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真实意思-东方阳熹【原创】
作者:东方阳熹 来源:道德真源《东方阳熹心语集》栏目138篇
一位同学来信问:
东方老师:
您好!我有个问题想向您请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准确意思是什么?
我之前没有接受过圣贤教育,犯了不少邪淫罪,所以现在特别需要珍惜福报。作为上门女婿,我得奉养双方父母,他们身体状况都不太好且都有负债。最麻烦的是他们想法还挺多,与人攀比,虽然自己一辈子都没怎么享过福,但要想方设法让儿孙们过上富裕日子。所以他们都催着我们夫妻俩早点摆酒席,早点生个孩子,多多赚钱……
而我认为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一辈子都在追求短暂快乐的人其实都是自讨苦吃。要求的东西越多,就会被束缚得越紧。我们夫妻俩就想简简单单过日子,不要房子,不要车子,不买钻戒,不摆酒席,不要孩子,赚的钱大部分赡养老人,小部分做公益,自己留点买生活必需品。如果要生养个小孩,在如今这种社会风气之下,全家人生活应该会相当艰难。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如果说邪淫是最大的不孝我倒能够理解。请东方老师为我慈悲开示!
从佛教的出世法和究竟义来说,一切缘起性空,万物因缘而起,因缘而灭,一切存在都是虚幻无常的假相,所以根本就没有什么可执著挂碍和加以论说的。但是作为迷失心性已久的普通人来说,若是不通过世间法循循善诱,亦难以明善复初,觉悟自性,何况“娑婆与涅槃本来不二”,“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故本人愿意回答你提出的这个的问题。
首先,我们探讨什么是孝,以及孝的目的和意义,然后再进一步探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真实意思。
孔子在《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圣人的寥寥数语,道明了孝的本质、孝的目的、以及孝的意义。
一、孝的本质是什么?
“夫孝,德之本也”,此是说,孝的本质在于仁德。一个遵从孝道的人,一定是个有仁德的人;一个没有仁德的人,一定不会遵从孝道。
由此可知,一个内心失之仁德的人,其无论对父母和先人表现的多么孝敬,如给父母拜寿、祭祖等等,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孝道。
二、培养孝道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
孔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此是说,遵从孝道要从爱惜自己的身体开始。因为自己的身体是父母所生,如果身体受到毁伤,会令父母伤心难过。因此,人们爱惜身体的真正意义并不是为了保护这个皮囊,而是在于培养自己的仁德之心,进一步说,就是要自重自爱,不能与他人打架,不能吸毒,不能邪淫,不能违法犯罪等等。
三、孝道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孔子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此是说,遵从孝道在于使自己成为有道德、被后人所学习和效仿的圣贤;“母因子贵”,这样也等于彰显了父母的德行,这才是孝的最终目的。
通过这个道理也可以得知,一个人如果败道伤德、违法犯罪、臭名昭著,其无论把父母照顾和奉养的多么好,给先人的坟墓修的多么豪华,也不能算做孝。
四、孝道的意义是什么?
孝的意义在于“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人无德不立。一个人能够仁德居心,遵从孝道,在家庭就能够爱护家人、孝养父母,而不会成为不孝的逆子;在工作中就能够尽职尽责、忠义行事,而不会成为自私自利、贪赃枉法、出卖国家和民族的汉奸;对于自身,则可以成为顶天立地的圣贤君子,而不会成为只知吃喝享乐、危害社会的败类。
五、孝道的境界和种类?
因为每个人的心志不同,其孝的境界和层次也不尽相同,对此,孔子在《孝经》中将孝道分为四种,即“天子之孝”、“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
对于天子之孝,孔子是这样讲的:“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意思是说,人们能够以天下为家,视天下民众如同自己的父母和子女一样,加以恭敬和爱戴,而不敢怨恨和轻慢;通过仁德教化百姓,并成为天下所有人学习的典范,这就是天子(圣人、明君)之孝。也就是说,圣人之孝是以仁慈博爱,造福天下所有众生为孝道的。
对于普通百姓之孝,孔子是这样讲的:“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此是说,作为普通百姓,做事要合乎天理,恪守本分,不能有贪心和非分之举(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能干偷鸡摸狗、违反法律的事情),要勤俭持家,孝养父母,这就是庶人之孝。也就是说,庶人之孝是以一身、一家之安乐,以孝养父母为孝道的。
尽管每个人的境界和志向不同,遵从孝道的方式不同,但是孝的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去除私欲,顺乎天理。因为一个人若是不能克制和去除私欲,即使是庶人之孝也是难以做到的。
常人是以生儿育女,每日和家人在一起,满足家庭成员的私欲为孝道的。君子则不然,孔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室至而日见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此是说,君子所遵从的孝道,并非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家人,而是心怀天下,仁慈博爱,把天下所有人当做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姊妹的。因为这种孝可以使人类变得更加的仁慈和博爱,而不会变得自私和狭隘,所以君子之孝是大孝。如果人人遵从这样的孝道,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与国之间,就不会再有战争和矛盾冲突,如此天下一家,人类社会也就实现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反之,如果人们失之仁德,以孝道做幌子用以维护某种狭隘的私利,那么,这种孝道就违背了圣人的思想,此不仅不能称为孝,反而是一种罪恶。
综上所述,孝道实是个人立身处世、成圣成贤的基础,也是家庭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世界永久和平的基础。
下面,再探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真实意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经过资料考证,这段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不孝的表现很多,但以不尽后辈的本分为最。舜娶妻的时候没有禀告父母,是没有尽到后辈的本分。但君子认为,舜虽然没有禀告,但与禀告了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因为舜娶妻是在尧考察了舜的德行后决定把女儿嫁给他的,而此时,舜的父母对舜还有偏见,禀告他们并没有什么好处)。”
经中明明写的是:“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有人却偏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解释为:“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见:《十三经注疏》)。这种脱离仁德——孝的本质,以形式论断孝道的错误诠释,导致许多人误认为不结婚、没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若是按照这种逻辑,一个人无论是地痞流氓,还是骗子无赖,只要给他爹妈生个娃,就算是大孝了吗?这显然与孔夫子“去除人欲,顺乎天理”、“三纲五常”的精神思想是相违背的,也是说不通的。因此说,后人以讹传讹,将“无后为大”理解为没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是对圣人理论思想的歪曲和误读。
如果人们非要依文解义,从形式上解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不能事亲(孝养父母、爱护家人),是一不孝;不能事君(恪守本分、忠义行事),是二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为有道德的贤人君子,是三不孝。“无后为大”,是指没有后德,不能被后人所尊重、学习和效法。
写于:2013年12月07日