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佛地,从头探秘——洞头寺拾遗

2024-01-14  本文已影响0人  莲子风父抱石人

洞天佛地,从头探秘

                  ——洞头寺拾遗

文/黄菁华

地开仙梵境,客远市尘心。山林、禅房、钟鸣、晨光,千百年来,三衢大地上的古寺名观一直寄托着百姓的美好祈愿,也是他们叩求顺遂平安的精神家园。在沟溪乡洞头村,历史上一直有片规模宏大配殿齐全的寺庙建筑群,当地人俗称洞头寺,座落在现在的以洞头寺水库为中心的地带。现在,水库两边的山上还有佛殿曾经辉煌的痕迹,甚至左边俗称和尚山的山坡上,还埋葬着历朝历代僧众的真身,还能见到一坛坛僧众的骸骨。站在洞头的山上,仰望高天之上的祥云,俯看水库中荡漾的碧水,我们只能想像当年它宝座峥嵘僧房静穆的佛地清光,神思这座在宋明两朝极其鼎盛的大庙,当年花团锦簇钟声磬声的悠悠余韵了。

【石匣宝藏出洞头】

在衢州博物馆有三件馆藏珍品——南宋银龙,1978年3月31日出土于衢县沟溪公社洞头大队洞头寺遗址。银龙藏于一石匣中,长十余厘米,口大张,角分叉,毛发飘扬若飞,三爪,蛇状身躯似正奔腾起伏。出土时石匣内铺垫了唐宋古钱约15公斤,可辨年号有39种,计3092枚。古钱上放置有银牌2件、银片龙3条、水晶球1件。两块银牌边有纹饰,皆有题记,得知为南宋绍兴丙寅年仲夏月(1162)开仙院延建转轮宝藏时,“大宋国两浙道衢州西安县临江乡器遥东社居住奉佛弟子”童有员、陈口及妻秦大娘等舍入开仙院地宫,永充供养。银牌记载他们同时还捐钱300贯、布匹若干、瓦片6000片等财物,为的是求菩萨“消除病苦延续寿龄保扶家眷求大吉祥”的美好夙愿。

洞头开仙寺窖藏出土的这批文物,是村民翁毛毛在劳动中偶然发现的,并很快上交了衢县文保所,得了到县政府35元奖励。这批出土文物,尤其是银龙银牌的出现,甚为罕见,可为佛教史及工艺美术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确切的参考。出土的数千枚钱币,品种丰富,亦为研究我国货币史与书法艺术提供了一批珍贵的实物资料。

洞头,顾名思义,自然以洞而名。洞头的山中石煤蕴藏丰富,历代都有人在这里组织开掘挖采,故山中多煤洞,且村在洞前,故名洞头。翁姓为村中主姓,宋时福建崇安人翁彦诚仕衢,将抵任而卒,其子结庐墓于霞浦之南,叫敦厚里,即今天的航埠墩头村。清代顺治时,才分支到这里。清末,再分枝于白马塘低自然村。洞头村山环水抱,风景秀丽,距常山港1.5公里,亦是从沟溪到五十都方向的必经之地,交通算得上便利。唐末黄巢义军“刊山开路七百里”入福建,即经过这里。历史上的“洞头”两字在本地家谱及政府文书中还常写成“童头”“铜头”“铜豆”之类。

这里有个很显眼的问题,洞头既因洞得名,那么,在石煤开采之前,历史上这片地方肯定不叫洞头,那以前又叫什么名字呢?还有这里曾经辉煌而庞大的寺庙建筑群又是什么时候建的,又是如何破落的?带着疑问,我们来一次小小的探秘。

【灵鹫与转轮藏】

老辈人代代相传,洞头还有个古老的旧称叫“鹫坞”,因为寺边山上有一巨岩酷似灵鹫鸟而得名。不过非常可惜的是,佛家并未特别保佑这只灵鹫,随着洞头寺的倾圮荒塌,七十年代的一声炮响,终结了千年灵鹫的最后一抹佛光——一群备战备荒的人们,在此勘探煤炭资源,用巨量炸药,炸毁了它。

灵鹫山,本在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之东北,因如来曾在此讲《法华》等经,故佛教以为圣地,又常被简称为灵山或鹫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实是,凡是有“”灵鹫飞来”的地方,基本上都是佛家的福地,信众的洞天。最大的例子便是杭州飞来峰,自晋时慧理和尚开山以来,佛法兴盛,灵隐寺及周边地区寺庙如雨后春笋,致使有“东南佛国”之称。即使在衢州九华的灵鹫寺,围绕在灵鹫寺周边的佛寺就有十余处。

洞头也毫不例外。“灵鹫飞来”,定居在这片福地,又幸被某个修行的僧团发现,在灵鹫石旁的两边山坡上逐年建造起规模宏大的佛堂庙宇。据称,洞头寺鼎盛之时,方圆十公里内围绕在洞头寺的道键禅关有99座。现如今附近十里之内的村落里尚有凤沙庵、罗汉寺、关王殿、三清殿、三官堂、天福寺、文武殿、钟秀禅院、庄辉殿、关帝庙等遗迹遗存。在最鼎盛的宋明两朝,经常有杭州灵隐寺、净慈寺的高僧在此讲道布法,修研佛理。从南宋绍兴间修建“转轮藏”时,信徒埋下石匣银龙一事,可知该寺庙早已名声显赫。所谓转轮藏,其实就是巨大的可以转动的经书阁,常建有专门的殿堂来放置。古代读书人少,不识字的人多,信众们要念经怎么办?有办法!就是转动经书阁,摩挲架子上的经书就等同于诵经的功德。现存最古老的转轮藏在河北正定隆兴寺。据业内专家考据,宋代有文献记载的转轮藏一共只有九座,除梁思成林徽音倾注过心血的隆兴寺外,还有长沙开福寺、苏州南禅寺、浦城禅寂寺等有数的几处,北宋建筑大师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中也有关于转轮藏的记载。至少,洞头开仙寺凭着南宋就建有专门的转轮藏,最起码是浙西地域内为数不多的大庙之一了。

【衢州最早的地藏道场】

永嘉二年(308年),开衢首宦郑平捐舍建寺,开启了佛教在浙西兴教立寺的序幕。据衢州现存最早的弘治《衢州府志》记载,后晋开运二年,即公元945年,洞头寺迎来了开建的热潮。当时有一群虔诚的行脚僧侣,他们从地藏道场的祖地安徽九华山出发,沿着信安古道一路宏佛传经,在衢西的洞头地界震憾于灵鹫石的奇特奇妙,他们认为这就是佛祖的拣选之地,便在这里居留下来,一边募资,一边建寺,一边修行。历经三年的艰苦,克服各种各样的挫折,终于一座以开仙寺命名的寺庙耸立在洞头的这片幽林山地间。因主殿地藏殿供奉着地藏王菩萨,所以人们又称这座寺庙为地藏寺。

三年后,即后汉乾祐元年(948年),这些佛家的开拓者们在完成洞头地藏寺后,又在今吾悦广场附近大兴土木创建了另一座地藏寺。因这里处于常山港下游,离城仅五里,信众称为下地藏寺。而洞头开仙寺,则被信众称之为上地藏寺。下地藏寺在千年之后,虽早已不见当年的踪影,但该处依然有个名叫“地藏寺”的村庄还让人想起曾经的过去。而作为衢州最早的地藏道场的上地藏寺,千年后的人们却因为村叫洞头村、山叫洞头山,而千遍一律地俗称为洞头寺了。

十八年后,即后晋天福元年(963年),距洞头直线距离不足三公里的何家天福寺又被信众僧侣们创建。至今,在沟溪、洞头、五十都、何家一带,“小小天福寺,大大洞头寺”这句俚语依然在这些村子里流传。天福寺约在清晚期倾圮,但至今仍有墙址遗存。在战乱纷飞的唐末五代,衢西这三座先后创立的寺庙,堪称是百姓乱世中的避风港,也是守望相助的姐妹寺。

最早记录地藏事迹的是《九华山化成寺记》。该文载,唐玄宗开元(713—741)末年,新罗僧金地藏渡海入华,来至九华山的山谷中“岩栖涧汲”,虔诚行道修习,并写成四部佛经供养。此后几十年中,足不出山,迹绝人寰,在石洞中昼夜闭目端坐,修禅入定,以白土和米烹煮而食。至德初(756),有青阳人诸葛节等人入山,见和尚苦行若此,忍不住失声哭泣,并发愿“出帛布买檀公旧地,伐木筑室,建成禅宇,请其居之”。其后朝廷赐额,地藏之名遂盛传天下,富商大族倾财以献,牧贤豪右合礼而敬,新罗僧俗也追风渡海投其门下。贞元十年(794)的夏天,地藏坐灭于化成寺,时年九十九岁。到唐宪宗元和年间,九华山作为地藏王菩萨信仰的专门道场开始形成,其后不断向周边地区发展。衢州,作为四省通衢之地的门户,在唐末五代,衢州上地藏寺和下地藏寺这两大地藏道场,是以安徽九华山为核心的地藏王信仰在衢州的进一步发扬。

【洞头与灵隐】

在洞头寺的传说中,洞头寺与灵隐寺这两座相隔千里的寺庙仿佛有条神秘的线一直牵绊着,交织着,难以理清。

历史上传说,洞头寺向来有灵隐寺和净慈寺的僧人在这里设坛讲法,交流佛事,也有洞头寺的僧人前往灵隐修习佛法。为何本风牛马不相及的两座寺庙有着这样密切的来往?它们有什么渊源吗?

这恐怕就得从北宋灵隐寺的第一任主持永明延寿禅师说起。永明延寿禅师,是法眼宗创始人文益的第三代传法弟子,而文益则是常山桂琛禅师的大弟子。所以,桂琛禅师出家受戒的万寿寺一直有灵隐祖宗寺的说法。延寿自幼习儒,天性仁慈,不茹荤腥,日唯一食,常常放生。他曾多次来到常山万寿寺观望其大师祖桂琛当年的剃度之地,又曾驻锡衢州天宁寺,并在这里开始编撰中华佛学史上的巨著《宗镜录》。据说他每次去常山万寿寺,途经洞头地藏寺时,必在寺里小住几日,与僧众信徒开演佛法,传经讲道。有一次,延寿禅师讲经后,方丈恳请禅师派灵隐寺佛法高深的法师来洞头寺长驻讲经,以便指点僧众,同时也希望洞头寺的僧人能有机会到灵隐参学修行,禅师听罢,莞尔一笑,欣然应允。从此,洞头与灵隐的联系随着交流的深入也越来越密切。后来,延寿任净慈寺的第二任方丈,又推动了净慈寺与洞头寺的互相交流。据说,南宋绍兴年间开化余五婆起义,洞头因紧靠常山地界,在余五婆义兵的势力范围之内。朝廷派兵镇压时,曾一度遣散寺中僧众,其中有很多人就投奔了灵隐和净慈两寺。

【旧传说与新故事】

洞头寺的遗址上早已碧树成荫,寺前的放生池也早淤泥堆积,但关于洞头寺的传说在这个村子里还如古树上的藤蔓盘旋而上,越缠越多;而洞头村的新故事也如雨后的春笋,层出不穷。

比如,明正统年间,连月大雨,江湖暴涨,洞头桥因长久失修,轰然倒塌。灾后,洞头寺僧众合全寺之力,重建了洞头桥。

比如崇祯末年大旱,麦禾无收,百姓流离失所,更有甚者掘观音粉为食。洞头寺僧人节衣宿食,在庙中施粥,附近村子很多人因寺庙的善举而活了下来。

比如嘉庆年间,与洞头相邻的上叶坂村有位叫徐大眼晴的人贩橘到杭州,因从小听闻洞头寺与灵隐寺的渊源,便到灵隐寺礼佛。一位僧人听出了他的乡音,得知他来自洞头寺附近,便叹息着说:“我也在洞头寺住过几年,只因寺庙逐年荒废,不得已来到灵隐。”他乡遇故人,两人是越说越投机,到最后分别时,僧人诚恳地跟他说:“你我他乡相遇,算是有缘之人。我乃出家之人,早已四大皆空,但我可以送你一场泼天富贵。”说罢,叫徐大眼晴俯过耳去,悄悄说了一阵。徐大眼睛回家以后,根据僧人提供的方位,果然在洞头寺原址上掘出一窖财宝。徐大眼睛凭着这窖宝藏,买田置产,很快成了远近闻名的大财主,并重修了徐氏宗祠。

比如,解放后的1951年,洞头完成土改,焚毁了旧地主的地租契约。30多户翁姓同宗分到土地后,在大堂里挂上了毛主席像。一位老人流着眼泪说:“祖宗没有给我们土地,现在毛主席给了。”

比如,这个荣获了省卫生村、省三A级景区村等荣誉的村庄,最近几年又被人冠上了“苔藓盆景村”的美名,农户一米多高的景观围墙上,各式各样的“苔藓盆景”生机盎然,铜钱草亭亭碧绿,六月雪繁星点点,常春藤枝叶茂盛,枙子花清香馥郁……一个山村独特的迷人风景,正擦亮着“苔藓村庄”的金字招牌!

每个村庄都有隐秘和自豪的过往,洞头村则更为丰富悠久一些。发掘村庄历史中的人文价值,更好地服务于这个时代,相信洞头村一定能依托本地丰厚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在共富之路上抒写出更多瑰丽多彩的新故事!

(翁元良学兄提供了部分资料图片,感谢)

洞头银龙(衢州博物馆藏)
银牌和题记 土改时洞头村李根倪家的土地房产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