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真善美散文✨满天星读书

活着

2022-02-13  本文已影响0人  若筠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余华先生《活着》一书,讲述的是农村人徐福贵悲惨的人生遭遇。福贵本是个阔少爷,可他年轻时吃喝嫖赌,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福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经过九死一生,几番波折回到家里,才知道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福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女婿和外孙相继死去,最后只剩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但老人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

余华先生行文流畅,辞藻朴素,用徐福贵这样一个小人物的一生,以小见大,去映射在时代大背景下,人民面对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的处境和感受。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语言中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读到这一段的时候,不由得想起了曹雪芹先生的《红楼梦》最后一段独白: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鬃又成霜?

昨日黄土垅头送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成功的文学作品都有一些异曲同工之妙,通过一群小人物,一段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然后曲终人散,主人翁在苦难中熬出了坚强独立的品质,最后孤独面对余生。

话说回来,人,有时如同蜉蝣,很渺小。正如现在经历的新冠疫情,从2020年1月开始,人类已经抗击疫情2年时间有余,全球已有580万人死于疫情。疫情刚爆发时,很多人的心态多少有点畏惧“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到”。各地区此起彼伏的新增确认病例,老百姓已经常态化地做好防疫了,戴口罩、勤洗手、多消毒、少外出、检核酸、打疫苗。心态也不那么紧张了,一旦感染了就上报,会到医院隔离治疗。其实生活在中国,党和国家的政策、实力的确给了老百姓很大的安全感。

人,有时如同钢钉,可能很坚强。疫情中的医疗人员长期昼夜连轴转,镇守边疆的战士夜以继日地巡逻站岗,年轻的消防员在熊熊烈火中壮烈牺牲。社会上很多人都在忍受着苦难,忍受着生命赋予的责任,坚强的活着。

所以,小伙伴,乐观一点,生活没有过不去的坎!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