽西、征文、年味、妈妈,这些完全不相干的标签,揉成了一个光球,存进了他的记忆中。于他,即为年味,是2019年春节仪式的前奏。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5】羽西,赋予2019春节光洁的色彩
春节,已成为一种代表中国的文化现象,如同圣诞节之于西方。
在如此具有仪式感的时候,送所爱之人“红蕴新生”是极为特别的一件事情,能让你爱的人,如同寒冬中的红梅,傲世独立,一枝独秀。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活动传送门: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