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我们如何构成世界,构成自我,构成他人?
——谈谈现象学的“构成”观
上文谈到胡塞尔对现象的看法,以及现象学的悬置,意向性以及意向怎么构成世界,构成自我,构成他人,这就产生了现象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意向,意向性。
但是,由此也导致另外一个概念的产生,这就是“构成”这个概念。构成观认为,人就是通过意识的意向性,构造出我们认识的对象,比如说世界,他人,和自我。
构成观对整个西方现象学的影响非常非常大,最起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影响,使得西方哲学发生了四个重大的转变。
43.1第一个,使得认识论的兴趣,重心从客体转向了主体。
大家知道在古代西方,哲学家在追问世界的本源究竟是什么,到了近代哲学家再问我们能认识到什么,然后语言哲学家又说我们能够说什么。
实际上,在胡塞尔看来,现象学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不是去认识外部世界究竟是什么,而是认识人自身,认识主体,所以我们要从非我转向我,世界是什么,不是世界告诉我们,而是我激活了非我,是我赋予非我以意义。所以,王阳明说,花当我不看的时候它一点娇艳都没有,但是正因为我看它了,它一下子变得娇艳变得妩媚起来,这是有道理的。
已经不再是空虚地看,一种气量狭小的看,而是说,或者不如说我已经成为普照万物,赋予万物以生机的太阳,这样的我,成为了非我意义之发源地。
有人说,你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者,但是大家注意在这里,我是非我意义之发源地,不是说因为有了我,才有了这个世界,而是说,对我而言这个世界的意义是我激活它的。
孔子说,四十不惑,不是说四十没有迷惑了,而是说四十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世界的意义是我激活了它,或者说找到人生的路,或者说找到人生的信仰,信仰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以确定的态度面对不确定的事。
所以,归根结底,我才是这个世界的发源地,这样的我不仅可以给自然界立法,还可以为自然界立身,人已经成为自然界真正的生命形式,而自然界则是这一生命形式的具体体现。
我们所看到的所面对的任何事物,其实这个事物和我,合而为一赋予他任何生机活力的。
比如说,同样一个东西,对同样的人,它完全具有不一样的意义。一颗小石头,比如说海边一个小石头,假如说我们不去看它不去碰它,它默默地在海边,几十年几千年几万年肯定还是那样,没有任何意义;假如说有一对情侣经过,男士对女士说,我把这颗石头捡起来,送给你来,证明我们俩的爱情的坚贞,爱情的海枯石烂不变,这个石头就从此具有了纯真的爱情的意义,它的意义从哪里来,就是由人有我而来的。
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合二为一的梦想,即中国人的天人合一之梦想,终于姗姗来迟地在现象学的王国里如愿以偿。
从现象学开始,西方开始了一元论(精神和物质统一,二元论精神和物质相独立)的世界认识,而不是我们现在很多人认为的西方人没有一元论,他们也在不断的进化与转变,当然二元论的思想由历史惯性,还很强大,但现象学哲学思想之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现象学思潮就正在向一元论转向。
中国人再也不要孤立的去理解西方哲学思想了,从而得出自己的文化更优秀的结论,我们应该有胸怀宇宙的气度,因为西方人已经理解了东方文化(这一点从现象学中可以明显的体现出来),我们也应该去理解他们的文化,从而让世界走向大同。
43.2 第二个,从实在论转向功能论。
传统哲学家津津乐道的就是实在的话题,比如说,泰勒斯,德谟克利特,柏拉图,分别在谈论到底什么是实在,有人说是水,有人说是原子,有人说是理念,所以他们崇尚实体,就是像商人崇拜黄金一样。
而现象学表明,一切对象都不是实在的物体,而是一种绝对透明的意义活动,意向活动,实体不过是自然主义哲学的奢侈品,所以哲学应该从实在论转向对功能的讨论。
大家现在知道,物理学当中有功能主义,其实这跟哲学当中遥相响应的。
在现实生活当中,如果从哲学这个角度讲,其实是很难找到实体的,刚才说的那个海边的小石头,当我们谈意义的时候,顶多说我们能够从功能这个角度谈出意义,但是哲学家不会去谈它的物理构造,而是谈它的功能这个层面。
43.3 第三,从现实性走向可能性。
胡塞尔之前的哲学家往往关注现实世界是什么。
但是胡塞尔说在意向经验构成当中,我们应该关注可能性。或者说世界是什么样子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这是因为必须有一个边缘域,即可能经验的领域。
比如,我们以意向的方式看一所房子,焦点所在就是前景,没有看到的就是背景,但是随着视线的转移,背景不断地变为前景,所以它具有不断展开的无限性,这样潜在的经验具有了,潜在的意义所在。
所以胡塞尔由此得出结论,可能性的指使,必先优于现实性的指使,这是一个真正伟大的真理。
就说刚才的那个看房子的那个事情,我们看一个房子,是想看到它能看到的东西呢,还是看到它背后的东西呢?
其实,就我们认识而言,认识就是不断扩展我们的视野,把无限潜在的东西,变成可能的东西,这就是认识尽可能要达到的目标之所在。
43.4 第四个就是从空间性走向时间性。
空间性是知觉经验的本质形式,现象学它其实是一种反复的活动,而知觉经验是一种正思的活动,是吧,正思指向时间,反思它指向时间,时间性是意向经验的本质形式,这种时间是一种现象学的时间,而不是一种客观的宇宙的时间。
个人的意向它面对外部事物的时候,我是把它很多东西悬置掉,然后把在本征的方面构造成为显现给我的那个对象。
这时候,对我的认识而言,空间已经失去意义,我在有时间的这个意识当中,对认识的对象不断的进行变换,就是比如说就那个松树,我在我的意识意向流当中,对它变换,可以把它变换成审美的对象,经济的对象,还有其它各种对象,这都是在意识当中,时间这个维度当中发生的。
所以在胡塞尔这里“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但是这个概念大家注意,它不是宇宙的时间,宇宙的时间是一种机械的,绝对一成不变的时间外在的时间。
但是现象学的时间,则是跟人的经验有关的时间,是人通过人的意识经验和体验到的时间。
通过直觉,我们发现时间有三个界限,以前,现在,和以后,在胡塞尔这里看来,时间最重要的是现在(即当下),但是它是什么样的现在呢,它是指向将来的现在,是由过去走来的这个现在。
科学的机械的物理学的时间,它其实就是均匀的,它只有一个维度,它就指向将来。但是现象学这个时间它是可以指向以前的,也可以指向将来,而且可以同时指向现在,它是三个维度共存的。
在现象学看来真实的东西并不是什么实实在在的事物,而是孔子所说的,川流不息的过程,所以大家注意,时间最重要的就是以前现在和以后这么一个过程。
有一个叫怀特海的建立了过程哲学,他认为真正的实体,不是物体不是意识,而恰恰是过程,这个哲学也可以从胡塞尔的时间这个概念当中找出它的源头所在。
过程哲学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胡塞尔构成观的意义,尤其是关于时间这个概念。
老子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当把我们置于环宇之中,当我们面对高山峡谷,有些人会有一个感觉,就是想哭的感觉,因为总觉得自己太渺小,世界宇宙太浩瀚,太无边无际,很多人说,现象学就是要我们换一种视角去看世界,我们怎么样去看这个世界呢?
世界从大的方面讲无穷无际,从小的这个层面讲奥妙无穷,最小的世界和最大的这个世界之间,会不会有一种转换的一个机构,它们之间靠空间来维系,还是靠时间来维系,这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而现象学的构成,其实改变的是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不光要关注客体的世界,还要关注主体的世界,任何事物高低远近,大小动静,都是以人出发去看的,那我们不仅要关注现实的,还要关注可能的,无边无限的,永无止境的这个世界,当然还有一个就是了解世界。
光有空间的这种感觉是不够的,大家看最远的距离,其实我们是用时间的观念,光年,一千万光年这个维度来表达空间,然后最小的世界当中同样也有这样的问题在这里。
整个世界最真实的其实就是川流不息的过程,我们需要从时间这个角度去看,要以动态的眼光去看待。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一个崭新的答案,一个新的视角,一种新的看法,那这个世界一下子不就丰富起来了吗,那我们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构成,也不仅仅是利益关系,而是充满了重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