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该这样过
年就这样过了,没有惊喜,也没有意外。好像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乐,甚至有些无聊。也许是过了那快乐的年纪,没有了小时候的期待罢了。这是朋友圈一位网友发的,大部分同龄人也都在感叹年味淡了。
记忆中的浓浓的年味从进入腊月开始,是二大爷(伯伯)牵着骡子,架在碾架上,将泡好的黄米撒到石碾上,骡子绕着碾盘一圈一圈转,二大爷一筛子一筛子地筛,直到都筛成细细的米面。然后在邻居院子里的大柴锅蒸出黄澄澄黏溜溜的黄米面枣糕。
记忆中 年味是70多岁的奶奶用积攒的一年也舍不得吃一次的白面自个碾皮,我们学着包出的胖乎乎的白萝卜肉馅儿饺子,是大伯凭借会杀猪的技术,得到的仅有的几斤猪肉和带骨头的肉,煮出香味四溢的大块的连骨头肉。
尤其体现浓重年味的则是写春联贴春联这个重要的仪式。在院子中央找一块平地,搬一个长条桌放在这里。提前将买来的一张大红纸,分开几份叠起来,用剪刀隔开长长的对联纸。然后请村里会写毛笔字的人来家写对联。我们家每次请的是个姓陈的老师,来家后,研磨,叫笔,一切准备就绪,将割好的长条形红纸,铺在不宽的长条桌上。一人在对面压住纸的上头,陈老师就开始挥毫。每写完两个字,对面的人小心将纸往上拉一拉,腾出没写字的纸然后老师再写两个字。直到写完上联,两个人各扯住写好的对联的两头,放到干净的地方等待晾干!家里大大小小房门大概有七八个,横批加上上下联写完后放在院子晾,占去大半个院子,远远看去红彤彤一片,喜气洋洋的!
对联写完,就剩下调面糊了,记忆中黏糊的面糊最好是用小豆面调,用一勺子,盛水放入小豆面搅开,放在火上一直搅拌防止糊了,直到颜色变得透明状,就调熟了。然后找来刷子,将面糊均匀涂抹到字迹都晾干的对联背后,然后将对联小心翼翼地贴到每个门上。为防止皱了,还要拿个刷子边贴边扫。当每个门上都贴上红红的对联,噼里啪啦的炮声响起来,那一瞬间,欢乐喜悦浓浓的年味便弥漫在那个农家四合院的角角落落。
仔细想想,小时候期盼过年,是因为年少不识愁滋味。过年我们只享受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没有成人的责任,没有担忧与操劳。 现在我们感觉到年味淡了,因了更多的责任,更多的义务,年变得忙碌,变得紧张,变成操劳,过完年后是一身的疲惫。其实我们的祖辈,父辈,他们当初何尝不是这样过来的?我们感觉到的年味是他们给的!
浓浓的年味是亲人浓浓的爱,浓浓的年味是家人的深深的情。
四十年过去了,我也已成为母亲,奶奶。
腊月二十六,年紧赶着来了。丈夫采购了很多天,采购了很多年货,大包小包从菜市场买回来。将冰箱塞得满满当当,将橱柜放的没有空隙。然后就开始在厨房忙碌:
冰箱存放积攒的肉皮醒了,洗净然后放到锅里炖,直到做成颤悠悠的劲道十足的皮炖。
前几天买的小黄鱼醒了,掐头去尾,挖肠开肚用盐和料水腌制,然后糊上粉面鸡蛋放到红油锅里,直到炸成黄澄澄的酥脆好吃。
带鱼也用刷子洗去灰色的鱼鳞,用剪刀剪成六七厘米的段,用咸盐花椒大料水腌制上了,腌制好后装袋放到冰箱,吃时现炸,能保证鲜味十足。
猪肉馅打水上料腌制好了,等会要炸香喷喷的肉丸子......
我呢,也没闲着,打扫洗涮,将床底柜顶沙发下面,一年里不挪动的都挪开,里里外外都收拾得干干净净,窗明几净,一尘不染。还专程坐车跑到较远的超市购买了装饰,将象征吉祥平安的大大的火红中国结,挂到一进门的墙上。电视两边也贴上圆圆红彤彤的剪纸福,侧面也吊上了有长长红色穗子的金色福包。阳台大大的窗玻璃还挂上了五彩闪耀的灯,每个窗户上都贴上红红的福牛,黑白灰风格的家一下子增添了喜庆与热烈。
红红的对联贴上了,热气腾腾的饺子出锅了,象征年年有余的红烧鲤鱼也装盘子了........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品味美味佳肴的同时,说着一些吉祥话!畅想着来年的美好!
父辈祖辈将年的传统传承给我们,我们也继续将勤劳,将孝道,将礼仪,将年文化,将爱传承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让他们感受更浓更足更丰富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