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身主义者的样子&独善其身
23岁,风一样自由的年纪,我想永远如此潇洒自由的活下去。
在血缘伦理,家庭制度牢牢主导生命传递的历史时代,任何的反叛都被认为是大逆不道,或者是一种变态。虽然现如今已有一定比例的不婚族,但在庞大的人口下面仍然是寥寥少数,用老妈的话说,我们这种人就是另类,不可理喻。老妈作为一名传统主义者,简直对我使尽了浑身解数,不论是苦口婆心的好言相劝,还是冷言冷语的威逼利诱,怎奈我软硬不吃,依旧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强人girl。
在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中,因儒教伦理的官方地位和农耕社会的家庭构成,“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社会伦理道德的主流。一个人除非出家为僧道或者遁世隐逸山林,那么在条件成熟时必须婚配组建家庭以延续祖宗香火。在中国古代,正常男女如果不婚不育会被视为不孝而受到社会的指责和批评。因而在中国千年哲学发展史上,从未产生独身至上的思潮。
于是我成了父母眼里的不孝女。他们说不管我的思想是什么,要是我这辈子不结婚,村里的唾沫星子能将他们淹死,我自己作死不能连累他们。好吧,我承认,在农村或是现在的小城市,传统的思想根深蒂固,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必不可少的使命就是:结婚生子,传宗接代。若有违这一现象自然就成为茶余饭后必备闲话。所以纵使独身父母能接受,那么也接受不了父母的闲言碎语。
让父母因为我来承受本不该承受的一切,那么这样来说我确实是不孝。如果我因为满足了他们而勉强结婚,那么或许这辈子就这样了,内心是深深的不愿意为了婚姻,为了家长里短去禁锢自己风般潇洒的飘摇。
父母的争吵辱骂,邻居叔婶之间的冷言冷语,闺蜜身边的渣男……不例外的我受到了影响。我曾经问过妈妈,结婚真的要比自己一个人好吗?答案是否定的。父母结婚25年,家庭平静和睦的日子屈指可数,大到打架动菜刀,小到拌嘴互瞪眼,在家吃晚饭如果能平静的吃完,就谢天谢地了,25年来不知摔了多少碗碟,所以现在家里吃饭就剩下不锈钢碗了。从小耳濡目染使我对家庭对婚姻充满了恐惧又充满了幻想。妈妈说世界上我爸这样的人所剩无几了,所以我难能再遇到这样的。
独身的人一部分是因为像我这样看惯了爱情与婚姻的丑陋,还有一部分往往只是不堪或不愿负担家庭的责任以及身为家庭一份子所应该为家庭所付出的努力。亦不愿使家庭或另外他人裹负自己的脚步。还有一些人抱着所谓『找不到好的就宁愿不找』的态度来面对世事而不肯承认自身其实也就那个熊样,亦不愿改善自身去面对现实面对社会的人。当然也有压根儿就没人想要的那种。
说白了就是逃避,逃避痛苦,如果影响自己的幸福也就罢了,有了孩子,难道像我一样以此逃避吗?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爱情,所有的婚姻都是不好的,也有很幸福的,但那毕竟是少数,我曾经想过如果结婚后幸福的日子大于痛苦的日子,那么这就是幸福了,现实生活往往是幸福的一刻可以很轻易将痛苦涵盖。
有人说:“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有一半来自独身者的贡献”。
有人说,因为有了牛顿,全世界所有的独身者,都将不再孤单。
那些名人伟人的独身是我坚持的理由,柏拉图 哥白尼 达.芬奇 特斯拉 笛卡尔 帕斯卡 牛顿 伏尔泰 康德 贝多芬 叔本华 安徒生 简.奥斯 恩格斯 诺贝尔 尼采 保罗.萨特 卡夫卡 文森特.梵高 拉斐尔 卡文迪许 米开朗基罗 维特根斯等等,虽然这些都来自于外国,但是或许正是因为他们的独身使得他们能有如此的成就。
这些名人选择独身有很多原因,而最主要的是观念、性格和生活使然。孤傲、忧郁和深刻的怀疑是哲学家是常见的,而这样的性格在婚姻世界里并不受欢迎。维特根斯坦就是这样一位怀疑一切、拒斥一切的哲学奇才。他悲观、易怒、难以接近,对自己苛求又用同样的准绳要求他人。他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是没有前途的,很自然,他不会接受更没有前途的爱情。帕斯卡尔曾经暗恋着一位贵族少女,但在上帝面前他为这种激情感到羞愧。他认为,人生来惟一的目的就是探求无限,而只有飞向上帝才能达到这种无限。一天夜里,《思想录》的作者反复读着耶稣临刑前的一段祈祷,写下这样的句子:除了上帝,忘记一切。
除了爱,忘记一切!
所以喽,虽然我惧怕婚姻,但是不代表我必须不性、不婚、不恋、不育,我依旧充满憧憬。一个人的日子,使我非常享受:不需要跟人解释自己去哪,想吃啥就吃啥,想干嘛就干嘛,不用忍受别人的坏习惯,跟异性交往也可以很坦诚,没有人会不合时宜的打扰自己,好处简直太多了,坏处一比简直微不足道。
对于独身所要面临的将是长久的孤独,但孤独才是自身提升的最好的良药,穷则独善其身!
不因结婚而结婚,不为单身而单身!
慢慢将自己变得很美丽,很强大!
还要很有钱,很有钱!
对我们而言,结婚或独身都只是一种生命形态的选择,能给你快乐和幸福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爱自己、爱和理解别人是为人的责任。因此,无论我们面对是否独身的选择,最重要的是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理解和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