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推介美食

访谈录·陈晓卿

2019-03-14  本文已影响31人  文史足观

在新浪微博上刷马伯庸马亲王的更新信息,看到一条陈晓卿的访谈。细细看完,觉得趣味无穷。或许这可以说明,虽然我不是吃货,但也有一颗吃遍四海的心。

陈晓卿,纪录片导演、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美食影像工作者,现任腾讯视频副总编辑。《森林之歌》、《百年中国》、《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风味人间》等总导演,《舌尖上的新年》、《寻味顺德》等艺术顾问。简言之,这是一个让你看到,就口水直流的人。

采访人钟宁,味觉大师创始人   

采访主题:中国餐饮改革与创新30年风云人物

1.美食兴趣:

小时候一直就对美食感兴趣,更应该说的是馋。后来解释了很多爱吃的老先生,对自己影响很大。之后认识沈宏非与蔡澜,一起做春节美食特别节目,就想拍关于美食的纪录片,到了2010年就开始筹备了。

其实我从小生活的淮北平原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贫瘠的地方,吃的东西也比较粗粝。如果从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角度来说,它更多的是属于勉强维生和果腹的层级,从现代意义上的美食的角度去考量它都是不够的。但是人恰好就是这样,我们的味觉的习惯,我们肠道负责消化的菌群,都是在十岁之前几乎就已经发育完成大体固定了。那你今天在北京,你可能吃了很好的地方,但是当你身体不舒服,你想的肯定不是那个特别好的地方,肯定想的是老家吃的东西,这是没有办法的,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人都是这样。由于我小的时候是一个放养状态,除了家里做的吃的,会有很多自己创造的吃的东西,打鸟捉鱼这些东西是比较多的。我从小吃的,就没有买过黄鳝、甲鱼、螃蟹,这些都是我自己抓来的,这些东西是我们的变形金刚(玩具)。我吃过一种蘑菇,后来我再也没吃过,回老家也没有吃过。它就是在柳树杈子那个地方长的一种蘑菇,我小时候开始还是把它煮了喂猫,看会不会中毒,后来发现非常好吃,我们家就经常吃。等我长大了,柳树都不在了,你再去找那个蘑菇也找不到了,就永远都找不到了,它是特别稀奇的一种东西。包括地皮菜。6岁的时候我自己就做过凉拌菜,枸杞的叶子尖儿,就是纯野生的,也没有人教我做吃的,只是特别馋,有一个永远空洞的胃。

2.舌尖·风味

拍《舌尖上的中国》的初衷

首先我们想做吃的,因为之前从来没有一个正经的完全讲中国吃的纪录片。之前的纪录片只有两类,一类是导吃,就是我告诉你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吃的;另外一个就是教你吃,隐藏的意思是,你什么都不会,我告诉你这里边有什么样的奥妙,其实教完了你还是不知道。还有更多的是教做菜的。那我们想从食物出发,来看看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为什么吃这些东西。

在做纪录片的时候,饮食人类学指导了我拍摄的方向。人类学本身是一个比较现代的学科,它是通过研究人过往的属性来判断人将来发展的方向。它的分支也非常多,像社会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影像人类学。饮食人类学只是它其中的一个,总体说来还是讲这个地方的人为什么吃这个东西,以及吃了这个东西,他为什么变成这个地方的人。打比方说,东方人和西方人,饮食结构、饮食的礼仪、饮食的所有的内涵其实是南辕北辙的,实际上跟他居住的土地,跟他的社会结构,跟他的家庭伦理等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包括社会发展,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用饮食人类学的理论来指导我们拍摄,美食都是我们的出发点,但是我们表达的其实都是美食之外的东西,不仅仅是美食的东西,从《舌尖上的中国》到现在的《风味人间》,到《风味原产地》,这个东西是唯一的,是在地的,而不是一个人从甲地到乙地去做一个东西,我拍摄的是乙地,不是这样的。还要找到他的在地性,这个可能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块。

另外我们在运作运营拍摄的流程的时候,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指导,比方说田野调查,我们调研的时间是大于我们的拍摄时间的,这可能和过去我们做很多纪录片是不一样的。

最想呈现出来的东西是什么?

“You are what you eat”,我们说的“一方水土一方人”。风味是最简单的,食物也是最不需要翻译的语言。这个星球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偏见,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隔阂,食物是可以取代仇恨,食物是可以取代战争的。

一个上海的厨师他就说,我们做餐饮的做的是天花板的事情,陈晓卿是做地板的,意思就是高级食物他们掌握着,我掌握的是低端的食物,老百姓的食物。 我倒是特别同意他,因为在我眼里边没有什么贵价,没有更多商品属性的,可能是直指人心的,应该不是同一个评价体系,我觉得这个可能非常重要。 

我们花更多力气的是要拍那些正在发生剧烈变化的那些食物,或者可能我们拍完这些东西就没有了。有接近五分之一的食物,你要再去拍已经找不到了,它已经是我们人类生活的背影。给人类的生活图景留存一个图像,这恰恰是纪录片的意义所在吧。

比如有些食物可能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它提供的营养不够充分,它渐渐地就会被淘汰。比方说它的人力成本非常高,它的产量也不高,是很小众的。比如莜麦就很典型,叫“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笸箩,蒸一锅”,产量非常小。但是我们能够看到,在内蒙阴山的北部有这么一家人,莜麦是牵动他们全家人味蕾和乡愁的东西,我们就想把它记录下来。

3.未来您还想做哪些主题的纪录片?

《风味人间2》的会,这个已经都上马了。后面我们还会做一些,比如关于谷物的,比如关于啤酒的,我甚至都想做一些更加细小的人类奇妙的味觉,它是建立在什么食物上的奇妙味觉,全世界的几大洲,它的基本味觉是什么样子的,这个其实我们都可以做,用食物来读解人类。你就看饮食人类学的书吧,有多厚,根本就读不完。但是呢,要做纪录片首先要有趣,要让大家觉得真的馋,真的好玩。

4.创新与传统

以前我经常吹牛,我说我做菜做得好。后来我认识的厨师越多,现在别人问我会做菜吗,我说我从来没做过菜,我从来不会做菜。确实是这样的,跟做餐饮的老师们在一起,我每次的收获都会特别特别多,我希望的是我们中国的食物能够真正做到后继有人。昨天我和扶霞在一起,说到两位我们认识的川菜大师,说到他们的困惑,他们现在收不到徒弟。扶霞说他们这种成就如果是在伦敦或者在纽约,会有无数的大学毕业生来跟着他后面学习。这可能是我们非常担心的一件事,就是真正的有中国DNA的食物和餐饮怎么才能做到后继有人,变化是一种,但是总要有人去复原它。

1996年我第一次去高卢大学美食系,当时他们一个教授带着我在第戎吃了三天饭。他说这三天饭可能请你吃的不是法国最好的饭,但是这三天的饭可以让您了解从高卢时期到法兰西王国时期,再到共和国时期的食物。我觉得这是一个多么奢侈的旅行,我也希望我们的厨师或者我们的美食研究的人,热爱美食的人,不仅仅热爱美食,也要更热爱美食背后那些创造美食的,以及美食背后的传统。

补充:

陈晓卿接受了味觉大师创始人钟宁的采访,访谈实录如下:

https://weibo.com/tv/v/HjtBmeqnk?fid=1034:4346419230782917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